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P19

  ..續本文上一頁方等部」。與文殊師利Man~jus/ri^有關的經典,的確是有這種意義,但在佛教發展史上,是應該這樣去了解的:大乘初興,如『般若經』、『阿!B粊佛國經』、『阿彌陀經』,對佛教共傳的(聲聞)大弟子,予以相當的尊重;菩薩的般若波羅蜜,還是弟子們宣說的呢!當然,這是稱歎大乘菩薩道的,勝過聲聞與緣覺的,但沒有呵斥聲聞。惟有舍棄般若相應經,想從聲聞經中求佛道的(1);或勸人取涅槃,反對修菩薩道的(2),才被指斥爲「魔事」。這是「大乘佛法」初興,從固有「佛法」中傳出的情形。等到大乘盛行起來,與傳統的部派佛教,有了對立的傾向,于是大乘行者!采取了貶抑聲聞的立場,這就是「斥小」。大乘普遍流行,有的不免忽略了般若深悟的根本立場,而蔽于名目、事相,所以要「彈偏」。「彈偏斥小」,是「大乘佛法」相當的流行,與傳統的聲聞教團,漸漸分離,而大乘內部,也有著重事相傾向的階段。 [P982]

  

  「文殊師利法門」,起初也還是尊重聲聞弟子的,如『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舍利弗S/a^riputra對文殊所說的,能充分的信忍(3);『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舍利弗與須菩提Subhu^ti,與文殊共論深法(4)。但貶抑聲聞弟子的,相當的多。或是聲聞弟子們,一再的自恨證入「正位」,不如犯五逆罪的,還能發大菩提心(5)。或是聲聞弟子同入無礙法界,爲什麼智慧有礙有量(6)!或弟子自認爲「如牛迹中水」,而菩薩「如大海」(7)。『維摩诘經』說:天女散天華,華都著在弟子們身上,神力也不能除去(8);弟子們聽了緊那羅王的琴聲,竟不能自主而舞起來(9),這多少有點戲劇化了!這一切,都不外乎達成貶抑聲聞的目的。

  

  維摩诘Vimalaki^rti長者,責難十大弟子,是一般所熟知的。其實,在「文殊法門」中,對一一大弟子,加以問難,是不止『維摩诘經』一部的。1.『魔逆經』:魔波旬Ma^rapa^pi^ya H文殊的神力,化作佛相;六大弟子問魔,魔爲說深法(10)。2.『離垢施女經』:離垢施 Vimaladatta女問八大弟子,弟子們都不能回答(11)。3.『首楞嚴叁昧經』:示現各各「第一」的九大弟子,但沒有問答(12)。4.『維摩诘經』:十大弟子都說,過去見到維摩诘長者,被難問而不能答,所以不敢去問疾(13)。5.『須真天子經』:十四大弟子,各以自己所長的問文殊,文殊爲他們說,他們都歡喜默然(14)。佛的大弟子,如『增壹阿含經』說,是各有「第一」的。「文殊法門」大抵從他們所擅長的(或是僧團一般事項)而加以問難,「斥小」就是「歎大」,引入大 [P983] 乘佛法。試列表如下:

  

  圖片

   │『魔逆經』│『離垢施女經』│『首楞嚴叁昧經』│『維摩結經』│『須真天子經』

   ───┼─────┼───────┼────────┼──────┼───────

   大迦葉│1 修行之縛│3 知足 │4 頭陀 │3 乞食 │1 八解脫

   ───┼─────┼───────┼────────┼──────┼───────

   須菩提│2 福田 │4 空行 │ │4 乞食 │4 知他法行

   ───┼─────┼───────┼────────┼──────┼───────

   舍利弗│3 叁昧 │1 智慧 │2 智慧 │1 宴坐 │2 智慧

   ───┼─────┼───────┼────────┼──────┼───────

   目犍連│4 心得自在│2 神足 │3 神通 │2 爲白衣說法│3 神足

   ───┼─────┼───────┼────────┼──────┼───────

   富樓那│5 說法 │5 說法 │5 說法 │5 說法 │5 說法

   ───┼─────┼───────┼────────┼──────┼───────

   優波離│6 持律 │ │7 持律 │8 持律 │7 持法(律)

   ───┼─────┼───────┼────────┼──────┼───────

   離婆多│ │6 行禅 │9 坐禅 │ │6 樂襌

   ───┼─────┼───────┼────────┼──────┼───────

   阿那律│ │7 天眼 │8 天眼 │7 天眼 │8 天眼

   ───┼─────┼───────┼────────┼──────┼───────

   阿難 │ │8 多聞 │1 侍佛 │10侍佛 │14多聞

   ───┼─────┼───────┼────────┼──────┼───────

   羅侯羅│ │ │6 樂戒 │9 出家 │13淨戒

   ───┼─────┼───────┼────────┼──────┼───────

   迦旃延│ │ │ │6 敷演法 │11分別諸法

   ───┼─────┼───────┼────────┼──────┼───────

   薄拘羅│ │ │ │ │9 諸根寂定

   ───┼─────┼───────┼────────┼──────┼───────

   央掘魔│ │ │ │ │10利根

   ───┼─────┼───────┼────────┼──────┼───────

   拘絺羅│ │ │ │ │12四無礙解

  

  

  [P984]

  「文殊師利法門」,對大弟子所論難的問題,是大弟子所有的專長,也是比丘們日常所行的,符合于律製的生活。所以對諸大弟子的論難,等于批判了傳統的聲聞佛教,引向大乘的深悟。我們知道,佛是菩提樹下現覺正法而成佛的;佛的化度衆生,只是方便引導,使學者達到與自己同樣的證覺,證覺內容才是根本的佛法。然佛的方便開示教導,弟子們傳誦結集而成爲「經」。爲了文多義雜,發展出審定、分別、抉擇、條理的「阿毗達磨」,流爲名目事相的學問。佛攝化弟子出家,而有僧伽的組合,並依法攝僧,製立團體生活軌範的「律」。持律者分別、抉擇,與阿毗達磨者一樣,使律製成爲繁瑣固定的製度。這是部派佛教的一般情形,尤其是上座部Sthavira 系的佛教。從佛法本義來說,這是值得商榷的。「文殊法門」的「斥小」,就表達了這一立場。以『維摩诘經』爲例,與十大弟子的問難,不外乎「乞食」、「宴坐」,「說法」、「出家」、「持律」、「侍佛」與「天眼」。如阿難A^nanda是佛的侍者,爲了佛有病而去乞求牛乳,受到維摩诘的責難:「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15)? 這是與大衆部Maha^sa^m!ghika「佛身無漏」說一致的。舍利弗在山林宴坐,維摩诘告訴他:「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16)。在滅盡定中,能起諸威儀──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手、說話等,應從『龍相應頌』的「那伽常在定」而來,是動靜一如的禅法。與上座部系的禅法大異;大衆部說:「在等引位,有發語言」(17),倒有點相近。如說 [P985] 法,什麼是法?維摩诘與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問難,直示「法」的本義──離欲寂滅法(18),這就是歸依的法。大衆部系的多聞部Bahus/ruti^ya說:「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叁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19)。維摩诘爲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所說的,也就是這五法,但約實相一如的深義而說(20)。其實,佛在人間弘法,不能不方便的說法、製律,但也重視深一層的實義。如『雜阿含經』說:「聞色(等)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正法)」。「于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21)。「多聞」與「法師」,也就是法的聽聞與演說,這都是約法的深義說。如阿蘭若aran!ya,指遠離村落,沒有喧囂聲音的地方。專住這種地方的,稱爲「阿蘭若行」。然阿蘭若行,深化爲「無诤行」、(無诤叁昧)「空寂行」)(22)。如空閑處s/u^^nyata^ga^ra,指洞窟、冢間、露地等修行處。在這裏修行,傾向于層層超越而達于最高的空住s/u^^nyata^-viha^ra。「空住」,『雜阿含經』譯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