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含经』卷一三(大正二‧八八下──八九上)。『相应部』「处相应」(南傅一五‧五七──五九) 。
注【102-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七0下──五七一上)。
注【102-026】『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五中)。『相应部』「道相应」(南传一六上‧一八0──一八一)。
注【102-027】『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0上──下)。
注【102-028】『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中──下)。
注【102-029】『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下)。
注【102-030】『如幻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四五下──一四七下)。
注【102-031】『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0中──下)。
注【102-032】『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五下)。 [P992]
注【102-033】『大宝积经』卷五九『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四三上)。
注【102-034】『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正一一‧八九三中──下)。
注【102-035】『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七中)。
注【102-036】1.『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下)。2.『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五上)。3.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一00三上)。4.『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一下)。5. 『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一下──八二二中)。
注【102-037】『大宝积经』卷一0四『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八二上──五八四上)。
注【102-038】『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九三下)。
注【102-039】『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下(大正一一‧八九五下──八九八中)。
注【102-040】『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六下)。
第六项 女菩萨‧四平等
「文殊师利法门」,倾向于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由于特重方便,所以留下了重在家、重女人的迹象。文殊师利Man~jus/ri^菩萨,是释尊往昔发心时的善知识,是十方佛菩萨的善知识,在初期大乘经的赞叹声中,是一位最卓越的大菩萨。然在「文殊法门」中,却另有一类传说,如说(1): [P993] 1.「是离垢施菩萨发无上正真道,造行以来,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后文殊师利乃发道意」。 2.「佛语文殊师利:是须摩提,……是仁本造发意时师」。 3.「是离意女,本劝文殊令发道意」。
文殊那样的卓越,而这三位女菩萨,都比文殊发心早,有的还是文殊的善知识(师)。这一传说,是值得深思的!『诸佛要集经』说:文殊被天王佛Devara^ja移到铁围山去。文殊尽一切的神力,不能使离意女出定(2)。离垢施Vimaladatta女难问乞食的八大菩萨,八大声闻,文殊是被难的八菩萨之一(3)。文殊与须摩提Sumati问答,而被责为:「仁作是问,不如不问」(4)!文殊与三位女菩萨的关系,显然存有贬抑文殊菩萨的意味。『诸佛要集经』所说的「诸佛要集」,是般若法门,依「中品般若」而集成的;文殊想参与法会闻法,被天王佛迁走了(暗示般若中没有文殊参与的原因)。离垢施是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因八大菩萨、八大声闻的入城乞食,引起问难;并见佛问菩萨行(十八事)。须摩提是王舍城Ra^jagr!ha长者女,见佛问菩萨行(十事)。这二部与『诸佛要集经』,性质不同,但同样表示了,女菩萨胜于文殊师利。
『离垢施女经』与乞食有关,因而联想到三部经。一、『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主体 [P994] 为文殊与那伽室利Na^gas/ri^的问答,以乞食为全经的线索。末后,须菩提Subhu^ti入城乞食,遇到一位优婆夷,以乞食为问难,使须菩提「闻优婆夷所说,即寂寞不知所言」。优婆夷「普现感动光明相像,显转无上阿惟越致*轮」(5),这是一位胜过大弟子的女菩萨。二、晋竺法护译的『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女见诸大比丘来乞食,「不起不迎,不为作礼,亦不请令坐,亦不与分卫具」(6)。女与诸比丘论义,扬大乘而抑声闻。然后下座礼敬比丘(7)。三、『顺权方便经』,竺法护译。须菩提入城乞食,遇到了转女身菩萨,女为论义。女来见佛,「须菩提从坐起,往迎其女,叉手礼之」。舍利弗S/a^riputra责须菩提不合圣法,也就是违犯律制(8)。『顺权方便经』以欲乐为方便(9),与『维摩诘经』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相合。又认为不必「时食」:「恣安所审,坐自服食」(10)。出家可以礼在家(11)。「文殊师利法门」,主要是深悟的,为天子们说的。以在家菩萨为主体的,如『维摩诘经』,文殊只是从旁助成者。『离垢施女经』,『须摩提经』,以女菩萨为主,文殊是受贬抑的。『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顺权方便经』,虽以乞食为缘起,但没有文殊;反律制的倾向,充分流露!我以为,与文殊有关的三位女菩萨,表示胜过了文殊,也许由于初期大乘的文殊菩萨,是现出家相(维持传统佛教的形式)的关系!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华严经』说(12)。众生、菩萨、如来──三位平等,是如 [P995] 来藏说(13)。「文殊法门」立四种一,如『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说:
「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我],一切诸法悉为一法。是一定(空?)故,故名曰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干」。
一佛、一剎土、一众生、一法,是「文殊法门」所表示的平等说。『大神变会』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佛,说无量佛,是名神变;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说无量土,是名神变;无量众生即一众生,说无量众生,是名神变;一切佛法唯一佛法,说无量法,是名神变」(14)。为什么只说佛、土、法、众生──四者的一呢?见一切佛,游一切佛土,听一切法,也是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这是方便道菩萨的事。『诸佛要集经』说:离意女住三昧中,「普闻十方无央数!3殏、百千亿载现在佛土诸佛说法,而无所著;所可听受,为他人说。……在诸剎土,无剎土想;处于诸佛,无诸佛想;闻所说法,无经典想;无吾我想,无他人想,……度脱开化无数众生」(15)。佛、土、法、人──四者,在「法界」平等性中,是无分别而成一切佛事的。四种一,就是四种平等,平等的意义,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下)说: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一切世界皆悉平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众生等:我住于彼。……一切剎土,如虚空故等;诸佛法界,不思议故等;一切诸法,虚伪故等;一切众生,无我故等」。 [P996]
经中解说了四种平等的意义。「诸法虚伪故等」,异译『寂调音所问经』,作「一切法空」 (16)。『如幻三昧经』说:「云何晓了一切众生?皆假号耳。若真谛观,其假号者,亦无处所,其众生者,悉一神[我]耳」(17)。『寂调音所问经』也说:「众生自性无我」。所以「一切众生是一众生」,不是真我说,而是一切众生假名无我。又说:「我观平等性如是故,作是说言:一切剎土平等,一切佛、法、众生平等」(18)。四一或四平等,只是一法界平等性的说明。
「文殊法门」,到这里作一结束。
注【103-001】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六下)。2.『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八上)。3.『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九下)。
注【103-002】『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五下──七六六下)。
注【103-003】『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103-004】『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七下)。
注【103-005】『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七中──七四八上)。
注【103-006】『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四中)。
注【103-007】『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八下)。
注【103-008】『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九中──下)。 [P997]
注【103-009】『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六上)。
注【103-010】『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七下)。
注【103-011】『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二九中──下)。
注【103-01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0(大正九‧四六五下)。
注【103-013】『无上依经』卷上(大正一六‧四六九下)。
注【103-014】『大宝积经』卷八六『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三中──下)。
注【103-015】『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一七‧七六五中)。
注【103-016】『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注【103-017】『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三上──中)。
注【103-018】『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P99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