..续本文上一页方等部」。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经典,的确是有这种意义,但在佛教发展史上,是应该这样去了解的:大乘初兴,如『般若经』、『阿!B粊佛国经』、『阿弥陀经』,对佛教共传的(声闻)大弟子,予以相当的尊重;菩萨的般若波罗蜜,还是弟子们宣说的呢!当然,这是称叹大乘菩萨道的,胜过声闻与缘觉的,但没有呵斥声闻。惟有舍弃般若相应经,想从声闻经中求佛道的(1);或劝人取涅槃,反对修菩萨道的(2),才被指斥为「魔事」。这是「大乘佛法」初兴,从固有「佛法」中传出的情形。等到大乘盛行起来,与传统的部派佛教,有了对立的倾向,于是大乘行者!采取了贬抑声闻的立场,这就是「斥小」。大乘普遍流行,有的不免忽略了般若深悟的根本立场,而蔽于名目、事相,所以要「弹偏」。「弹偏斥小」,是「大乘佛法」相当的流行,与传统的声闻教团,渐渐分离,而大乘内部,也有着重事相倾向的阶段。 [P982]
「文殊师利法门」,起初也还是尊重声闻弟子的,如『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舍利弗S/a^riputra对文殊所说的,能充分的信忍(3);『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舍利弗与须菩提Subhu^ti,与文殊共论深法(4)。但贬抑声闻弟子的,相当的多。或是声闻弟子们,一再的自恨证入「正位」,不如犯五逆罪的,还能发大菩提心(5)。或是声闻弟子同入无碍法界,为什么智慧有碍有量(6)!或弟子自认为「如牛迹中水」,而菩萨「如大海」(7)。『维摩诘经』说:天女散天华,华都着在弟子们身上,神力也不能除去(8);弟子们听了紧那罗王的琴声,竟不能自主而舞起来(9),这多少有点戏剧化了!这一切,都不外乎达成贬抑声闻的目的。
维摩诘Vimalaki^rti长者,责难十大弟子,是一般所熟知的。其实,在「文殊法门」中,对一一大弟子,加以问难,是不止『维摩诘经』一部的。1.『魔逆经』:魔波旬Ma^rapa^pi^ya H文殊的神力,化作佛相;六大弟子问魔,魔为说深法(10)。2.『离垢施女经』:离垢施 Vimaladatta女问八大弟子,弟子们都不能回答(11)。3.『首楞严三昧经』:示现各各「第一」的九大弟子,但没有问答(12)。4.『维摩诘经』:十大弟子都说,过去见到维摩诘长者,被难问而不能答,所以不敢去问疾(13)。5.『须真天子经』:十四大弟子,各以自己所长的问文殊,文殊为他们说,他们都欢喜默然(14)。佛的大弟子,如『增壹阿含经』说,是各有「第一」的。「文殊法门」大抵从他们所擅长的(或是僧团一般事项)而加以问难,「斥小」就是「叹大」,引入大 [P983] 乘佛法。试列表如下:
图片
│『魔逆经』│『离垢施女经』│『首楞严三昧经』│『维摩结经』│『须真天子经』
───┼─────┼───────┼────────┼──────┼───────
大迦叶│1 修行之缚│3 知足 │4 头陀 │3 乞食 │1 八解脱
───┼─────┼───────┼────────┼──────┼───────
须菩提│2 福田 │4 空行 │ │4 乞食 │4 知他法行
───┼─────┼───────┼────────┼──────┼───────
舍利弗│3 三昧 │1 智慧 │2 智慧 │1 宴坐 │2 智慧
───┼─────┼───────┼────────┼──────┼───────
目犍连│4 心得自在│2 神足 │3 神通 │2 为白衣说法│3 神足
───┼─────┼───────┼────────┼──────┼───────
富楼那│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5 说法
───┼─────┼───────┼────────┼──────┼───────
优波离│6 持律 │ │7 持律 │8 持律 │7 持法(律)
───┼─────┼───────┼────────┼──────┼───────
离婆多│ │6 行禅 │9 坐禅 │ │6 乐襌
───┼─────┼───────┼────────┼──────┼───────
阿那律│ │7 天眼 │8 天眼 │7 天眼 │8 天眼
───┼─────┼───────┼────────┼──────┼───────
阿难 │ │8 多闻 │1 侍佛 │10侍佛 │14多闻
───┼─────┼───────┼────────┼──────┼───────
罗侯罗│ │ │6 乐戒 │9 出家 │13净戒
───┼─────┼───────┼────────┼──────┼───────
迦旃延│ │ │ │6 敷演法 │11分别诸法
───┼─────┼───────┼────────┼──────┼───────
薄拘罗│ │ │ │ │9 诸根寂定
───┼─────┼───────┼────────┼──────┼───────
央掘魔│ │ │ │ │10利根
───┼─────┼───────┼────────┼──────┼───────
拘絺罗│ │ │ │ │12四无碍解
[P984]
「文殊师利法门」,对大弟子所论难的问题,是大弟子所有的专长,也是比丘们日常所行的,符合于律制的生活。所以对诸大弟子的论难,等于批判了传统的声闻佛教,引向大乘的深悟。我们知道,佛是菩提树下现觉正法而成佛的;佛的化度众生,只是方便引导,使学者达到与自己同样的证觉,证觉内容才是根本的佛法。然佛的方便开示教导,弟子们传诵结集而成为「经」。为了文多义杂,发展出审定、分别、抉择、条理的「阿毗达磨」,流为名目事相的学问。佛摄化弟子出家,而有僧伽的组合,并依法摄僧,制立团体生活轨范的「律」。持律者分别、抉择,与阿毗达磨者一样,使律制成为繁琐固定的制度。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情形,尤其是上座部Sthavira 系的佛教。从佛法本义来说,这是值得商榷的。「文殊法门」的「斥小」,就表达了这一立场。以『维摩诘经』为例,与十大弟子的问难,不外乎「乞食」、「宴坐」,「说法」、「出家」、「持律」、「侍佛」与「天眼」。如阿难A^nanda是佛的侍者,为了佛有病而去乞求牛乳,受到维摩诘的责难:「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15)? 这是与大众部Maha^sa^m!ghika「佛身无漏」说一致的。舍利弗在山林宴坐,维摩诘告诉他:「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16)。在灭尽定中,能起诸威仪──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手、说话等,应从『龙相应颂』的「那伽常在定」而来,是动静一如的禅法。与上座部系的禅法大异;大众部说:「在等引位,有发语言」(17),倒有点相近。如说 [P985] 法,什么是法?维摩诘与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问难,直示「法」的本义──离欲寂灭法(18),这就是归依的法。大众部系的多闻部Bahus/ruti^ya说:「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19)。维摩诘为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所说的,也就是这五法,但约实相一如的深义而说(20)。其实,佛在人间弘法,不能不方便的说法、制律,但也重视深一层的实义。如『杂阿含经』说:「闻色(等)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正法)」。「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21)。「多闻」与「法师」,也就是法的听闻与演说,这都是约法的深义说。如阿兰若aran!ya,指远离村落,没有喧嚣声音的地方。专住这种地方的,称为「阿兰若行」。然阿兰若行,深化为「无诤行」、(无诤三昧)「空寂行」)(22)。如空闲处s/u^^nyata^ga^ra,指洞窟、冢间、露地等修行处。在这里修行,倾向于层层超越而达于最高的空住s/u^^nyata^-viha^ra。「空住」,『杂阿含经』译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