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18

  ..續本文上一頁念一佛名、見佛爲方便,可說是「般舟叁昧」的般若化。

  

  二、「觀相」:這可以分爲二類:1.念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及行住坐臥等)──色身相;2.念佛五品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法身相。大乘所重而極普遍的,是念佛色身相。如說:「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當系心專念十方叁世諸佛生身」(32)。古人立「觀像念」,「觀想念」,其實「觀像」也是觀相,是初學者的前方便。『坐禅叁昧經』卷上((大正一五‧二七六上))說:

  

   「若初習行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觀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

  

  『觀佛叁昧海經』也說:「如來滅後,多有衆生,以不見佛,作諸惡法。如是等人,當令觀像;若觀像者,與觀我身等無有異」(33)。沒有見過佛的,是無法念佛相好的,所以佛像的發達, [P862] 與念佛色身相好有關。說到佛像,依『觀佛叁昧海經』,佛像是在塔裏的。如說:「欲觀像者,先入佛塔」;「若不能見胸相分明者,入塔觀之」;「不見者,如前入塔,谛觀像耳」(34):這都是佛像在塔中的明證。『千佛因緣經』說:「入塔禮拜,見佛色像」(35)。『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入于廟寺,瞻觐形像」(36)。『華手經』說:「集堅實世尊,形像在諸塔」(37)。『成具光明定意經』說:「立廟,圖像佛形」(38)。印度佛像的造作,起初是供在塔廟中的,後來才與舍利塔分離,而供在寺中──根本香殿。佛像供在塔裏,所以念佛色身相好的,要先進塔去,審細觀察佛像,然後憶持在心裏,到靜處去修習。依『解脫道論』,修「一切入」的初學者,是依曼陀羅起想念。在地上作曼陀羅,或「于衣,若于板,若于壁處皆作曼陀羅」(39)。曼陀羅man!d!ala是「輪圓」的意義,規畫出圓形的地域,或畫一圓相(後來或作四方形、叁角形),在圓形內作成形相,爲修習者生起想念的所依處。『摩诃迦葉會』說:「有諸比丘,……若于!5貚上,牆壁之下,造如來像,因之自活」(40)。在牆壁下造佛像,應該是作爲念佛色相的曼陀羅。如在牆壁下作佛像,對觀相修習來說,是比塔中觀像更方便的。念佛色相,不但是大乘行者,也成爲部分聲聞行者的修法。聲聞的修法,主要是「二甘露門」,經「叁度門」而組成「五停心」──不淨,慈心,因緣,持息念,界分別。但西元五世紀初,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出的『坐禅叁昧經』,『禅秘要法經』,『思惟要略法』;昙摩蜜多Dharmamitra傳出的『五門禅經要用法』,都以「念佛」替代了「界分別」。依僧睿『關中出禅經序』,除末後的「菩薩禅法」,其他都出于 [P863] 持經的譬喻師da^rs!t!a^ntika的禅集(41),可見念佛色身相,已成爲一分部派佛教,及大乘行者共修的法門。『觀佛叁昧海經』所說,觀叁十二相,觀佛(色)心,觀佛四威儀,觀像佛,觀七佛:大都是大小共學的。『思惟要略法』中,先說「觀佛叁昧法」,是初學觀像佛的修法。進一步是「色身觀法」:「既已觀像,心想成就,斂意入定,即便得見」,是離像的內觀。再進而「法身觀法」,念佛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等功德。次第漸進,也是可通于大小乘的(42)。以下的「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是依大乘經而立的觀法。『大智度論』解說「念佛」,是念十號,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戒衆……解脫知見衆具足,一切智、一切見、大慈大悲、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概括了念名號、念色身、念功德法身──叁類(43)。『十住 毗婆沙論』(二十品──二十五品)所說的念佛叁昧,是依『般舟叁昧經』的,『論』卷一二(大正二六‧八六上──中)說:

  

   「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生身),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功德)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禅法,則能緣相。……當知得成般舟叁昧,叁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44)。 [P864]

  

  『十住毗婆沙論』的念佛叁昧,既說明了念色身、念法身、念實相──叁階,又說新發意的應念名號,進一步才能「緣相」,成就「般舟叁昧」。龍樹Na^ga^rjuna當時的念佛叁昧,就是「般舟叁昧」,也念佛名號。所以『文殊師利般若經』,緣一佛名的「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的本義,是實相觀),不過是方便的少少不同,從「般舟叁昧」分出的法門。

  

  叁、「唯心」:「唯心念佛」,是依『般舟叁昧經』的。經上這樣(大正一叁.八九九上──下)說:

  

  「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叁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有想爲癡心,無想 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

  

  初學「般舟叁昧」的行法,是念「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的「觀相念佛」(45)。依叁卷本,「當想識無有能見諸佛頂上者」(46),是從念「無見頂相」下手的。但到了叁昧成就,佛現在前,不但光明徹照,而且能答問,能說經。然當時,佛並沒有來,自己也沒有去;自己沒有天眼通、天耳通,卻見到了佛,聽佛的說法,那佛到底是怎樣的?于是覺察到,這是「意所作耳」,只是自心叁昧所現的境界。類推到:叁界生死,都是自心所作的。自心所現的 [P865] ,虛妄不實,所以心有想爲愚癡(從愚癡而有生死),心無想是涅槃。不應該起心相,就是能念的心,也是空無所有的,這才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嚴格的說,這是念佛叁昧中,從「觀相」而引入「實相」的過程。然這一「唯心所作」的悟解,引出瑜伽師的「唯心(識)論』,所以立「唯心念佛」一類。

  

  四、「實相」:「實相」或「諸法實相」,玄奘譯爲「實性」或「諸法實性」,是「如」、「法界」、「實際」的異名。「中品般若」的『叁次第品』,說到「菩薩摩诃薩從初已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其中以「諸法無所有性」「念佛」,是分爲五陰;叁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隨形好;戒衆、定衆、慧衆、解脫衆、解脫知見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十二因緣──五節(47)。叁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隨形好,是佛的生身。戒等五衆,十力……大慈大悲,是佛的(功德)法身。如人間的釋尊,一般解說五陰爲體,所以念五陰身。『中阿含經』說:「見緣起便見法」,見法空無我就是見佛(48),所以念十二因緣。般若法門是信解五陰身、生身、功德身、緣起等一切,自性無所有;無所有中,沒有少法是可得可念的,所以說:「無憶(念)故,是爲念佛」(49)。「無憶念」的念佛,是直就佛的五陰、色身、功德、緣起,而直觀實相的,所以名爲「實相念佛」。常啼Sada^prarudita 菩薩見到一切佛,而又忽然不見了,所以問昙無竭Dharmodgata菩薩:「大師爲 [P866] 我說諸佛所從來,所至處,令我得知;知已,亦常不離見諸佛」!昙無竭說:「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無生法……無滅法……實際法……空 ……無染……寂滅……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善男子!離是諸法更無佛;諸佛如,諸法如,一如無分別」。接著,舉熱時焰,幻師所作幻事,夢中所見,大海中寶,箜篌聲──五喻,而說「應當如是知諸佛來相去相」(50)。從因緣如幻如化,而深悟無所有空性爲佛,名爲「實相念佛」。『佛藏經』所說的念佛(51),與般若法門相同。念佛的,可以從「稱名」、「觀相」、「唯心」而入「實相」,也可以直下修實相念佛。原則的說:般若的念佛,是空性觀;「般舟叁昧」的念佛,是假相觀。在法門的流行中,總不免互相影響的。如『般舟叁昧經』叁卷本,受到了般若法門的影響;而『文殊般若經』的「一行叁昧」,受到了「般舟叁昧」的影響。『千佛因緣經』說:「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以莊嚴心;念佛叁昧莊嚴心故,漸漸于空法中心得開解」;「思空義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見百千佛,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52)。念佛叁昧與空解,是這樣的相助相成了!『華手經』中,立「一相叁昧」、「衆相叁昧」。緣一佛修觀而成就的,是一相叁昧;緣多佛、一切佛而成就的,是衆相叁昧。等到觀心成就,能見佛在前立,能與佛問答,並了解所見的是自心所現,內容都與『般舟叁昧經』相同。經上又說:「以是一緣,了達諸法,見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叁昧」;「入是叁昧,了達諸法一相無相,是名衆相叁昧」(53)。將觀相 [P867] 的念佛法門,無相的般若法門,綜合起來。這樣的念佛叁昧,充實了念佛的內容,念佛已不只是重信的法門。念佛與空慧,是這樣的相助相成了!龍樹的『菩提資糧論』,引用『維摩诘經』的「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又引頌說:「諸佛現前住,牢固叁摩提,此爲菩薩父,大悲忍爲母」(54)。般若,般舟叁昧──諸佛現前住叁摩提,大悲,成爲菩薩不可或缺的行門,受到了佛教界普遍的尊重!

  

  念佛,發展爲稱名、觀相、唯心、實相──四類念佛法門。傳入中國、日本的,傾向于散心的稱名念佛,然在印度,…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