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主天,实为主(天)授,是鸠闪弥Kaus/a^mbi^人。和轮调Varun!adatta 译为水天,实为水神授,是沙祇Sa^keta的优婆塞。八位菩萨的集为一组,『般舟三昧经』以外,『贤劫经』,『八吉祥神咒经』,都说到「八大正士」(25)。帛尸梨蜜多罗S/ri^mitra 译的『灌顶经』,也多处说到这八位。这八位菩萨,是释尊的游化地区,恒河流域的在家菩萨。『般舟三昧经』是为在家菩萨(贤护)说的;并嘱累阿难A^nanda等比丘,及八菩萨受持宏通(26)。在家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显然的重要起来。这是大乘佛教流行,早期在家菩萨的代表 [P850] 人物;在传说中,多少有点事实成分的。后来,大乘经有十六菩萨,如「中品般若」(27),及『持心梵天所问经』、『无量寿经』、『观察诸法行经』、『净信童女会』、『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等(28)。大体依『般舟三昧经』的八菩萨(或缺少一二位),加入其他菩萨而成。数目的倍倍增多,是印度佛教的一般情况。从『般舟三昧经』的八菩萨,进到「中品般若」、『持心经』等十六菩萨。依据这一点,『般舟三昧经』的成立,约为「下品般若」集成,「中品般若」还在成立过程中,应为西元五0──一00年顷。「中品般若」不但序列十六菩萨,「序品」中说:「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29),表示了对「现在佛悉立在前三昧」的尊重。
「般舟三昧」,是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所共修的法门。早期的在家菩萨,出于恒河流域,或表示「念佛见佛」法门,是从佛教中国传来的。四众弟子中,出家比丘修行的条件,第一是「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地狱苦痛)」(30)。三卷本作:「一切悉护禁法,出入行法悉当护,不得犯戒大如毛发,常当怖畏」(31)。可见这是比丘的「戒具足」──「安住具戒,善护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生大怖畏」,是比丘在僧团中所受持的律仪生活。在家弟子而想修「般舟三昧」的,「常念欲弃家作沙门,常持八关斋,当于佛寺中」;「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32)。「般舟三昧」虽通于在家修行,而是尊重传统出家僧团的,与寺院通俗教化的斋戒相应的。无论在家、出家,这是三月专修的法门(可能与出家人三月安 [P851] 居静修有关)。到了印度北方,念阿弥陀佛的地区,结合而流行起来,于是有了「一日一夜」,「七日七夜」(『阿弥陀经』所传)的修法。「般舟三昧」的本质,是依假想观而成三昧,属于「定」法,但依此深化而又浅化起来。深化是:在定中起唯心无实观,引入三解脱门;或融摄「般若」而说无着法门。浅化是:与「般若法门」一样,使成为普遍学习的法门。对一般人来说,如三归、五戒、布施而外,「作佛形像」,「持好素写是三昧」(33)。造佛像与写经,成为当时佛教的特色。「闻是三昧,书学诵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34),与「下品般若」一样的,推重读、诵、书写的功德。『拥护品』说:八大菩萨是「人中之师,常持中正法,合会随顺教」,更说「持是三昧」所得的现世功德(35),与「下品般若」所说的相近。后来,「若有急(疾),皆当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寿命欲终时,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36),八大菩萨成为闻声救苦的菩萨。『般舟三昧经』,就这样的成为普遍流行的法门。三卷本说到:「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然后乱世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利」(37)。『贤护经』又说:「复此八士诸菩萨,当来北天授斯法」(38)。『般舟三昧经』,在北方全部集成,约在西元一世纪末。
注【94-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0八──一一三)。
注【94-002】『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P852]
注【94-003】『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四中)。
注【94-004】『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五下)。
注【94-005】『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二0上)。
注【94-006】『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五五‧四七八下)。
注【94-007】『开元释教录』卷二(大正五五‧四九五中)。
注【94-008】『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中──下)。
注【94-009】1.『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一(大正一三‧八七五中──下)。2.卷二(大正一三‧八七六下)。
注【94-010】『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中)。『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下)。
注【94-011】『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下)。
注【94-012】『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
注【94-013】『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中)。
注【94-014】『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上)。
注【94-015】『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上)。
注【94-016】『解深密经』卷三(大正一六‧六九八中)。
注【94-01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大正九‧六九五上)。
注【94-018】『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三上)。 [P853]
注【94-019】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六四0)。
注【94-020】『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五一‧八九六中)。
注【94-021】『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本起经』(大正一‧五三六下──五三九中)。『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二00──二0六)。
注【94-022】『中阿含经』卷一八『天经』(大正一‧五三九中──五四0下)。『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四一 ──二四六)。
注【94-023】『中阿含经』卷一九『梵天请佛经』(大正一‧五四七上──五四九上)。『中部』四九『梵天请经』(南传一0‧六二──七二)。
注【94-024】『中阿含经』卷一九『有胜天经』(大正一‧五五0中──五五一下)。『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八──一九0)。
注【94-025】『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一中)。『八吉祥神咒经』(大正一四‧七三上)。
注【94-026】『般舟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三‧九一九中──下)。
注【94-02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中),经中列名为十七,但『大智度论』卷七,作「善守等十六菩萨」(大正二五‧一一一上)。
注【94-028】『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一上)。『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五下)。『观察诸法行经』卷一(大正一五‧七二七下)。『大宝积经』卷一一一『净信童女会』(大正一一‧六二三中)。『观 [P854] 弥勒菩萨上升兜率陀天经』(大正一四‧四一八中)。
注【94-02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注【94-030】『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九00下)。
注【94-031】『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0九中)。
注【94-032】『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九0一中)。
注【94-033】『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下)。
注【94-034】『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九00中)。
注【94-035】『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一二中──九一三中)。
注【94-036】『八吉祥神咒经』(大正一四‧七三上)。
注【94-037】『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一一上)。
注【94-038】『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三(大正一三‧八八五上)。
第二项 念佛法门的发展
念佛buddha$nusmr!ti,是「六念」之一。『杂阿含经』的「如来记说」,从念佛而组合为「三念」、「四念」、「六念」;『增壹阿含经』更增列为「十念」。然适应「信行人」,及「佛涅槃后,佛弟子心中的永恒怀念」而特别发展的,是念佛法门。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 [P855] 部Dharmaguptaka的诵本,卷五『阇尼沙经』(大正一‧三五上)说:
「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
频婆沙罗Bimbisa^ra王,是为王子阿阇世Aja^tas/atru所弒的。临终时,一心念佛而死,所以不堕三恶道,生在天上,七返生死就可以得涅槃,与「四不坏信」的「佛不坏信」(或译作「佛证净」)相合。异译『人仙经』,南传『长部』(一八)『阇…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