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八中),「初分本」卷三二七(大正六‧六七七上──中),作「海印陀罗尼」、「莲华众藏陀罗尼」等。「莲华众藏陀罗尼」等,出『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品』与『宝女品』。
注【86-015】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五(大正八‧四0二上)。2. 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九下)。3.卷二0(大正八 ‧三六四上)。4.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注【86-016】『大智度论』卷四八(大正二五‧四0八中)。
注【86-017】『大智度论』卷四八(大正二五‧四0八中、四0九上)。
注【86-01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六(大正一0‧四一八下)。
注【86-01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六(大正九‧六九三中)。
注【86-020】『摩诃般若披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六中)。
注【86-02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六中)。 [P752]
注【86-0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五七九中)。
注【86-02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86-02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二下)。
注【86-02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二(大正八‧三一0上)。
注【86-02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下)。
注【86-02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中──下)。
注【86-02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七下)。
注【86-029】庄严菩提树,如『佛本行集经』卷二七(大正三‧七七七中──七七九上);『普曜经』卷五(大正三‧五一五上──五一六下)。
注【86-030】『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86-03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上)。
第七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汉译的先后共有六本。这里,依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主(1),因为是现存最早的译本。『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推定『金刚般若 [P753] 』为「原始大乘经」(2)。『金刚般若』的成立,是相当早的,但不可能那样的早。般若法门的主流,无疑的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前五分。如上面所说的,般若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的发展情形。从这一观点来说,『金刚般若』中,足以代表早期的,有一、以佛的入城、乞食、饭食、敷座而坐为序起,与「下品般若」的「汉译本」,「月十五日说戒时」(3)一样,充分表示了佛在人间的平常生活。二、『金刚般若』着重在「无相」(离相)法门,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译五分本」),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般若』说「无相」而没有说「空」,可说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三、『金刚般若』的菩萨行,着重在「无我」,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 [P754] 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习惯于大乘我法二空,小乘我空的学者,对于菩萨行而着重「无我」,可能会感到相当的难解。『中论』的『观法品』 ,由无我我所,悟入「寂灭无戏论」,如说:「灭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4)。印度古传的般若法门,是以「无我」悟入实相的。「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与般若的不可得。菩萨(我)与般若(法)的不可得(空),原理是完全一样的。『金刚般若』着重「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是但说「无我」的。般若渊源于传统佛教的深观,『金刚般若』保持了「原始般若」的特色。不过依其他方面来考察,『金刚般若』与「中品般若」的成立,大约是同一时代。所以『金刚般若』的特重「无我」,可能是为了适应诱导多说无我的传统佛教。
『金刚般若』有早期的成分,但决不是早期集成的。赞叹持经──听闻、受持、书写、读、诵、为他人说的功德,一层层的校量,与「下品般若」相近。但『金刚般若』说佛有五眼,菩萨庄严国土,都出于「中品般若」。全经分为二大段,也与「中品般若」的两次嘱累一样。尤其是『金刚般若』说:「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譬如人身长大」。「大身」,出于「中品般若」的序分:「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5)。『金刚般若』的「大身」,与菩萨的「受记」、「庄严国土」,及「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为一类,应该是菩萨的「大身」。一 [P755] 般所说的法身大士,有证得法性所起的大身。「下品般若」所说的不退菩萨相貌,是修得不退的人间身。仅有得「心清净、身清净」,没有「凡夫身中八万户虫」(6),是无漏身,也不是大身。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于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得「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重于利他行。『金刚般若』着重菩萨的「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不退菩萨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还有,「原始般若」以来,着重自证的内容,「以法性为定量」,是一般所不能信解,不免要惊怖疑畏的。「中品般若」所以到处以二谛来解说;一切教说,不是第一义,第一义是不可施设的,一切但是世俗施设的假名。『金刚般若』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样形式的三句,『金刚般若』多有这样的语句。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约第一义说「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刚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谛说,经简练而成为公式化的。从这些看来,『金刚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时代。
从「原始般若」到「上品般若」,有一贯的重心,那就是着重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主。由于菩萨的遍学一切道,所以从般若而六波罗蜜,而万行同归。菩萨是如实知一切法的,所以从阴而入、界、谛、缘起,有为无为法;从菩萨行而共世间行,共二乘行;从菩萨忍而三乘 [P756] 果智。『金刚般若』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或译作「发趣菩萨乘者」),也是菩萨行,但重在大菩萨行,更着重在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于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佛是说法者,其实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是度众生者,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有五眼,能知一切众生心,而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般若』着重在如来,这是教化众生的,也是菩萨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养,是对佛的信敬怀念;以舍利塔象征佛,是传统佛教的一般事实。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较起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金刚般若』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金刚般若』以为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而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Dharmagupta 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7);「于窣堵波兴供养业, [P757] 获广大果」(8)。『金刚般若』的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注【87-00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四八下──七五二中)。
注【87-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0七──二0八)。
注【87-003】『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87-004】『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三下)。
注【87-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下──二一八上)。
注【87-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87-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注【87-008】『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七上)。 [P75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