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P17

  ..续本文上一页尼沙经』,都没有「一心念佛」一句。但支谦译的『未生冤经』,也说瓶沙王「念佛不忘」,死后生天(1)。不堕三恶道,生天,决定向三菩提,是「念佛」法门的主要意义。『那先比丘经』卷下(三二‧七0一下)说: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

  

  从『那先比丘经』(2)所说,可见北方的部派佛教,对恶人临终念佛,死后生天的信仰,是相当流行的。念佛能离怖畏,『杂阿含经』已一再说到。离怖畏,不但离死后的恶道怖畏,还有现生的种种困厄。念佛也有拔济苦厄的作用,如『大智度论』说:商人们在大海中航行,遇到了摩伽罗Makara鱼王,有没入鱼腹的危难。大众一齐称念佛名,鱼王就合了口,船上人都免脱 [P856] 了灾难。依『智论』说:鱼王前世是佛的弟子,所以听见佛名,就悔悟了(3)。『修行道地经』赞颂佛的功德说:「本(木?)船在巨海,向鱼摩竭口,其船(将)入鱼腹,发慈以济之」(4)。商人们得免摩竭大难,这是佛的慈悲济拔了。人的种种困厄,不如意,由于过去及现生所作的恶业,所以要免除苦厄,忏除恶业,渐重于念佛──礼佛及称佛的名字。

  

  念佛,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但特别发达起来的,是大乘佛教。念佛法门的发达,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及造作佛像有关。佛在世时,「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是依人间的佛、比丘僧,及佛与比丘所开示的法,作为系念内容的。「念」是忆念不忘,由于一心系念,就能得正定,如『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七下)说:

  

   「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依念得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六念」法门都是这样的,这样的正念,本没有他力的意义。佛涅槃了,对佛的怀念加深。初期结集的念佛,限于念佛的(三号又)十号:「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5),也就是念佛 [P857] 的功德。上座部Sthavira系的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归依佛是归依佛所得的无学功德法──法身,不归依佛的有漏色身(6);念佛也只是念佛的功德。锡兰传来的『解脱道论』,也是念佛的十号;念佛的本生功德,自拔身功德,得胜法功德,作饶益世间功德(7)。『成实论』以五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号、三不护、三念处、大悲等功德来礼敬佛(8)。上座系的念佛,是不念色身相好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系以为佛的色身是无漏的,色身也是所归敬的。如『增壹阿含经』说:念佛的「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方具长(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及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9)。『分别功德论』也说:念「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辐相文,迹现于地。……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有睹者,随行得度」(10)。佛的色身,也是念佛的内容,代表了大众部系的见解。传统的念佛,虽也有念佛色身的,但释尊已经涅槃,没有佛的相好可见。印度佛教初期,是没有(不准有)佛像的,仅有菩提树、*轮、足迹,象征佛的成佛,说法,游行。念是忆念,是忆念曾经经历的境界,重现于心中。释尊过去很久了,又没有佛像可见,所以念佛身相,是不容易的,而多数念佛的戒、定等功德了。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在叙述造塔因缘后,又说:「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应作,愿佛听我作菩萨侍像者,善!佛言:听作」(11)。古代是不许造佛像的;在造佛像以前,先造在家的菩萨像。与『十诵律』文段相当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P858] 』摄颂说:「听为菩萨像」。长行作:「白佛言:我今欲作赡部影像,唯愿听许!佛言:应作」 (12)。『尼陀那』的「赡部影像」,就是『十诵律』的「菩萨像」,可推定为画像。『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若作画」(13)。『成具光明定意经』说:「立庙,图像佛形」(14)。『摩诃迦叶会』说:「若于!5貚上,墙壁之下,造如来像」;「观如来画像」;「于墙壁下,画如来像」(15)。画像,可能与书写经典同时流行;铸塑佛像也流行起来。佛像的流行,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相融合,于是观佛色相的,如「般舟三昧」那样的,「现在佛悉在前立」的念佛三昧,也就兴盛起来了。

  

  念佛,进入大乘佛法时代,形成了不同修持法,不同目标的念佛。当然,可以彼此相通,也可以条贯为一条成佛的法门。现在分为「称名」、「观相」、「唯心」、「实相」──四门来叙述。一、「称名」:传说释种女被刖手足,投在深坑时,「诸释女含苦称佛」(16)。提婆达多Devadatta 生身堕地狱时,「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便入地狱」(17)。商人遇摩竭鱼难,「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18)。人在危急苦难中,每忆念佛而口称「南无佛」Namo Buddha^ya,实与「人穷呼天」的心情相近,存有祈求的意义;希望凭称念佛名的音声,感召佛而得到救度。在传统佛教中,佛入涅槃后,是寂灭而不再有救济作为的,所以「南无佛」的称名,在佛灭以后,可以流行佛教界,却不可能受到佛教中心的重视。等到十方佛现在的信仰流行,怀念佛而称名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是早期 [P859] 念佛的一大流。经上说:「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19),是一心忆念;是愿往生阿弥陀佛土,不但是念佛。然阿难A^nanda「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弥陀佛作礼,以头脑着地言: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20),当下看到了阿弥陀佛与清净国土。称名与心中的忆念,显然有统一的可能。后来,三十六愿本说:「念吾名号」;四十八愿本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小本『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21),到了专念佛的名号了。『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下品下生」,是:「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22)。不能专心系念佛的,可以专称阿弥陀佛名字(也要有十念的专心),这是为平时不知佛法,临终所开的方便。念阿弥陀佛,本是内心的忆念,以「一心不乱」而得三昧的;但一般人,可能与称名相结合。在中国,念阿弥陀佛,渐重于称名(人人都会),几乎以「称名」为「念佛」了。其实,「念佛」并不等于「称名」;「称名念佛」也不是阿弥陀净土法门所独有的。「称名念佛」,通于十方现在(及过去)佛。如『八吉祥神咒经』(支谦初译),诵持东方八佛名,呼八大菩萨名字,能得今世及后世功德,终成佛道(23)。『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十住毗婆沙论』引用),说十方十佛名号,与『八吉祥神咒经』的德用相近(24)。『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其有得闻(六方各)……如来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却十二劫生死之罪」(25)。经中所说的功德极多,而「灭却多少劫生死之罪」,是一再说到的。『宝 [P860] 月童子经』的十方十佛,也受到忏悔者的礼拜供养(26)。『优波离会』,在三十五佛前忏悔;「若能称彼佛名,昼夜常行是三种法(忏悔、随喜、劝请),能灭诸罪,远离忧悔,得诸三昧」(27)。忏悔灭罪,「称佛名号」是重要的行法。如后人集出的『佛名经』,『五千五百神咒佛名除障灭罪经』,都属于这种性质。「称名念佛」的功德极大,现生的消除灾障,忏悔业障而外,『称扬诸佛功德经』每说到「得不退转」、「成佛」,这是以信心称念佛名,引入大乘的正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历举种种念佛功德,又说:「若有人一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28)。『法华经』进一层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9)。在初期大乘法中,称名念佛是可浅可深的。浅的是散心念,深的是定心。以称名念佛而引发深定的,是梁代传来的「一行三昧」ekavyu^ha-sama^dhi。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八‧七三一上──中))说: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依「称名念佛」而成定的「一行三昧」,依『文殊师利问经』,是:「如是依(十号)名字,增长正念;见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见彼诸佛,如照水镜,自见其形」。修习的方便 [P861] ,是「于九十日修无我想,端坐专念,不杂思惟」(30)。「一行三昧」成就了,能见佛,听佛说法,与「般舟三昧」相近。但「一行三昧」是「常坐」的,「念佛名号」而「不取相貌」的。这一「一行三昧」,自从黄梅道信提倡,经弘忍而到弘忍门下,重坐的,念佛净心的禅门,曾风行于中国。不过「一行三昧」,「中品般若」也是有的,『大智度论』解说为:「是三昧常一行,毕竟空相应」(31)。「一行三昧」的原义,到底只是「法界一相,系缘法界」;以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