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
第一节 东西二大净土
第一项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大乘佛法的兴起,与净土念佛法门,有密切的关系。原则的说,大乘是不离念佛与往生净土的。在初期大乘佛法兴起声中,西方阿弥陀Amita^bha佛净土,东方阿閦Aks!obhya佛净土,也流传起来。赞扬阿弥陀佛净土的经典,有三部,可简称为『大(阿弥陀)经』、『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经』是弥陀净土的根本经,华文译本,现存有五种:
图片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卷 吴支谦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 二卷 唐菩提留志译
[P760]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卷 赵宋法贤译
五种译本的译者,唐译本与宋译本,是明确而没有问题的;前三部的译者,有不少的异说。梁僧佑(天监一七年──西元五一八卒)的『出三藏记集』,误以『大经』与『小经』,为同本异译,所以分别的叙述了六部。然『大经』的古译本,当时存在而保留下来的,实际上只有两部 ──支谦译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竺法护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1)。隋开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众经目录』,共列六部,除已经佚失的三部外,『大经』古译本共三部(2):
图片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卷 魏白延译
『阿弥陀经』 二卷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二卷 晋竺法护译
开皇『众经目录』所说,支谦所译的,与『出三藏记集』相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改为白延译;而竺法护所译的,却是另一部『无量寿经』(这两部,『出三藏记集』是作为一部的)。隋仁寿(二年──西元六0二)『众经目录』,唐静泰(龙朔三年──西元六六三)『众经目录』,唐道宣(龙朔四年──西元六六四)『大唐内典录』,都是这样的三部──支谦、白延、竺法护所译(3)。 [P761]
隋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费长房撰成『历代三宝纪』,所载的『大经』古译,一共有八部。周(天册万岁元年──西元六九五)明佺等所撰的『大周刊定目录』,对于『大经』古译本,完全依据『历代三宝纪』。然偶尔注明,某经有多少纸(页),所以知道当时实际存在(注明纸数)的,只有三部,与『众经目录』等相同的三部(4)。『大经』古译而注明多少纸的,初见于静泰的『众经目录』(5);『大周刊定目录』有二说(6),今对列如下:
图片
│『静泰录』│『大周录』卷三│『大周录』卷十三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白延译 │六十纸 │七十纸 │三十六纸
『阿弥陀经』 支谦译 │五十三纸 │五十三纸 │五十三纸
『无量寿经』 竺法护译│三十九纸 │四十六纸 │三十六纸
依『大正藏』古译三部(每页分三栏)来计算:支谦译的『阿弥陀经』,共五十四栏,是五十三纸本,这是译者与页数,始终传说一致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正藏』六十二栏,就是静泰所传的六十纸本。『无量寿经』四十一栏,与静泰所传的三十九纸本大致相合。古代的一纸,约合『大正藏』一‧0三栏。『大周刊定目录』所传的二说,自相矛盾,应该是传写错了。隋唐间的『大经』古译,就是这三部。由于纸数的记录,使我们能有明确的认定。
唐开元十八年(西元七三0),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当时存在的『大经』古译本,也是 [P762] 上面所说的三部,但译者有了变动。『阿弥陀经』,仍旧是支谦所译。旧传白延所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改为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译(7); 而竺法护所译的『无量寿经』,却改为魏康僧铠Sam!ghavarman译(8)。『开元释教录』改定的理由何在?原来,『阿弥陀经』的译出最早。『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文段、文句、二十四愿,大都采用『阿弥陀经』而略加修正;并补充「叹佛偈」与「礼觐偈」;增加法会四众的名字;改音译部分为义译。这两部关系密切,自成一类。『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本,与唐译本相合,叙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文体较整齐,不像古译(二)本那样的冗长。但古译二本的「五大善」,及乞丐与国王譬喻,都保留着,似乎是二十四愿本与四十八愿本的,过渡期间的经本。古代,一致以『阿弥陀经』为支谦所译,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增加了推定上的困难。如依『出三藏记集』,是竺法护所译,比对竺法护的其他译典,不可能是一人所译的。如依『众经目录』,改为白延所译,然白延与支谦同时,可能还早些。白延在魏地,支谦在吴地,白延采用支谦译而略加修改,是很难想象的。不满意古代传说,所以『开元释教录』改定为支娄迦谶译。然支谶在前,支谦在后,支谦依据支谶的译本,反而改用音译,不合常情,也不合支谦的译例。传说一直在变动中,显然是没有确切的史实可据。我以为,如否定古代一致的传说,以『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为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支谦译;支谦是传承支谶所学的,译文少用 [P763] 音译,也许是最合理的推定!
『小(阿弥陀)经』的译本,现存二部:一、『阿弥陀经』(也名『无量寿经』),一卷,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0二)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0)玄奘译。这是『大经』的略本,虽没有「二十四愿」与「三辈往生」,然叙述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劝念佛往生,简要而有力,为一般持诵的要典。『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元嘉年间(西元四二四──四五一),!7痳良耶舍Ka^layas/as译。立十六观,九品往生,是观相念佛的要典。
依阿弥陀净土的根本圣典──古本『阿弥陀经』,全经的内容,是:佛因阿难A^nanda 的启问,称叹阿难;称叹佛如优钵昙华那样,是难得相遇的。
佛说:过去提!6嗀罗竭(Di^pam!kara然灯)佛以前三十四佛,名楼夷!1宋罗Lokes/varara^ja 世自在王)。那时的大国王出家,名昙摩迦(Dharma^kara法藏)的问佛:自己「求佛为菩萨道」,希望成佛的时候,能于十方无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顶中光明普照;国土七宝庄严;十方无数的佛国,都听见我的名字;听见名字的诸天人民,来生我国的,都成为菩萨、阿罗汉(这是阿弥陀净土的根本意义)!佛赞叹他,只要精进不已,一定能满足心愿的。于是佛为昙摩迦说了二百一十亿国土的情况。昙摩迦选择而集成二十四愿;从此奉行六波罗蜜,精进愿求,终于成 [P764] 为阿弥陀佛Amita^bha,实现了当初的愿望──上来是阿弥陀佛的因行。
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顶的光明,是十方诸佛所不及的。凡见佛光明的,莫不慈心欢喜,不起贪瞋痴,不作不善事,恶趣的忧苦也停止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受到十方佛、菩萨、罗汉的称赞。如称赞佛光明的,往生阿弥陀佛国,就受到菩萨、罗汉们的尊敬(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来了,听了二十四愿,就发愿成佛。这一段,『无量寿经』等都没有)。
阿弥陀成佛以来,已经十小劫。国名须摩提Sumati,Sukha^mati^/,Sukha^vati^,在千万亿佛国外的西方。国土是七宝所成的平地,没有山、海、江河。没有三恶趣、鬼神,都是菩萨、阿罗汉,寿命无量劫。饮食自然,与第六天一样。没有妇女,女人往生的,都化作男子。菩萨、阿罗汉们,能互相见闻。同一种类,面目端正,同一(金)色。心中但念道德;说正事,说佛法,不说他人的罪过。互相敬爱,互相教诫。没有贪瞋痴,没有念妇女的邪意,能知道自己过去世的宿命──上来总说佛与佛国的庄严。
阿弥陀佛的讲堂、精舍、楼观,菩萨、阿罗汉的住宅,都是七宝所成的。到处有七宝的浴池;池水香洁,有人间天上所没有的香华。池水缓缓的流,发出五音声。凡往生阿弥陀佛国的,都在宝池的莲华中化生;面貌端严,如以第六天王来相比,如丑陋的乞丐,与端严的国王一样(论到善恶业报)。讲堂、住宅、浴池,到处是一重重、一行行的七宝树,发出的五音声,也胜过第 [P765] 六天的音乐。
佛与菩萨、罗汉入浴时,池水会随意上下。出了浴池,坐在莲华上,微风舒适的吹着。宝树作五音声;宝华散落身上,落地就消失了。菩萨、阿罗汉们,想听经、听音乐、闻华香的,都随各人的心意。浴罢,在地上或虚空,讲(读?)经的,诵经的,说经的,受经的……坐禅的,经行的,都能得须陀洹道……阿罗汉道,或得阿惟越致(不退)。…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