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P20

  ..续本文上一页「入空三昧禅住」,称为「上座禅」(23)。如独住(ekaviha^rin),是个人独住的修行者,然『杂阿含经』说:如于境不贪、不喜、不系者,即使住在高楼重阁,也是独住。反之,如于境生贪、生喜、起系者,那即使是空闲独处,也还是第二住(与伴共住)(24)。这与『般若经』所说的远离viveka,意义完全一样(25)。又如沙门s/raman!a,是当时出家者的通称。然佛说「沙门法」、「沙门义」,(26)沙门要有实际的内容,否则就是假名沙门了。佛法是重视深悟的宗教,虽说种种法,立种种制度, [P986] 只是为了助成这一大事,而不是拘泥于言说、制度的,这种精神。在「文殊法门」中高扬起来。如乞食,是为了修证而不得不乞食,不是为乞食而乞食的,所以维摩诘对大迦叶Maha^ka^s/yapa 、须菩提说:应怎样的乞食,要怎样才可以受食(27)。优波离Upa^li是持律者,为二犯戒比丘,依律制说灭罪法。维摩诘直捷的说:罪性本空,消除了二比丘的疑悔(28)。罗!7亩罗Ra^hula 赞叹出家的功德,到底出家的目的何在?维摩诘说成就功德,远离烦恼的「真出家法」。进一步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29)。这都是对声闻律制,而表示大乘者的见解。

  

  维摩诘责难诸大弟子的,如佛陀与禅法,是提示不同的信解。说法,是说法的内容问题。乞食,是要乞食的,只是乞食者要具备应有的理念。这都是内容的深化,不是全盘否定的。但持律者,依律为比丘说出罪法──「作法忏」,是僧团的制度,为了大众和乐清净而成立的制度,是否一概的以大乘的「理忏」来替代?出家,是佛传下来的制度,固然要有出家的实质意义,但真的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再要事相的出家吗?与律制有关的出罪法与出家法,到底「文殊法门」的真意何在!这里,对出家作一番经说的考察。『如幻三昧经』(『善住意天子经』的旧译)中,善住意天子Susthitamatidevaputra问文殊:「假使人来,欲得出家为沙门者,当何以化?何除须发?何受具戒」?文殊约沙门出家,除须发,披袈裟,思念兴造[作],受具戒,学戒,受供养,限节[头陀],一一的分别解说。如说:「若不发心欲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门耳。……勿得发 [P987] 心作沙门也」!似乎劝人不要出家,其实是要人不起妄想,无住无着,为出家……头陀行应有的实质意义(30)。『如幻三昧经』中,文殊曾化作菩萨说法,说到:「精习于闲居[阿兰若];……常行而乞食;数数相调习,亲近坐树下;秽药以疗身。……此等勇猛士,必成尊佛道」(31)。对出家的「四依」行,是相当尊重的。『大神变会』说:「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32)。『文殊师利授记会』说:「乐阿兰若,住寂静处,独行无侣,如犀一角。……若有出家菩萨,行于七步,向阿兰若寂静之处,而此福德甚多于彼」(33)。『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一法不失(菩萨)所愿,是:「开士当学追慕阿!B粊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志愿出家,乐沙门行,世世所生,不违本誓」(34)。文殊的本愿,是:「从今日以往,假使生欲心,辄当欺诸佛,现在十方圣。……常当修梵行,弃欲舍秽恶,当学于诸佛,戒禁调和性」(35),与阿!B粊佛Aks!obhya 的本愿相当。依经文的明证,「文殊法门」到底是重视出家,而修住阿兰若等头陀行的。不过,一部分经典,就显得不同,如说(36):

  

   1.「有受持讽诵,广为一切解说其义者,是为持戒清净,……是为沙门,……是为除须发,是为受大戒」。 2.「若人得闻如是经法,是人名为善出家者,何况信受读诵,如所说行」! 3.「若有菩萨住是三昧,虽复在家,当说是人名为出家」。 [P988] 4.「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受)具足」。 5.「菩萨不以除须发者为是出家也,……不以自被袈裟,……自奉禁戒,……自处闲居, ……不以颜貌形容、威仪礼节为是出家也。……若当还复上驷马车,与畏间长者子俱,为开化说此,则是汝出家之行也」。

  

  上面所引经文,前三则,是以受持大乘经,住大乘三昧为出家,与出家僧制是不合的。特别是4.,长者子是要出家的,维摩诘教他发菩提心,就是出家,就是受具足戒了。5.上金光首淫女,也想出家,文殊为他说出家法──菩萨利他行。末了,要他与畏间长者子一共上车,如能教化他,就是出家行了。这二则,在事相上,都是劝修菩萨行,不用出家的具体事例。所以,「文殊师利法门」,本来是继承『般若经』、『阿!B粊佛国经』,推重出家菩萨行的。出家行,是释尊成佛以前那样的出家行,没有制定羯磨受具以前的出家行;住阿兰若,常乞食,粪扫衣,陈腐药─ ─「四依」时代的出家行。但在家菩萨的地位,一天天重要,透露出不必出家,在家菩萨也是一样的消息。

  

  「弹偏」,是对菩萨说的。维摩诘为弥勒Maitreya说「授记」,及「菩提」的实义。为光严Prabha^vyu^ha童子说「道场」。持世Vasudha^ra是出家菩萨,维摩诘在持世前,为魔女说「法乐」。长者子善德设大施会,为他说「法施之会」。这都是约深义说的。佛教中,「 [P989] 成佛」、「转*轮」、「入涅槃」,是释尊当时所有的重要事项。自从「本生」流行,于是有「菩萨」、「受记」、「六波罗蜜」等术语。大乘法兴起,有「发菩提心」、「大誓庄严」、「得无生忍」、「度尽众生」、「庄严佛土」等名目,是大乘行者所重的,在大乘法流行中,有依世俗谛,分别解说的必要。然没有深悟的世俗分别,是不符般若深悟真义的。特重深悟的「文殊法门」,对有关大乘的发心、修行、证果等事相,每从深悟的境地,给以破斥。如『善住意天子会』,立「破菩萨相品」,论「初发心」、「得无生忍」、「转入诸地」(37)。如『离垢施女经』,对八大菩萨,一一的问难,使他们默然无对(38)。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当久如成最正觉」?「发意久如应发道心」?「发道心以来为几何耶」?「用何等故不成正觉」?「不一发心吾当得道,仁者云何劝化众生使发道心」?「仁成佛时,国土何类」(39)?这些论题(除末后问),佛说:「文殊师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复不得心,以无所得,故不说之」(40)。文殊依深悟的境地,所以不作正面的答复。这些论题,不是全不可说,大都由佛顺俗而为之解答。这与对声闻律制的问答,虽论说相近,而立意是大有不同的。

  

  

  注【102-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六上──中)。

  注【102-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下)。

  注【102-003】『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一二‧二三八上──下)。 [P990]

  注【102-004】『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六下──七四七中)。

  注【102-005】『阿阇世王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九五中)。『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上)。『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三七上──中)。『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

  注【102-006】『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五五下)。『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二下──四三中)。

  注【102-007】『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四上)。

  注【102-008】『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二八中)。

  注【102-009】『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三五一下)。

  注【102-010】『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五上──下)。

  注【102-01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一下──九二下)。

  注【102-012】『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三下)。

  注【102-013】『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九下──五四二上)。

  注【102-014】『须真天子经』卷二(大正一五‧一0三中──一0四上)。

  注【102-015】『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上)。

  注【102-016】『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九下)。

  注【102-017】『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P991]

  注【102-018】『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0上)。

  注【102-019】『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六上)。

  注【102-020】『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上)。

  注【102-021】『杂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下)。

  注【102-022】如『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上──下)。

  注【102-023】『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七中)。『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作「空住」,是「大人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

  注【102-024】『杂阿…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