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八中),「初分本」卷叁二七(大正六‧六七七上──中),作「海印陀羅尼」、「蓮華衆藏陀羅尼」等。「蓮華衆藏陀羅尼」等,出『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與『寶女品』。
注【86-015】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0二上)。2. 卷二二(大正八‧叁七九下)。3.卷二0(大正八 ‧叁六四上)。4.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注【86-016】『大智度論』卷四八(大正二五‧四0八中)。
注【86-017】『大智度論』卷四八(大正二五‧四0八中、四0九上)。
注【86-01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六(大正一0‧四一八下)。
注【86-01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六(大正九‧六九叁中)。
注【86-020】『摩诃般若披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叁九六中)。
注【86-02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P752]
注【86-0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五七九中)。
注【86-0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86-02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86-02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大正八‧叁一0上)。
注【86-02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叁(大正八‧叁八五下)。
注【86-02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叁(大正八‧叁八五中──下)。
注【86-02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下)。
注【86-029】莊嚴菩提樹,如『佛本行集經』卷二七(大正叁‧七七七中──七七九上);『普曜經』卷五(大正叁‧五一五上──五一六下)。
注【86-030】『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86-03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七上)。
第七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漢譯的先後共有六本。這裏,依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主(1),因爲是現存最早的譯本。『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推定『金剛般若 [P753] 』爲「原始大乘經」(2)。『金剛般若』的成立,是相當早的,但不可能那樣的早。般若法門的主流,無疑的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前五分。如上面所說的,般若從「原始般若」,而演進爲「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不但是般若法門的開展過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的發展情形。從這一觀點來說,『金剛般若』中,足以代表早期的,有一、以佛的入城、乞食、飯食、敷座而坐爲序起,與「下品般若」的「漢譯本」,「月十五日說戒時」(3)一樣,充分表示了佛在人間的平常生活。二、『金剛般若』著重在「無相」(離相)法門,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于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叁昧」,「是叁昧不可以相得」(「唐譯五分本」),稱之爲「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沒有必然的關系,「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般若』說「無相」而沒有說「空」,可說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叁、『金剛般若』的菩薩行,著重在「無我」,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 [P754] 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習慣于大乘我法二空,小乘我空的學者,對于菩薩行而著重「無我」,可能會感到相當的難解。『中論』的『觀法品』 ,由無我我所,悟入「寂滅無戲論」,如說:「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爲入」(4)。印度古傳的般若法門,是以「無我」悟入實相的。「原始般若」並舉菩薩與般若,闡明菩薩與般若的不可得。菩薩(我)與般若(法)的不可得(空),原理是完全一樣的。『金剛般若』著重「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是但說「無我」的。般若淵源于傳統佛教的深觀,『金剛般若』保持了「原始般若」的特色。不過依其他方面來考察,『金剛般若』與「中品般若」的成立,大約是同一時代。所以『金剛般若』的特重「無我」,可能是爲了適應誘導多說無我的傳統佛教。
『金剛般若』有早期的成分,但決不是早期集成的。贊歎持經──聽聞、受持、書寫、讀、誦、爲他人說的功德,一層層的校量,與「下品般若」相近。但『金剛般若』說佛有五眼,菩薩莊嚴國土,都出于「中品般若」。全經分爲二大段,也與「中品般若」的兩次囑累一樣。尤其是『金剛般若』說:「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譬如人身長大」。「大身」,出于「中品般若」的序分:「于叁千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衆山無能及者」(5)。『金剛般若』的「大身」,與菩薩的「受記」、「莊嚴國土」,及「受記」、「度衆生」、「莊嚴國土」爲一類,應該是菩薩的「大身」。一 [P755] 般所說的法身大士,有證得法性所起的大身。「下品般若」所說的不退菩薩相貌,是修得不退的人間身。僅有得「心清淨、身清淨」,沒有「凡夫身中八萬戶蟲」(6),是無漏身,也不是大身。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于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衆生」,「莊嚴國土」,重于利他行。『金剛般若』著重菩薩的「受記」、「度衆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還有,「原始般若」以來,著重自證的內容,「以法性爲定量」,是一般所不能信解,不免要驚怖疑畏的。「中品般若」所以到處以二谛來解說;一切教說,不是第一義,第一義是不可施設的,一切但是世俗施設的假名。『金剛般若』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樣形式的叁句,『金剛般若』多有這樣的語句。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約第一義說「即非」,第叁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剛般若』的叁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谛說,經簡練而成爲公式化的。從這些看來,『金剛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時代。
從「原始般若」到「上品般若」,有一貫的重心,那就是著重菩薩行,菩薩行以般若波羅蜜爲主。由于菩薩的遍學一切道,所以從般若而六波羅蜜,而萬行同歸。菩薩是如實知一切法的,所以從陰而入、界、谛、緣起,有爲無爲法;從菩薩行而共世間行,共二乘行;從菩薩忍而叁乘 [P756] 果智。『金剛般若』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或譯作「發趣菩薩乘者」),也是菩薩行,但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在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于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佛是說法者,其實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佛是度衆生者,其實「實無衆生如來度者」。如來有五眼,能知一切衆生心,而其實「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金剛般若』著重在如來,這是教化衆生的,也是菩薩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養,是對佛的信敬懷念;以舍利塔象征佛,是傳統佛教的一般事實。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較起來,甯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金剛般若』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金剛般若』以爲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而又重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Dharmagupta 說:「以無相叁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7);「于窣堵波興供養業, [P757] 獲廣大果」(8)。『金剛般若』的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注【87-00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七四八下──七五二中)。
注【87-002】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0七──二0八)。
注【87-003】『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87-004】『中論』卷叁(大正叁0‧二叁下)。
注【87-00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注【87-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87-00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注【87-008】『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七上)。 [P75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