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P17

  ..续本文上一页31;三七0)。

  注【100-013】『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下)。

  注【100-014】参阅异译『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五下──四六六上)。

  注【100-015】『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八‧七二六下)。又卷下(大正八‧七二九下)。

  注【100-016】『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五上、二三五下、二三六中)。

  注【100-01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一(大正二七‧三六七下)。

  注【100-018】『大智度论』卷三二(大正二五‧二九八中)。

  注【100-019】『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下)。

  

  第四项 诸法是菩提

  「佛法」,正如经上所说的:「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1) 。现实的身心,是有漏有为的,是苦器;而招感生死苦的,是烦恼及烦恼所引起的业。所以佛的开示,只是要人知苦,从戒定慧──道的修习中,断烦恼(没有烦恼,就不再造业了)而证灭苦 [P970] 的涅槃。涅槃是圣智自觉的,寂灭离戏论,不是语言及意识所能表示的。这一「佛法」体系,在长期流传中,多少有离却现实身心──烦恼、业、苦,而求证涅槃的倾向。「大乘佛法」,是一分直从无我离相而趣入的。在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一切不可得:烦恼如,业如,苦──蕴、界、处如;凡夫如,声闻如,缘觉如,菩萨菩萨法如,如来如来法如──一如无二如。在如如平等中,无凡无圣,无染无净,无智无得:这是「般若法门」的无差别说。在这无差别说的基石上,「文殊法门」进一步的说:烦恼是菩提,业是菩提,苦──蕴、界、处是菩提,众生是菩提,在说明的方便上,有了非常的异义。这使部分的比丘听了,觉得与佛法不合,与外道说相类似,要不满意而退席了(2)。

  

  「烦恼是菩提」:烦恼kles/a,是无明、爱,三毒──贪、瞋、痴,四倒,五盖,六十二见等的通称,旧译作「尘劳」。菩提bodhi,译为觉,古代都译作「道」。本来,声闻得「三菩提」(正觉),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道或最正觉。但声闻重在涅槃,佛重在无上菩提,流传久了,「菩提」也就成为无上菩提的简称了。『思益经』说:「菩提是无为,非起作相。……当知若无业,无业报,无诸行,无起诸行,是名菩提」(3)。这样,菩提是没有烦恼的,怎么说「烦恼是菩提」呢?经中从多方面说:如『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 [P971] ‧七五九下)说:

  

   「菩提与贪欲(烦恼之一),是一而非二。……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佛所觉所证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

  

  阐明这烦恼与菩提(佛法)不二的,如『诸法无行经』说:「譬如巧幻师,幻作种种事,所见无有实,无智(者)数(为)若干。贪、瞋、痴如幻,幻(与)三毒无异,凡夫自分别,我贪我瞋恚」(4)。贪、瞋、痴──烦恼如幻,虽现有种种事,而并没有实性可得。凡夫不能了解如幻无实,所以为烦恼所热恼。烦恼是非有的,所以说:「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作是信解,便得无生忍」(5)。这样,「烦恼是菩提」,意思是说:在如幻即空、无相的法性中,烦恼与菩提是平等不二的。『须真天子经』说:「等淫怒[贪瞋]痴,及于诸(爱)欲,亦等于道」(6)。『清净毗尼方广经』说:「文殊师利言:空故等,无相故等,无愿故等。何以故?空无分异故」(7)。这样说,烦恼性与菩提性不二,所以说「贪欲性是道」[菩提],大体与「般若 法门」相通。

  

  「文殊法门」的独到发展,应该与「菩萨不断烦恼」有关。声闻行者如断了烦恼,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也就不能成为菩萨,菩萨是要历劫在生死中度众生的。『般若经』只说「观空而不证实际」(不断烦恼,也就不入涅槃),「文殊法门」才明确的表达出来──菩萨不断烦恼。但不断烦恼,并不与烦恼共住,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四四下)说: [P972] 「今无贪、恚、痴,亦不尽灭。……善知颠倒实性故,无妄想分别,是以无贪、恚、痴。 ……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贪、恚、痴相」。

  

  没有贪、瞋、痴,却又没有灭尽。这因为贪、瞋、痴本性自离、不可得,所以没有可灭尽的。「世间毕竟是灭尽相,以是义故、相不可尽。何以故?以是尽故,不复更尽」(8)。本来是灭,更没有可灭的,所以不断,这就是「虽行于世间,如莲华不染,亦不坏世间,通达法性故」(9)。烦恼不与道[菩提]相应,却与道平等,可说烦恼是道[菩提],『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有很好的说明,如『经』卷中(大正一五‧四一五下──四一六上)说:

  

   「日明适出,众冥[日+硫-石]灭。……如是大王!兴道慧者,尘劳[烦恼]则消,不知尘劳之所凑处,亦无有处,无有方面。以是之故,当了知之,道与尘劳而不俱合。又等尘劳,则名曰道。等于道者,尘劳亦等。尘劳与道,等无差特,一切诸法亦复平等。假使分别如斯议[义]者,尘劳则[即]道。所以者何?以尘劳故,现有道耳。尘劳无形,亦无所有,求尘劳者,则为道也。……设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尘劳,是为道也。以是之故,尘劳为道。其尘劳者,亦入于道」。

  

  经文分三个层次:一、如日光出现而黑暗消失一样,道智兴(现前)时,烦恼也消失而不知所在了。所以道与烦恼,是不俱(同时而起)的。二、菩提[道]与烦恼[尘劳]是平等的:从「等」去 [P973] 悟解,也就是从空(「空故等,无相故等,无愿故等,何以故?空无分异故」)(10)去悟解,正觉烦恼性空,就是菩提。在「等观」中,烦恼、菩提、一切法,是同样的空无别异。无二无别,所以说「烦恼是菩提」。三、烦恼所以是菩提,是「以尘劳故,现有道耳」。也就是因为烦恼,推求烦恼无形,无所有空,所以是菩提。不过在等观中,是不分别这是菩提,那是烦恼的。一切无二无别,烦恼也入于菩提(如诸法入于法界),所以烦恼就是菩提了。由烦恼而有菩提,经中有充分的说明,如说(11):

  

   1.「菩萨从一切(爱)欲而起道意[菩提心]。……菩萨于爱欲中,与(爱)欲从事,尔乃成道。不随爱欲,则菩萨何缘得起一切道意」? 2.「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人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3.「菩萨以善权方便,广随所入,欲救度一切。一切所求,惟因诸见、爱欲、四颠倒中求。所以者何?一切从是中生故;于此求索,一切不可得见。……当作是知!菩萨道于爱欲中求」。 4.「当于众生爱欲之中,求于佛事。……以于众生尘劳之故,受于爱欲。设无爱欲,不兴 [P974] 佛事,譬如无疾,则不用医」。 5.「佛境界当于何求?曰: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何以故?众生烦恼性不可得。……如佛境界无有增减,烦恼本性亦无增减」。 6.「菩提者,当何处求?………从身见根本求于菩提,无明、有爱求于菩提,颠倒、起结求于菩提,障碍、覆盖求于菩提。……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

  

  烦恼在「佛法」中,是生死根本,是非断不可的。在「大乘佛法」中,烦恼有了深一层的积极意义。如所引经文的1.2.,是说发菩提心,是不离世间众生的。世间依爱欲而有,所以不能离爱欲。初学者发大心,都是有为有漏的;悲心也是缘众生而起的爱见大悲。如「不随爱欲」,怎么能发心?没有初学,怎么会有久学、不退?3.4.是:众生都在爱欲中,烦恼中,菩萨要求索一切烦恼不可得(空);也要以烦恼为度众生的方便,所以说「设无爱欲,不兴佛事」。5.6.是:佛菩提是「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思益经』说:「诸法是菩提,如实见故」(12)。『清净毗尼方广经』也说:「一切法空,解于空故,名得菩提」(13)。如实见烦恼性空,不断不尽,不增不减,与佛境界平等不二。在佛境界中,烦恼可说是成就的,如『诸法无行经』说:「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14)。『文殊师利普门会』说:「三世一切佛,了知贪性空,住此 [P975] 境界中,未曾有舍离」(15)。这都是说:菩提是了知烦恼性空的,也就是烦恼实性的。烦恼性是不断不尽,不增不减的,与佛菩提平等不二,所以可说佛成就贪欲等烦恼(16)。烦恼不离「法界」,烦恼于「法界」中不可得,而烦恼不断。烦恼在菩萨道中,如『大方广宝箧经』卷上(大正一四‧ 四六七上)说:

  

   「佛法、结使,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结使」,是烦恼的异名。「佛法」,是佛所证得法;约「分得」说,菩萨得无生忍,也可说「佛法」。佛法是菩提(含得一切功德)的别名。在众生来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