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念」,也是专念无量寿佛,不再是念生阿弥陀佛国。『无量寿如来会』,与『无量寿经』相合,是四十八愿的修正本。『大乘无量寿经』,是三十六愿本。与三辈相当的愿文,是十三、十五愿,都是「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8)。与「三辈往生」相当的,也都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9)。四十八愿本,对于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倾向于纯一大乘,然经中所说无量数的阿罗汉,从何而来,并没有交待。三十六愿本才明确的说:「所有众生,令生我剎,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剎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0);「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21)。一切 [P772] 众生同归于一乘,从四十八愿本而演进为三十六愿本,露出了后期大乘的特色。

  

  依『阿弥陀经』,中辈与下辈往生的,是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念不断绝的。如「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不信善恶业报,不信阿弥陀佛,不信往生。这样的人,如「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的,临终见佛的化相,一念悔过,还是可以往生的,但生在佛国的边界(四十八愿本等,称为「胎生」)。在城中虽快乐自在,却不得见佛,听经,也不能见比丘僧。要五百年以后,才能出城来,慢慢的见佛听法。疑信参半而生于边国,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此传说,『阿弥陀经』引为「中悔」者的住处。经上说:「佛亦不使尔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22)。「中悔不信」,是应该堕恶道的。但依佛的慈悲威力,使他生在边地。阿弥陀佛对恶人的他力接引,在这里已充分表现出来了!

  

  

  注【88-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下、七下)。

  注【88-002】『众经目录』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注【88-003】『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五八下)。『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大唐内典录』卷六(大正五五‧二八九下──二九0上)。

  注【88-004】『大周刊定目录』卷三(大正五五‧三八九上──中)。 [P773]

  注【88-005】『众经目录』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

  注【88-006】『大周刊定目录』卷三(大正五五‧三八九上──中)。又卷一三(大正五五‧四六二中)。

  注【88-007】『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五五‧四七八下)。

  注【88-008】『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五五‧四八六下)。

  注【88-009】『阿弥陀经』是长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0下),『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 ‧二六七中),都是颂文,大意相同。『大宝积经』卷一七『无量寿如来会』(大正一一‧九六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八下),颂意稍略。

  注【88-010】『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三愿,『无量寿经』第十二愿。

  注【88-011】如『佛本行集经』:「入胎」,卷七(大正三‧六八二下)。「出胎」,卷七(大正三‧六八六下)。 「成佛」,卷三0(大正三‧七九五下──七九六上)。

  注【88-012】「唐译本」与「宋译本」,重于「无量寿」,对「无量光明」的憧憬,多少衰退些。

  注【88-01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二上)。

  注【88-014】一、『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一上)。二、卷上(大正一二‧三0一中──下)。三、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一上──中)。四、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二下)。

  注【88-015】『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大正一二‧二八一下)。

  注【88-01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中)。 [P774]

  注【88-017】『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

  注【88-018】『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九下)。

  注【88-019】『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正一二‧三二三中──下)。

  注【88-020】『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一九中)。

  注【88-021】『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正一二‧三二一上)。

  注【88-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中)。

  

  

  

  第二项 阿閦佛妙喜净土

  阿閦Aks!obhya佛净土的经典,华译而现存的,有一、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译的『阿閦佛国经』,二卷。二、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西元七0五 ──七一三)所译,编为『大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这二部是同本别译,译出的时间,距离了五百多年,但内容的出入不大。汉译的分为五品,唐译的作六品;就是汉译的第五『佛泥洹品』,唐译分为『涅槃功德品』、『往生因缘品』。汉译的末后部分,显然是残缺不全,唐译是完整的。这部经在长期流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随时代而演化,所以在初期大乘思想中,能充分而明确的表示出早期的经义。 [P775]

  

  这部经的内容概要,是:舍利弗S/a^riputra请佛开示:「如昔诸菩萨摩诃萨,所愿及行,明照并僧那」,以作未来求菩萨道者的修学楷模。佛说:过去,东方有阿比罗提(Abhirati,译为妙喜)世界,大目Vis/a^lanetra

  如来出世,为菩萨说六波罗蜜行。菩萨行是难学的,因为对一切众生,不能起瞋恚。那时,有比丘对大目如来发愿:「我从今以往,发无上正真道意」,一直到成佛,不起瞋恚;不起声闻缘觉心;不起贪欲,(瞋恚),睡眠,众想[掉举],犹豫狐疑、悔(以上是五盖);不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骂詈[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以上是十恶)(1)。这位比丘这样的「大僧那僧涅」(maha^-sam!na^ha-sam!naddha,译义为着大铠甲)!由于不再起瞋恚,所以被称为阿閦Aks!obhya菩萨。

  

  阿閦菩萨又发愿:所行的不离一切智愿;一切智相应;生生出家;常修头陀行;无碍辩才说法;常住三威仪──行、立、坐;不念根本罪及妄语等世俗言说;不笑而为女人说法;不躁动说法,见菩萨生大师想;不供养异道,在坐听法;财施法施时,对人不生分别心;见罪人受刑,一定要舍身命去救助。当时,大目如来为阿閦菩萨证明,能这样发愿修行的,一定成佛。阿閦菩萨又发愿,将来的佛国中,四众弟子没有罪恶;出家菩萨没有梦遗;女人没有不净。那时,大目如来为阿閦菩萨授记,将来在妙喜世界成佛,名阿閦如来。

  

  佛对舍利弗说:阿閦菩萨受记时,如放光、动地等瑞相,都与释尊成佛的情况一样。阿閦菩 [P776] 萨发愿以来,他的「僧那僧涅」,是一般菩萨所不及的。手足头目,什么都能施舍;身体没有病痛;世世梵行;从一佛剎到一佛剎,供养,听法,修波罗蜜行。并以所有的善根回向,愿成佛时,佛国中的菩萨,都能这样的修行──以上『发意受慧品』。

  

  阿閦如来成佛时,放光,动地;一切众生都不食不饮,身心不疲倦,互相爱敬而欢乐;天上与人间,都没有欲念;合掌向着如来,见到了如来;天魔不作障碍,诸天散华;阿閦佛的光明,映蔽了大千世界的一切:这是阿閦佛本愿所感得的。

  

  阿閦佛国土,非常庄严:高大的七宝菩提树,微风吹出和雅的音声。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没有山谷瓦砾,柔软而随足高低。没有风寒(热)气──三病,没有恶色丑陋。贪瞋痴都微薄。没有牢狱拘闭。没有异道。树上有自然香美的饮食,随意受用。住处七宝所成,浴池有八功德水。女人胜过女宝多多。床座是七宝的,饮食与天上的一样。没有国王,但有阿閦佛为法王。没有淫欲。女人没有女人的过失;怀孕与生产,没有苦痛。没有商贾,农作。自然音乐,没有淫声。这都是阿閦佛本愿所感得的。

  

  阿閦佛的光明普照。佛的足下,常有千叶莲华。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宝的金色莲华为庄严──以上『佛剎善快品』。

  

  阿閦佛国中,证阿罗汉,得八解脱的声闻弟子,非常多,多数是一下就证阿罗汉的;如次第 [P777] 证得阿罗汉果,那是懈怠人了。佛国的声闻,一定现生得阿罗汉,成就阿罗汉的功德。佛国也有三道宝阶,人间与天上,可以互相往来。人的福乐,与天上相同,但人间有佛出世说法,比天国好多了!佛说法的音声,听法的弟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弟子们衣食自然,没有求衣钵、作衣等事。没有罪恶,所以不说罪,也不用授戒。弟子们离欲、慢,少欲知足,乐独住)(2)。弟子们住三威仪──行、立、坐而听法。涅槃后自然化去,没有剩余。弟子们很少不具足四无碍解及四神足的──以上『弟子学成品』。

  

  阿閦佛国有无数的菩萨,(多数是)出家的受持佛法,或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