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方去听法、问义。如往生阿閦 佛剎的,决定住于(声闻、缘觉)佛地,得阿惟越致。出家菩萨都不住精舍;出家与在家的菩萨,都受持佛法,死了再生,也不会忘失。如要在一生中见无数佛,种无数善根,为无数大众说法,就应当发愿,求生阿閦佛国。此地的出家菩萨,万万不及阿閦佛国的菩萨。如生在阿閦佛国,就得阿惟越致,因为恶魔不会娆乱,而且信奉佛法。以满大千界的七宝布施,愿生阿閦佛国,如炼金而制成庄严具一样。生在佛国的菩萨,都是「一行」──「如来行」。如王城坚固,不畏强敌的侵夺;远走边国的,不怕债主的逼迫。求菩萨道而愿生阿閦佛国的,也不会受恶魔的娆乱。
佛知道舍利弗的意念,就现神力,使大众见到阿閦佛国众会的庄严。舍利弗说:阿閦佛国的诸天人民,没有胜劣的差别,充满了欢乐。佛在大众中说法,如大海那样,一望无涯的没有边际 [P778] ;听众都身心寂静不动。以大千界七宝布施,求生阿閦佛国,能得阿惟越致,如拿着国王的书印,出使到他国一样。生阿閦佛国的,与此间的须陀洹相等,不会再堕恶道,决定向于正觉。佛说:生阿閦佛国的菩萨摩诃萨,与此间的受记菩萨,坐树下菩萨相等。(阿难问须菩提:见阿閦佛国众会吗?须菩提教阿难向上看,但见虚空寂静。须菩提说:观阿閦佛国众会,应当是这样的) (3)!为什么相等?法界平等,所以说相等──以上『诸菩萨学成品』。
阿閦佛涅槃那一天,化身遍大千界说法;为香象Gandhahastin菩萨授记作佛,名金色莲华;国土、众会,与阿閦佛国相同。阿閦佛涅槃时,现种种瑞相。凡生阿閦佛国的,都能得授记,得阿惟越致。凡听闻阿閦佛功德法门的,不属于魔。应求阿閦佛本愿,生阿閦佛国,「读诵百八法门」(4),受持一切微妙法门。阿閦佛涅槃时,自身出火阇维,金色的舍利,有吉祥相(卍)。大众为佛起七宝塔,以金色莲华作供养。往生阿閦佛国的菩萨,命终时见(成佛的)种种瑞相。阿閦佛的正法,住世百千劫。因为少有听法的,说法的也就远离了,精进的人少了,佛法也就渐渐的灭尽──以上是阿閦佛的涅槃功德。
愿生阿閦佛国的,要学阿閦佛往昔的大愿;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愿见阿閦佛的光明,见阿閦佛国的无数声闻;无数菩萨,与他们共同修学。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沙门)的;不起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常念佛法僧名号的。能这样,就能往生阿閦佛国, [P779] 何况与波罗蜜相应,善根回向愿生阿閦佛国呢!愿生阿閦佛国的,应念十方佛,佛所说法,佛弟子众。修「三随念」,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的,能随愿生一切佛国;如回向阿閦佛国,就能够往生。
阿閦佛国的功德庄严,是一切佛国所没有的,所以菩萨应发愿摄取佛国的庄严,起增上乐欲心而往生。愿摄取清净佛国的,应该学阿閦菩萨摄取庄严佛国的德行。释尊有无数声闻弟子,但比阿閦佛国,简直少到不足比拟。弥勒Maitreya及未来贤劫的诸佛,所有的声闻弟子,也万万不及。阿閦佛国的阿罗汉,比大千界的星宿还要多。阿閦佛国的,十方世界的菩萨、声闻,对于阿閦佛国功德法门,受持读诵通利的,非常的多,都能生阿閦佛国。阿閦佛护念这些人,所以临终不受恶魔的娆乱,不会退转,也不受水火毒刀等危害。阿閦佛远远的护念他们,如日轮的远照,天眼、天耳通的远见远闻一样。
佛护念付嘱菩萨摩诃萨,菩萨受此功德法门,为无量众生宣说。求声闻而能受持的,就能得阿罗汉。菩萨及阿惟越致,优先得到这阿閦佛功德法门。薄福德的,虽以满阎浮提的七宝布施,也求不到这一法门。菩萨能听闻的,一定成无上菩提。这部阿閦佛功德法门,受持者应该读诵通利,广为他人宣说。即使是远方,或是「白衣家」,为了说法,为了读诵、书写、供养,都应该前去,尽力的求得这阿閦佛功德法门(5),以上『佛般泥洹品』。 [P780]
法门的流通世间,是如来的威神力,也由于帝释、四王天等的护持。如国内有雨雹等灾害,应专念阿閦佛名号。菩萨要现身证无上菩提,就要学阿閦佛往昔所修的愿行。诸天听了,都赞叹归命,散华供养。佛知道帝释的心念,就现神力,使大众见阿閦佛国与众会的庄严。佛劝大众发愿往生阿閦佛国──以上『往生因缘品』。
从『阿閦佛国经』看来,阿閦佛净土法门,也是劝人发愿往生的。但在『阿閦佛国经』卷上,叙述国土庄严时,有这样的话(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有异比丘,闻说彼佛剎之功德,即于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愿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乱意着,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剎」。
「淫欲意」,「淫欲乱意着」,唐译作「心生贪着」、「爱着之心」(6)。净土,是不能以爱着心(贪图净土的庄严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净梵行,才能往生。这是重在德行,不是偏重信愿的。所以舍利弗最初启请,就是要知道过去菩萨摩诃萨的,「所愿及行,明照并僧那」。从大愿与净行,为正法而精进中,得来的净土庄严,可作为菩萨发心修学的模范;生在净土的,也是大好的修行道场。经中在叙述了佛的泥洹功德以后,说出了往生阿閦佛国的因缘,如:
1.发愿学阿閦佛往昔的愿行。 [P781] 2.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愿生阿閦佛国。 3.愿当来见阿閦佛的光明而成大觉。 4.愿见阿閦佛国的声闻众。 5.愿见阿閦佛国的菩萨众,与菩萨们一同修学。 6.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离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萨。 7.念十方佛法僧──「三随念」,回向无上菩提。
前二者,足以表示阿閦净土法门的特质。次三则,愿当来生在阿閦佛土,见佛光、声闻与菩萨,主要是与菩萨共学。后二则是遍通的,愿见大菩萨,及念十方三宝,回向菩提。这是能随愿 往生十方净土的,如回向阿閦佛土,当然也可以往生。总之。往生阿閦(及一切)净土的因缘,是清净的愿行。
修学阿閦佛功德法门的,有菩萨,也有声闻。但唐译这样说:「若声闻乘人,闻此功德法门,受持读诵,为无上菩提及真如相应故,精勤修习。彼于后生当得成就,或于二生补处,或复三生,终不超过当成正觉」(7)。这是声闻回心而趣入佛道了,与汉译本不同。经典在流传中,会多少受到后代思潮影响的。 [P782]
阿閦菩萨当时的誓愿,是世世作沙门。世世着补衲衣[粪扫衣],(但)三法衣,常行分卫〔乞食〕,常在树下坐,常经行、坐、住(不卧)──头陀行(8)。这是典型的头陀行。经中一再劝人,要学阿閦菩萨的愿行。等到大愿成就,实现为妙喜世界。在妙喜净土中,「诸菩萨摩诃萨,在家者止高楼上;出家为道者,不在舍止」(9)。出家菩萨不住七宝的精舍,正是树下坐(露地坐)──头陀的生活形态。理想的出家菩萨,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过着集体生活,而是阿兰若处,头陀行的比丘。阿閦佛净土中的声闻弟子,汉译本说 (10):
1.众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诸弟子不贪饮食、衣钵、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为诸弟子授(制)戒──其剎无有恶者故。 4.无有受戒事──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 5.诸弟子不乐共住,但行诸善。
阿閦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独住修行。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着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起来,留下多少诤执的记录。不满此土的律仪 [P783] 行,所以理想净土的出家者,是没有制戒的,受戒的,聚会时没有怨仇,过着独往独来的,自由的修道生涯。阿閦佛国的菩萨与声闻弟子,与「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的持修者,是一致的。在现实人间,有少数的阿兰若远离行者,以释尊出家时代的生活(四清净),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为理想,而表现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里。从「重法」而来的,初期的智证大乘,不满于律仪行的意境,到西元六、七世纪,已缺乏了解,所以净土中声闻弟子的生活方式,唐译本竟全部删去了!
注【89-001】汉译本,「悔」盖在十不善内;唐译本,「疑」盖与十不善合为一段。似乎梵本传写,有点杂乱。
注【89-002】没有罪恶以下,唐译本缺。
注【89-003】这一段似乎是补入的,因为除去这一段,前后文恰好衔接。
注【89-004】唐译「诵百八法门」,汉译作「八百门」,以唐译为正。
注【89-005】以下,汉译本缺。
注【89-006】『大宝积经』卷一九『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五下)。
注【89-007】『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一下)。
注【89-008】『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中)。『大宝积经』卷一九『不动如来会』,作十二头陀行(大正一一‧一0二中──下)。 [P784]
注【89-00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中)。『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作「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89-01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