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17

  ..續本文上一頁尼沙經』,都沒有「一心念佛」一句。但支謙譯的『未生冤經』,也說瓶沙王「念佛不忘」,死後生天(1)。不墮叁惡道,生天,決定向叁菩提,是「念佛」法門的主要意義。『那先比丘經』卷下(叁二‧七0一下)說:

  

   「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

  

  從『那先比丘經』(2)所說,可見北方的部派佛教,對惡人臨終念佛,死後生天的信仰,是相當流行的。念佛能離怖畏,『雜阿含經』已一再說到。離怖畏,不但離死後的惡道怖畏,還有現生的種種困厄。念佛也有拔濟苦厄的作用,如『大智度論』說:商人們在大海中航行,遇到了摩伽羅Makara魚王,有沒入魚腹的危難。大衆一齊稱念佛名,魚王就合了口,船上人都免脫 [P856] 了災難。依『智論』說:魚王前世是佛的弟子,所以聽見佛名,就悔悟了(3)。『修行道地經』贊頌佛的功德說:「本(木?)船在巨海,向魚摩竭口,其船(將)入魚腹,發慈以濟之」(4)。商人們得免摩竭大難,這是佛的慈悲濟拔了。人的種種困厄,不如意,由于過去及現生所作的惡業,所以要免除苦厄,忏除惡業,漸重于念佛──禮佛及稱佛的名字。

  

  念佛,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但特別發達起來的,是大乘佛教。念佛法門的發達,與十方佛現在的信仰,及造作佛像有關。佛在世時,「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是依人間的佛、比丘僧,及佛與比丘所開示的法,作爲系念內容的。「念」是憶念不忘,由于一心系念,就能得正定,如『雜阿含經』卷叁叁(大正二‧二叁七下)說:

  

   「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依念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六念」法門都是這樣的,這樣的正念,本沒有他力的意義。佛涅槃了,對佛的懷念加深。初期結集的念佛,限于念佛的(叁號又)十號:「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5),也就是念佛 [P857] 的功德。上座部Sthavira系的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歸依佛是歸依佛所得的無學功德法──法身,不歸依佛的有漏色身(6);念佛也只是念佛的功德。錫蘭傳來的『解脫道論』,也是念佛的十號;念佛的本生功德,自拔身功德,得勝法功德,作饒益世間功德(7)。『成實論』以五品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號、叁不護、叁念處、大悲等功德來禮敬佛(8)。上座系的念佛,是不念色身相好的。大衆部Maha^sa^m!ghika系以爲佛的色身是無漏的,色身也是所歸敬的。如『增壹阿含經』說:念佛的「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方具長(足?),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及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9)。『分別功德論』也說:念「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迹現于地。…… 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有睹者,隨行得度」(10)。佛的色身,也是念佛的內容,代表了大衆部系的見解。傳統的念佛,雖也有念佛色身的,但釋尊已經涅槃,沒有佛的相好可見。印度佛教初期,是沒有(不准有)佛像的,僅有菩提樹、*輪、足迹,象征佛的成佛,說法,遊行。念是憶念,是憶念曾經經曆的境界,重現于心中。釋尊過去很久了,又沒有佛像可見,所以念佛身相,是不容易的,而多數念佛的戒、定等功德了。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在敘述造塔因緣後,又說:「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應作,願佛聽我作菩薩侍像者,善!佛言:聽作」(11)。古代是不許造佛像的;在造佛像以前,先造在家的菩薩像。與『十誦律』文段相當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 [P858] 』攝頌說:「聽爲菩薩像」。長行作:「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 (12)。『尼陀那』的「贍部影像」,就是『十誦律』的「菩薩像」,可推定爲畫像。『般舟叁昧經』說:「作佛形像,若作畫」(13)。『成具光明定意經』說:「立廟,圖像佛形」(14)。『摩诃迦葉會』說:「若于!5貚上,牆壁之下,造如來像」;「觀如來畫像」;「于牆壁下,畫如來像」(15)。畫像,可能與書寫經典同時流行;鑄塑佛像也流行起來。佛像的流行,與十方佛現在的信仰相融合,于是觀佛色相的,如「般舟叁昧」那樣的,「現在佛悉在前立」的念佛叁昧,也就興盛起來了。

  

  念佛,進入大乘佛法時代,形成了不同修持法,不同目標的念佛。當然,可以彼此相通,也可以條貫爲一條成佛的法門。現在分爲「稱名」、「觀相」、「唯心」、「實相」──四門來敘述。一、「稱名」:傳說釋種女被刖手足,投在深坑時,「諸釋女含苦稱佛」(16)。提婆達多Devadatta 生身墮地獄時,「便發悔心于如來所,正欲稱南無佛,然不究竟,適得稱南無,便入地獄」(17)。商人遇摩竭魚難,「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18)。人在危急苦難中,每憶念佛而口稱「南無佛」Namo Buddha^ya,實與「人窮呼天」的心情相近,存有祈求的意義;希望憑稱念佛名的音聲,感召佛而得到救度。在傳統佛教中,佛入涅槃後,是寂滅而不再有救濟作爲的,所以「南無佛」的稱名,在佛滅以後,可以流行佛教界,卻不可能受到佛教中心的重視。等到十方佛現在的信仰流行,懷念佛而稱名的意義,就大爲不同了!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是早期 [P859] 念佛的一大流。經上說:「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19),是一心憶念;是願往生阿彌陀佛土,不但是念佛。然阿難A^nanda「被袈裟,西向拜,當日所沒處,爲彌陀佛作禮,以頭腦著地言:南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20),當下看到了阿彌陀佛與清淨國土。稱名與心中的憶念,顯然有統一的可能。後來,叁十六願本說:「念吾名號」;四十八願本說:「聞我名號,系念我國」;小本『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21),到了專念佛的名號了。『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品下生」,是:「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念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22)。不能專心系念佛的,可以專稱阿彌陀佛名字(也要有十念的專心),這是爲平時不知佛法,臨終所開的方便。念阿彌陀佛,本是內心的憶念,以「一心不亂」而得叁昧的;但一般人,可能與稱名相結合。在中國,念阿彌陀佛,漸重于稱名(人人都會),幾乎以「稱名」爲「念佛」了。其實,「念佛」並不等于「稱名」;「稱名念佛」也不是阿彌陀淨土法門所獨有的。「稱名念佛」,通于十方現在(及過去)佛。如『八吉祥神咒經』(支謙初譯),誦持東方八佛名,呼八大菩薩名字,能得今世及後世功德,終成佛道(23)。『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十住毗婆沙論』引用),說十方十佛名號,與『八吉祥神咒經』的德用相近(24)。『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其有得聞(六方各)……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卻十二劫生死之罪」(25)。經中所說的功德極多,而「滅卻多少劫生死之罪」,是一再說到的。『寶 [P860] 月童子經』的十方十佛,也受到忏悔者的禮拜供養(26)。『優波離會』,在叁十五佛前忏悔;「若能稱彼佛名,晝夜常行是叁種法(忏悔、隨喜、勸請),能滅諸罪,遠離憂悔,得諸叁昧」(27)。忏悔滅罪,「稱佛名號」是重要的行法。如後人集出的『佛名經』,『五千五百神咒佛名除障滅罪經』,都屬于這種性質。「稱名念佛」的功德極大,現生的消除災障,忏悔業障而外,『稱揚諸佛功德經』每說到「得不退轉」、「成佛」,這是以信心稱念佛名,引入大乘的正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曆舉種種念佛功德,又說:「若有人一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28)。『法華經』進一層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9)。在初期大乘法中,稱名念佛是可淺可深的。淺的是散心念,深的是定心。以稱名念佛而引發深定的,是梁代傳來的「一行叁昧」ekavyu^ha-sama^dhi。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八‧七叁一上──中))說:

  

   「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 「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依「稱名念佛」而成定的「一行叁昧」,依『文殊師利問經』,是:「如是依(十號)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修習的方便 [P861] ,是「于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30)。「一行叁昧」成就了,能見佛,聽佛說法,與「般舟叁昧」相近。但「一行叁昧」是「常坐」的,「念佛名號」而「不取相貌」的。這一「一行叁昧」,自從黃梅道信提倡,經弘忍而到弘忍門下,重坐的,念佛淨心的禅門,曾風行于中國。不過「一行叁昧」,「中品般若」也是有的,『大智度論』解說爲:「是叁昧常一行,畢竟空相應」(31)。「一行叁昧」的原義,到底只是「法界一相,系緣法界」;以稱…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