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P18

  ..续本文上一页念一佛名、见佛为方便,可说是「般舟三昧」的般若化。

  

  二、「观相」:这可以分为二类:1.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行住坐卧等)──色身相;2.念佛五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法身相。大乘所重而极普遍的,是念佛色身相。如说:「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32)。古人立「观像念」,「观想念」,其实「观像」也是观相,是初学者的前方便。『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说:

  

   「若初习行人,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心不散乱,是时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

  

  『观佛三昧海经』也说:「如来灭后,多有众生,以不见佛,作诸恶法。如是等人,当令观像;若观像者,与观我身等无有异」(33)。没有见过佛的,是无法念佛相好的,所以佛像的发达, [P862] 与念佛色身相好有关。说到佛像,依『观佛三昧海经』,佛像是在塔里的。如说:「欲观像者,先入佛塔」;「若不能见胸相分明者,入塔观之」;「不见者,如前入塔,谛观像耳」(34):这都是佛像在塔中的明证。『千佛因缘经』说:「入塔礼拜,见佛色像」(35)。『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入于庙寺,瞻觐形像」(36)。『华手经』说:「集坚实世尊,形像在诸塔」(37)。『成具光明定意经』说:「立庙,图像佛形」(38)。印度佛像的造作,起初是供在塔庙中的,后来才与舍利塔分离,而供在寺中──根本香殿。佛像供在塔里,所以念佛色身相好的,要先进塔去,审细观察佛像,然后忆持在心里,到静处去修习。依『解脱道论』,修「一切入」的初学者,是依曼陀罗起想念。在地上作曼陀罗,或「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39)。曼陀罗man!d!ala是「轮圆」的意义,规画出圆形的地域,或画一圆相(后来或作四方形、三角形),在圆形内作成形相,为修习者生起想念的所依处。『摩诃迦叶会』说:「有诸比丘,……若于!5貚上,墙壁之下,造如来像,因之自活」(40)。在墙壁下造佛像,应该是作为念佛色相的曼陀罗。如在墙壁下作佛像,对观相修习来说,是比塔中观像更方便的。念佛色相,不但是大乘行者,也成为部分声闻行者的修法。声闻的修法,主要是「二甘露门」,经「三度门」而组成「五停心」──不净,慈心,因缘,持息念,界分别。但西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出的『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思惟要略法』;昙摩蜜多Dharmamitra传出的『五门禅经要用法』,都以「念佛」替代了「界分别」。依僧睿『关中出禅经序』,除末后的「菩萨禅法」,其他都出于 [P863] 持经的譬喻师da^rs!t!a^ntika的禅集(41),可见念佛色身相,已成为一分部派佛教,及大乘行者共修的法门。『观佛三昧海经』所说,观三十二相,观佛(色)心,观佛四威仪,观像佛,观七佛:大都是大小共学的。『思惟要略法』中,先说「观佛三昧法」,是初学观像佛的修法。进一步是「色身观法」:「既已观像,心想成就,敛意入定,即便得见」,是离像的内观。再进而「法身观法」,念佛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等功德。次第渐进,也是可通于大小乘的(42)。以下的「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是依大乘经而立的观法。『大智度论』解说「念佛」,是念十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戒众……解脱知见众具足,一切智、一切见、大慈大悲、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概括了念名号、念色身、念功德法身──三类(43)。『十住 毗婆沙论』(二十品──二十五品)所说的念佛三昧,是依『般舟三昧经』的,『论』卷一二(大正二六‧八六上──中)说:

  

   「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生身),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功德)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44)。 [P864]

  

  『十住毗婆沙论』的念佛三昧,既说明了念色身、念法身、念实相──三阶,又说新发意的应念名号,进一步才能「缘相」,成就「般舟三昧」。龙树Na^ga^rjuna当时的念佛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也念佛名号。所以『文殊师利般若经』,缘一佛名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本义,是实相观),不过是方便的少少不同,从「般舟三昧」分出的法门。

  

  三、「唯心」:「唯心念佛」,是依『般舟三昧经』的。经上这样(大正一三.八九九上──下)说:

  

  「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有想为痴心,无想 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

  

  初学「般舟三昧」的行法,是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的「观相念佛」(45)。依三卷本,「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顶上者」(46),是从念「无见顶相」下手的。但到了三昧成就,佛现在前,不但光明彻照,而且能答问,能说经。然当时,佛并没有来,自己也没有去;自己没有天眼通、天耳通,却见到了佛,听佛的说法,那佛到底是怎样的?于是觉察到,这是「意所作耳」,只是自心三昧所现的境界。类推到:三界生死,都是自心所作的。自心所现的 [P865] ,虚妄不实,所以心有想为愚痴(从愚痴而有生死),心无想是涅槃。不应该起心相,就是能念的心,也是空无所有的,这才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严格的说,这是念佛三昧中,从「观相」而引入「实相」的过程。然这一「唯心所作」的悟解,引出瑜伽师的「唯心(识)论』,所以立「唯心念佛」一类。

  

  四、「实相」:「实相」或「诸法实相」,玄奘译为「实性」或「诸法实性」,是「如」、「法界」、「实际」的异名。「中品般若」的『三次第品』,说到「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其中以「诸法无所有性」「念佛」,是分为五阴;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十二因缘──五节(47)。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是佛的生身。戒等五众,十力……大慈大悲,是佛的(功德)法身。如人间的释尊,一般解说五阴为体,所以念五阴身。『中阿含经』说:「见缘起便见法」,见法空无我就是见佛(48),所以念十二因缘。般若法门是信解五阴身、生身、功德身、缘起等一切,自性无所有;无所有中,没有少法是可得可念的,所以说:「无忆(念)故,是为念佛」(49)。「无忆念」的念佛,是直就佛的五阴、色身、功德、缘起,而直观实相的,所以名为「实相念佛」。常啼Sada^prarudita 菩萨见到一切佛,而又忽然不见了,所以问昙无竭Dharmodgata菩萨:「大师为 [P866] 我说诸佛所从来,所至处,令我得知;知已,亦常不离见诸佛」!昙无竭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无生法……无灭法……实际法……空 ……无染……寂灭……虚空性无来无去,虚空性即是佛。善男子!离是诸法更无佛;诸佛如,诸法如,一如无分别」。接着,举热时焰,幻师所作幻事,梦中所见,大海中宝,箜篌声──五喻,而说「应当如是知诸佛来相去相」(50)。从因缘如幻如化,而深悟无所有空性为佛,名为「实相念佛」。『佛藏经』所说的念佛(51),与般若法门相同。念佛的,可以从「称名」、「观相」、「唯心」而入「实相」,也可以直下修实相念佛。原则的说:般若的念佛,是空性观;「般舟三昧」的念佛,是假相观。在法门的流行中,总不免互相影响的。如『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受到了般若法门的影响;而『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受到了「般舟三昧」的影响。『千佛因缘经』说:「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以庄严心;念佛三昧庄严心故,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思空义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52)。念佛三昧与空解,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华手经』中,立「一相三昧」、「众相三昧」。缘一佛修观而成就的,是一相三昧;缘多佛、一切佛而成就的,是众相三昧。等到观心成就,能见佛在前立,能与佛问答,并了解所见的是自心所现,内容都与『般舟三昧经』相同。经上又说:「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入是三昧,了达诸法一相无相,是名众相三昧」(53)。将观相 [P867] 的念佛法门,无相的般若法门,综合起来。这样的念佛三昧,充实了念佛的内容,念佛已不只是重信的法门。念佛与空慧,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龙树的『菩提资粮论』,引用『维摩诘经』的「般若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又引颂说:「诸佛现前住,牢固三摩提,此为菩萨父,大悲忍为母」(54)。般若,般舟三昧──诸佛现前住三摩提,大悲,成为菩萨不可或缺的行门,受到了佛教界普遍的尊重!

  

  念佛,发展为称名、观相、唯心、实相──四类念佛法门。传入中国、日本的,倾向于散心的称名念佛,然在印度,…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