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一一‧七五七下)。
第三项 东西净土的对比观察
东西二大净土的圣典,集出的时代是相近的,所以有太多的共同性。可以作比对的观察,从当时净土法门的一般性中,发见彼此间的差别。
阿閦佛Aks!obhya国中,有菩萨与声闻,阿弥陀Amita^bha佛国也是这样。『阿弥陀经』说:菩萨与阿罗汉的数量,是难以计数的;并举四天下的星,大海的水,比喻阿罗汉的众多(1)。『阿閦佛国经』说:声闻弟子的众多,如大千世界的星宿;舍利弗S/a^riputra称赞阿閦佛国为「阿罗汉剎」(国)(2)。『阿弥陀经』处处说「菩萨、阿罗汉」,反而将一般联类而说的「辟支佛、阿罗汉」分开了,如说:「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3)。「菩萨、阿罗汉」的联合,表示了对菩萨与阿罗汉的同等尊重。二大净土法门,是不简别声闻的;声闻──求阿罗汉道的,与求菩萨道的,都应该往生净土。三乘同学、同入,与「般若法门」一样。『般若经』说到「大乘」maha^ya^na,所以有以为是比较迟出的(4)。其实,「大乘」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P785] 的固有术语,不是轻视「小乘」hi^naya^na,而是称赞佛法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0下)说:
「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
「下品般若」引用了大乘──摩诃衍,也是表示佛法的,如说:「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世尊!摩诃衍与虚空等。如虚空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亦如是受无量阿僧祇众生。是摩诃衍如虚空,无来处、无去处、无住处,摩诃衍亦如是,不得前际、不得中际、不得后际。是乘三世等,是故名为摩诃衍」(5)。大乘,没有说胜出「小乘」,只是胜出世间法。虚空那样的含容一切,三世平等;虚空那样的大乘,是「无有量无分数」的。没有拒斥声闻,或否认声闻的果证,反而是含摄声闻。所以说:声闻、辟支佛、菩萨,同学般若波罗蜜(6);声闻、辟支佛果,都不离菩萨的法忍(7)。三乘的同学同入(或同往生),是初期大乘初阶段的特征。然而,般若、阿閦、阿弥陀法门,虽采取通教三乘的立场,而法门的特质,到底是重在菩萨,而与声闻(传统)的经典是不同的。所以尽管含容二乘,而不能不特别赞扬佛果的究竟庄严,赞扬菩萨的行愿,赞扬菩萨的智慧,这是二乘所不及的!阿閦菩萨立愿,不起声闻、缘觉心,与『般若经』相同。菩萨求成佛道,与声闻、缘觉是不同的。求阿罗汉道的,生在阿弥陀佛土、阿閦佛国,并不能成佛,证得四果而已。二大净土法门,到底重在菩萨;经中都说「得阿惟越致」。阿惟越 [P786] 致,是不再退转为二乘。所以『阿弥陀经』没有说不起二乘心,只是没有说到,并不能依此而分别出思想的迟早。
阿閦菩萨发成佛的大愿时,是比丘,并誓愿「世世出家」。在阿閦佛的净土中,『不动如来会』说:「在家者少,出家者多」(8);这是推重出家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Dharma^kara 是一位出家的沙门(或作比丘)。在三辈往生中,第一(上)辈是:「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不能出家作沙门的,是中辈与下辈(9)。阿弥陀佛净土的尊重出家者,与阿閦净土是一致的。这与『般若经』的推重出家,希愿出家,没有什么不同。初期大乘的初阶段,如般若、弥陀、阿閦净土法门,如解说为从声闻出家中发展出来,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但近代学者,或重视大乘与在家的关系;或设想为大乘出于非僧非俗的寺塔集团,与部派佛教无关。所以对初阶段大乘经所说,重于出家的文证,解说为:菩萨出家的,称为沙门。部派佛教的律藏,是多说比丘而不用沙门的(10)。将沙门限于出家菩萨,与声闻出家的比丘对立起来,在早期的译典中,实缺乏有力的证明。如『阿閦佛国经』说:发愿求成佛道的阿閦菩萨,是比丘;又说「世世作沙门」(11)。沙门与比丘,这里都是菩萨,没有什么不同。『阿弥陀经』一再提到沙门,如「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12),这当然是出家的菩萨。第一辈往生的,是「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亏经戒」(13)。这里所说 [P787] 的沙门,当然也是菩萨。经说「我小弟」、「我弟子」、「我子孙」──三类,是与三辈相当的。如说:「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14)。与上辈相当的佛子,「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可见沙门与比丘,是不能区别为菩萨与声闻的。又如中辈是不能作沙门的「善男子、善女人」,「当饭食诸沙门」。沙门是佛教的出家者,是在家者恭敬供养的对象,不可能专指出家的菩萨。尤其是经末说:「即八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即四十亿菩萨,皆得阿惟越致」(15)。得阿罗汉道的,是沙门,沙门正是出家的声闻弟子了。支谶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四五五上)说:
「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
「其师被服」,『摩诃般若钞经』作:「弊魔化作沙门若用被服」(16);『小品经』作:「若恶魔化作沙门」(17)。『道行般若经』在别处说:「正使如沙门被服,……亦复是贼也」(18)。可见「其师被服」。确是沙门被服,出家沙门的服装(袈裟)。依『般若经』文,弟子信受般若法门。恶魔化作出家的师长,要他舍弃『般若经』,会授以真正的佛经。这说明了,在出家沙门中,有的传授『般若经』给弟子,有的以师长身分,出来反对。这里的沙门,正是不信大乘的出家者。支谶所译『般舟三昧经』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心念阿弥陀佛」;接着 [P788] 又说:「若沙门、白衣」,沙门即比丘、比丘尼的通称。『般舟三昧经』,『阿閦佛国经』 ,『阿弥陀经』,『小品般若经』的古译,与支谶、支谦有关。古译所说的沙门,决没有专指出家菩萨的意思。沙门s/raman!a,本是一般出家者的通称;比丘bhiks!u也是一般的乞化者,佛教采用了印度当时的名称。佛教的出家者,最初只是比丘;比丘与沙门,可以互相通用,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出家的佛弟子,分化为五众,这才沙门是出家众的通称,比丘仅是五众中的一类。但比丘仍为佛教僧团的核心、领导者,为出家者的代表,所以沙门与比丘,还是可以通用的。律藏虽少用沙门一词(不是不用),而经藏却每以沙门为通称。如『增壹阿含经』说四类沙门(19);『长阿含经』『沙门果经』,说「四沙门果」,「四种沙门」,八众中立「沙门众」(20)。初期大乘经出于重法的系统,所以沙门与比丘通用。所以,以沙门为不属传统佛教的出家者,不过是想象的虚构而已!
『阿弥陀经』是在灵鹫山Gr!dhraku^t!a说的;参预问答的,是阿难A^nanda、阿逸 Ajita,阿阇世Aja^tas/atru王子也来参加。『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四十八愿本,才有观世音Avalokites/vara菩萨的问答(21)。『阿閦佛国经』也是在灵鹫山说的;参预问答的,是舍利弗、阿难、天帝释S/akradeva^na^m indra。『般若经』也是这样,在灵鹫山说;参预问答的,须菩提Subhu^ti、舍利弗、阿难等大弟子以外,就是弥勒菩萨与天帝释。参预问答的,都 [P789] 是『阿含经』以来,部派佛教所共传的佛弟子,表示了大乘初阶段的共同性。
『阿弥陀经』末,因阿难的礼请,大众都见到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世界,与菩萨、阿罗汉们(22)。『阿閦佛国经』中,释迦佛为舍利弗现神足,见阿閦佛、佛国与弟子们(23)。经末,佛又现神力,大众遥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与声闻众(24)。「下品般若」也在说经终了时,大众依佛的神力,见阿閦佛在大会中说法(25)。大乘佛法的初阶段,他方净土说传开了,但对发愿往生者来说,也许还不足以坚定信心,而非大众目睹,成为事实的传说不可。这是又一非常相同的地方。
『阿閦佛国经』与「下品般若」,是有亲密关系的。「下品般若」说到了阿閦净土,如说:恒伽天女受记以后,「生阿閦佛国」(26),「能随学阿閦佛为菩萨时所行道,……能随学宝相(即宝幢)菩萨所行道」的,虽没有达到阿毗跋致的地位,也为十方佛所称扬赞叹(27)。听闻般若波罗蜜,能信解不疑的,将来在阿閦佛及诸菩萨那里,听了也不会疑悔(28)。大众见阿閦佛在大会中说法(29)。「香象菩萨今在阿閦佛所行菩萨道」(30)。『阿閦佛国经』所说:「发无上正真道意」,「萨芸若意」、不起「弟子(即声闻)、缘一觉意」(31)。「僧那僧涅」(32)。「如仁者上向见空,观阿閦 佛及诸弟子等,并其佛剎,当如是」(33)。「谛住于空」(34)。这些,都与『般若经』义相合。而「受是经,讽诵持说。……有是经卷,当说供养之。若不得经卷者,便当写之」(35)。『般若经』所有普及一般的方便──听闻、读诵、书写、供养,『阿閦佛国经』也采用了。所以东方净土,是与 [P790] 般若法门相呼应的。西方阿弥陀净土,在二十四愿本的『阿弥陀经』等,虽没有明显的文证,但在四十八愿本的『无量寿经』,却一再说到:「遵普贤大士之德」(36);「得佛华严三昧…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