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念」,也是專念無量壽佛,不再是念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壽如來會』,與『無量壽經』相合,是四十八願的修正本。『大乘無量壽經』,是叁十六願本。與叁輩相當的願文,是十叁、十五願,都是「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8)。與「叁輩往生」相當的,也都是「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9)。四十八願本,對于往生阿彌陀佛國的,傾向于純一大乘,然經中所說無量數的阿羅漢,從何而來,並沒有交待。叁十六願本才明確的說:「所有衆生,令生我剎,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0);「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21)。一切 [P772] 衆生同歸于一乘,從四十八願本而演進爲叁十六願本,露出了後期大乘的特色。

  

  依『阿彌陀經』,中輩與下輩往生的,是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念不斷絕的。如「後複中悔,心中狐疑不信」,不信善惡業報,不信阿彌陀佛,不信往生。這樣的人,如「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的,臨終見佛的化相,一念悔過,還是可以往生的,但生在佛國的邊界(四十八願本等,稱爲「胎生」)。在城中雖快樂自在,卻不得見佛,聽經,也不能見比丘僧。要五百年以後,才能出城來,慢慢的見佛聽法。疑信參半而生于邊國,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有此傳說,『阿彌陀經』引爲「中悔」者的住處。經上說:「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22)。「中悔不信」,是應該墮惡道的。但依佛的慈悲威力,使他生在邊地。阿彌陀佛對惡人的他力接引,在這裏已充分表現出來了!

  

  

  注【88-001】『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下、七下)。

  注【88-002】『衆經目錄』卷一(大正五五‧一一九中)。

  注【88-003】『衆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五八下)。『衆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大唐內典錄』卷六(大正五五‧二八九下──二九0上)。

  注【88-004】『大周刊定目錄』卷叁(大正五五‧叁八九上──中)。 [P773]

  注【88-005】『衆經目錄』卷二(大正五五‧一九一中)。

  注【88-006】『大周刊定目錄』卷叁(大正五五‧叁八九上──中)。又卷一叁(大正五五‧四六二中)。

  注【88-007】『開元釋教錄』卷一(大正五五‧四七八下)。

  注【88-008】『開元釋教錄』卷一(大正五五‧四八六下)。

  注【88-009】『阿彌陀經』是長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大正一二‧二八0下),『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 ‧二六七中),都是頌文,大意相同。『大寶積經』卷一七『無量壽如來會』(大正一一‧九六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大正一二‧叁一八下),頌意稍略。

  注【88-010】『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十叁願,『無量壽經』第十二願。

  注【88-011】如『佛本行集經』:「入胎」,卷七(大正叁‧六八二下)。「出胎」,卷七(大正叁‧六八六下)。 「成佛」,卷叁0(大正叁‧七九五下──七九六上)。

  注【88-012】「唐譯本」與「宋譯本」,重于「無量壽」,對「無量光明」的憧憬,多少衰退些。

  注【88-01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二上)。

  注【88-014】一、『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0九下──叁一一上)。二、卷上(大正一二‧叁0一中──下)。叁、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一上──中)。四、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二下)。

  注【88-015】『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大正一二‧二八一下)。

  注【88-016】『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上──中)。 [P774]

  注【88-017】『無量壽經』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

  注【88-018】『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大正一二‧叁一九下)。

  注【88-019】『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大正一二‧叁二叁中──下)。

  注【88-020】『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大正一二‧叁一九中)。

  注【88-021】『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大正一二‧叁二一上)。

  注【88-022】『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0中)。

  

  

  

  第二項 阿閦佛妙喜淨土

  阿閦Aks!obhya佛淨土的經典,華譯而現存的,有一、後漢支婁迦谶Lokaraks!a,西元一七八──一八九)譯的『阿閦佛國經』,二卷。二、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西元七0五 ──七一叁)所譯,編爲『大寶積經』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這二部是同本別譯,譯出的時間,距離了五百多年,但內容的出入不大。漢譯的分爲五品,唐譯的作六品;就是漢譯的第五『佛泥洹品』,唐譯分爲『涅槃功德品』、『往生因緣品』。漢譯的末後部分,顯然是殘缺不全,唐譯是完整的。這部經在長期流傳中,沒有太多的變化──隨時代而演化,所以在初期大乘思想中,能充分而明確的表示出早期的經義。 [P775]

  

  這部經的內容概要,是:舍利弗S/a^riputra請佛開示:「如昔諸菩薩摩诃薩,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以作未來求菩薩道者的修學楷模。佛說:過去,東方有阿比羅提(Abhirati,譯爲妙喜)世界,大目Vis/a^lanetra

  如來出世,爲菩薩說六波羅蜜行。菩薩行是難學的,因爲對一切衆生,不能起瞋恚。那時,有比丘對大目如來發願:「我從今以往,發無上正真道意」,一直到成佛,不起瞋恚;不起聲聞緣覺心;不起貪欲,(瞋恚),睡眠,衆想[掉舉],猶豫狐疑、悔(以上是五蓋);不殺生,偷盜,非梵行,妄語,罵詈[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以上是十惡)(1)。這位比丘這樣的「大僧那僧涅」(maha^-sam!na^ha-sam!naddha,譯義爲著大铠甲)!由于不再起瞋恚,所以被稱爲阿閦Aks!obhya菩薩。

  

  阿閦菩薩又發願:所行的不離一切智願;一切智相應;生生出家;常修頭陀行;無礙辯才說法;常住叁威儀──行、立、坐;不念根本罪及妄語等世俗言說;不笑而爲女人說法;不躁動說法,見菩薩生大師想;不供養異道,在坐聽法;財施法施時,對人不生分別心;見罪人受刑,一定要舍身命去救助。當時,大目如來爲阿閦菩薩證明,能這樣發願修行的,一定成佛。阿閦菩薩又發願,將來的佛國中,四衆弟子沒有罪惡;出家菩薩沒有夢遺;女人沒有不淨。那時,大目如來爲阿閦菩薩授記,將來在妙喜世界成佛,名阿閦如來。

  

  佛對舍利弗說:阿閦菩薩受記時,如放光、動地等瑞相,都與釋尊成佛的情況一樣。阿閦菩 [P776] 薩發願以來,他的「僧那僧涅」,是一般菩薩所不及的。手足頭目,什麼都能施舍;身體沒有病痛;世世梵行;從一佛剎到一佛剎,供養,聽法,修波羅蜜行。並以所有的善根回向,願成佛時,佛國中的菩薩,都能這樣的修行──以上『發意受慧品』。

  

  阿閦如來成佛時,放光,動地;一切衆生都不食不飲,身心不疲倦,互相愛敬而歡樂;天上與人間,都沒有欲念;合掌向著如來,見到了如來;天魔不作障礙,諸天散華;阿閦佛的光明,映蔽了大千世界的一切:這是阿閦佛本願所感得的。

  

  阿閦佛國土,非常莊嚴:高大的七寶菩提樹,微風吹出和雅的音聲。沒有叁惡道。大地平正,沒有山谷瓦礫,柔軟而隨足高低。沒有風寒(熱)氣──叁病,沒有惡色醜陋。貪瞋癡都微薄。沒有牢獄拘閉。沒有異道。樹上有自然香美的飲食,隨意受用。住處七寶所成,浴池有八功德水。女人勝過女寶多多。床座是七寶的,飲食與天上的一樣。沒有國王,但有阿閦佛爲法王。沒有淫欲。女人沒有女人的過失;懷孕與生産,沒有苦痛。沒有商賈,農作。自然音樂,沒有淫聲。這都是阿閦佛本願所感得的。

  

  阿閦佛的光明普照。佛的足下,常有千葉蓮華。佛所化的叁千大千世界,以七寶的金色蓮華爲莊嚴──以上『佛剎善快品』。

  

  阿閦佛國中,證阿羅漢,得八解脫的聲聞弟子,非常多,多數是一下就證阿羅漢的;如次第 [P777] 證得阿羅漢果,那是懈怠人了。佛國的聲聞,一定現生得阿羅漢,成就阿羅漢的功德。佛國也有叁道寶階,人間與天上,可以互相往來。人的福樂,與天上相同,但人間有佛出世說法,比天國好多了!佛說法的音聲,聽法的弟子,遍滿叁千大千世界。(弟子們衣食自然,沒有求衣缽、作衣等事。沒有罪惡,所以不說罪,也不用授戒。弟子們離欲、慢,少欲知足,樂獨住)(2)。弟子們住叁威儀──行、立、坐而聽法。涅槃後自然化去,沒有剩余。弟子們很少不具足四無礙解及四神足的──以上『弟子學成品』。

  

  阿閦佛國有無數的菩薩,(多數是)出家的受持佛法,或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