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使与佛法,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般若慧光照下,一切法空,一切如如,与佛法平等。佛法与结使的等无差别,虽然本来如此,但要般若才能照了出来。在般若的慧光下,烦恼虽还是烦恼,但失去了烦恼的作用,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八中、一0七七上)说:
「天子!如人知于毒蛇种性,能寂彼毒。如是若(以圣智)知结使种性(妄想为根本),能寂烦恼」。 「不断于欲,不为欲(所恼乱烦)热;不断于瞋,不为瞋热;不断于痴,不为痴热。于一 [P976] 切法离诸暗障,不断烦恼,勤行精进」。
蛇是有毒的,能伤人的。如能知道是什么蛇,是什么毒,加以制伏,那蛇虽还是蛇,却没有蛇毒,不会伤人了。烦恼也是这样,是能热恼人的,如能以般若慧,了达烦恼性空无所有,那烦恼虽然不断,却没有热恼人的作用了!总之,「烦恼是菩提」,是「文殊法门」的要义,但应该理解他的意义,不能「如文取义」了事的!
烦恼是招感生死苦的根本。如烦恼断了,不会再造生死业;旧有的业,缺乏烦恼的滋润,也就失去感果的力量。只要烦恼断了,苦体就不会相续,所以解脱生死的关键,就是断烦恼,这是「佛法」一致的见解。「文殊法门」说:「诸法是菩提」(17)。业与苦体,当然也与菩提不二,但烦恼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再的、不断的说到「烦恼是菩提」。说到业,业是有善的、恶的。最重的恶业,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逆也叫无间业,非堕入无间地狱不可。罪业是可畏的,但佛法有「出罪」法,罪业是可以依忏悔而减轻,或失去作用的,所以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清净」。阿阇世王Aja^tas/atru是杀父而登上王位的,犯了逆罪;后来,从佛听法而悔悟,『长阿含经』的『沙门果经』(18),早就这样说了。在「文殊法门」中,阇王的逆罪,因文殊的教诲而得到减轻,是『阿阇世王经』的主题。阇王从文殊忏罪,『密迹金刚力士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阿阇贳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都已说到(19); [P977] 这在当时,确是传说的重要教化事迹。逆罪由心而造作,所以文殊对阇王的教化,主要是「心性本净」,「诸法悉空」;归结于「其逆者亦不离法身[界];其所作逆者身,悉法身之所入」(20)。直说「五逆是菩提」的,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七二八下)说: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
五逆即菩提,与烦恼是菩提的原理,是相同的。依「佛法」说:忏悔,不是将业消灭了,而是削弱业的作用,使恶业不致于障碍道的进修。如五逆称为「业障」,那是怎么样修行,也决定不能证果的。『沙门果经』说:「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听了佛的说法),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证得初果),而阿阇世王今自悔过,(只能)罪咎损减,已拔重咎」(21)。『增壹阿含经』及『律藏』,都说阿阇世王得「无根信」,或「不坏信」(22)。逆罪因忏悔而减轻了,但还是不能证果。『阿阇世王经』说:阿阇世王听法以后,得「信忍」,或作「顺忍」(23),与「无根信」、 「不坏信」相当。阇王虽有所悟入,还是要堕宾头地狱,不过不受苦,能很快的生天(24)。『阿阇世王经』所说,罪性本空而因果不失,悔悟也只能轻(重罪轻受)些,与原始佛法,还没有太多的差别。『阿阇世王经』又说:有杀母的罪人,因文殊的诱导,见佛闻法而证得阿罗汉果(25)。这是与「佛法」相违,与阿阇世王悔罪说相违,可能是迟一些而附入的部分。
烦恼与业所感得的生死报体,佛说是「阴、界、入」。「文殊法门」阐述阴、界、入是菩提 [P978] 的,不在少数,而『大净法门经』,说得最完备。文殊师利化度上金光首淫女,劝发菩提心。说到菩提时,文殊直截的说:「汝则为道[菩提]」(26)。「汝则为道」,意思说汝身就是道。文殊分别的开示:阴──色、受、想、行、识是道;种[界]──地、水、火、风(空与识略去)是道;入── 眼、耳、鼻、舌、身、意是道;身、心是道;然后以「觉了诸法一切平等,则为道矣」作结(27)。众生是阴、界、入、身心和合的假名,阴、界、入是道,也就等于众生是道;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处在道,道亦处在一切众生」(28),表示众生与道是不相离的。『诸法无行经』也说:「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菩提众生一,知是为世尊」(29)。『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道是文殊,文殊是道」(30)。这里的众生,是阴、界、入和合的假名,不可解说为真我,应记着『思益经』的开示:「我平等故,菩提平等;众生性无我故,如是可得菩提」(31)。
总之,「文殊法门」所着意表达的,是:「道乎!龙首!在于一切,一切亦道」(32)。
注【101-001】『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二下──五五三上)。
注【101-002】『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七下)。『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一上)。
注【101-003】『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五中)。
注【101-004】『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中)。 [P979]
注【101-005】『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二上)。
注【101-006】『须真天子经』卷三(大正一五‧一0八下)。
注【101-00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六下)。
注【101-008】『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五(大正一五‧八五上)。
注【101-009】『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八上)。
注【101-010】同上(7)。
注【101-011】1.『须真天子经』卷三(大正一五‧一0四下)。2.『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3.『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0下)。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六下)。5.『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六中)。6.『 大宝积经』卷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 一五0中)。
注【101-01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五中)。
注【101-013】『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九中)。
注【101-014】『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七上)。
注【101-015】『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一一‧一六0下──一六一上)。
注【101-016】这一思想,与天台宗性恶说相近。
注【101-017】同上(12)。 [P980]
注【101-018】『长阿含经』卷一七『沙门果经』(大正一‧一0九中──下)。
注【101-019】『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六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四中)。『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大正一二‧八九中)。
注【101-020】『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0中──四0二下)。
注【101-021】『长阿含经』卷一七『沙门果经』(大正一‧一0九中──下)。
注【101-022】『增壹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五六0上)。『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三六)。『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0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0(大正二四‧一四七下)。
注【101-023】『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下、四0六上)。『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作「柔顺法忍」(大正一五‧四二四上),与『阿阇世王经』意义相合。赵宋译『未曾有正法经』卷六,作「无生忍」(大正一五‧四四四下、四四六中),与原义不合。
注【101-024】『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四上)。
注【101-025】『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三上──下)。
注【101-026】『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下)。
注【101-027】『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下──八一九上)。
注【101-028】『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八中)。
注【101-029】『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上)。 [P981]
注【101-030】『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九0一中)。
注【101-031】『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正一五‧五四下)。
注【101-032】『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大正八‧七四一下)。
第五项 弹偏斥小
天台学者,以『维摩诘经』为例,称之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