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方去聽法、問義。如往生阿閦 佛剎的,決定住于(聲聞、緣覺)佛地,得阿惟越致。出家菩薩都不住精舍;出家與在家的菩薩,都受持佛法,死了再生,也不會忘失。如要在一生中見無數佛,種無數善根,爲無數大衆說法,就應當發願,求生阿閦佛國。此地的出家菩薩,萬萬不及阿閦佛國的菩薩。如生在阿閦佛國,就得阿惟越致,因爲惡魔不會娆亂,而且信奉佛法。以滿大千界的七寶布施,願生阿閦佛國,如煉金而製成莊嚴具一樣。生在佛國的菩薩,都是「一行」──「如來行」。如王城堅固,不畏強敵的侵奪;遠走邊國的,不怕債主的逼迫。求菩薩道而願生阿閦佛國的,也不會受惡魔的娆亂。
佛知道舍利弗的意念,就現神力,使大衆見到阿閦佛國衆會的莊嚴。舍利弗說:阿閦佛國的諸天人民,沒有勝劣的差別,充滿了歡樂。佛在大衆中說法,如大海那樣,一望無涯的沒有邊際 [P778] ;聽衆都身心寂靜不動。以大千界七寶布施,求生阿閦佛國,能得阿惟越致,如拿著國王的書印,出使到他國一樣。生阿閦佛國的,與此間的須陀洹相等,不會再墮惡道,決定向于正覺。佛說:生阿閦佛國的菩薩摩诃薩,與此間的受記菩薩,坐樹下菩薩相等。(阿難問須菩提:見阿閦佛國衆會嗎?須菩提教阿難向上看,但見虛空寂靜。須菩提說:觀阿閦佛國衆會,應當是這樣的) (3)!爲什麼相等?法界平等,所以說相等──以上『諸菩薩學成品』。
阿閦佛涅槃那一天,化身遍大千界說法;爲香象Gandhahastin菩薩授記作佛,名金色蓮華;國土、衆會,與阿閦佛國相同。阿閦佛涅槃時,現種種瑞相。凡生阿閦佛國的,都能得授記,得阿惟越致。凡聽聞阿閦佛功德法門的,不屬于魔。應求阿閦佛本願,生阿閦佛國,「讀誦百八法門」(4),受持一切微妙法門。阿閦佛涅槃時,自身出火阇維,金色的舍利,有吉祥相(卍)。大衆爲佛起七寶塔,以金色蓮華作供養。往生阿閦佛國的菩薩,命終時見(成佛的)種種瑞相。阿閦佛的正法,住世百千劫。因爲少有聽法的,說法的也就遠離了,精進的人少了,佛法也就漸漸的滅盡──以上是阿閦佛的涅槃功德。
願生阿閦佛國的,要學阿閦佛往昔的大願;行六波羅蜜,善根回向無上菩提。願見阿閦佛的光明,見阿閦佛國的無數聲聞;無數菩薩,與他們共同修學。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沙門)的;不起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常念佛法僧名號的。能這樣,就能往生阿閦佛國, [P779] 何況與波羅蜜相應,善根回向願生阿閦佛國呢!願生阿閦佛國的,應念十方佛,佛所說法,佛弟子衆。修「叁隨念」,善根回向無上菩提的,能隨願生一切佛國;如回向阿閦佛國,就能夠往生。
阿閦佛國的功德莊嚴,是一切佛國所沒有的,所以菩薩應發願攝取佛國的莊嚴,起增上樂欲心而往生。願攝取清淨佛國的,應該學阿閦菩薩攝取莊嚴佛國的德行。釋尊有無數聲聞弟子,但比阿閦佛國,簡直少到不足比擬。彌勒Maitreya及未來賢劫的諸佛,所有的聲聞弟子,也萬萬不及。阿閦佛國的阿羅漢,比大千界的星宿還要多。阿閦佛國的,十方世界的菩薩、聲聞,對于阿閦佛國功德法門,受持讀誦通利的,非常的多,都能生阿閦佛國。阿閦佛護念這些人,所以臨終不受惡魔的娆亂,不會退轉,也不受水火毒刀等危害。阿閦佛遠遠的護念他們,如日輪的遠照,天眼、天耳通的遠見遠聞一樣。
佛護念付囑菩薩摩诃薩,菩薩受此功德法門,爲無量衆生宣說。求聲聞而能受持的,就能得阿羅漢。菩薩及阿惟越致,優先得到這阿閦佛功德法門。薄福德的,雖以滿閻浮提的七寶布施,也求不到這一法門。菩薩能聽聞的,一定成無上菩提。這部阿閦佛功德法門,受持者應該讀誦通利,廣爲他人宣說。即使是遠方,或是「白衣家」,爲了說法,爲了讀誦、書寫、供養,都應該前去,盡力的求得這阿閦佛功德法門(5),以上『佛般泥洹品』。 [P780]
法門的流通世間,是如來的威神力,也由于帝釋、四王天等的護持。如國內有雨雹等災害,應專念阿閦佛名號。菩薩要現身證無上菩提,就要學阿閦佛往昔所修的願行。諸天聽了,都贊歎歸命,散華供養。佛知道帝釋的心念,就現神力,使大衆見阿閦佛國與衆會的莊嚴。佛勸大衆發願往生阿閦佛國──以上『往生因緣品』。
從『阿閦佛國經』看來,阿閦佛淨土法門,也是勸人發願往生的。但在『阿閦佛國經』卷上,敘述國土莊嚴時,有這樣的話(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即于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願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癡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亂意著,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剎」。
「淫欲意」,「淫欲亂意著」,唐譯作「心生貪著」、「愛著之心」(6)。淨土,是不能以愛著心(貪圖淨土的莊嚴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淨梵行,才能往生。這是重在德行,不是偏重信願的。所以舍利弗最初啓請,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薩摩诃薩的,「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從大願與淨行,爲正法而精進中,得來的淨土莊嚴,可作爲菩薩發心修學的模範;生在淨土的,也是大好的修行道場。經中在敘述了佛的泥洹功德以後,說出了往生阿閦佛國的因緣,如:
1.發願學阿閦佛往昔的願行。 [P781] 2.行六波羅蜜,善根回向,願生阿閦佛國。 3.願當來見阿閦佛的光明而成大覺。 4.願見阿閦佛國的聲聞衆。 5.願見阿閦佛國的菩薩衆,與菩薩們一同修學。 6.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離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薩。 7.念十方佛法僧──「叁隨念」,回向無上菩提。
前二者,足以表示阿閦淨土法門的特質。次叁則,願當來生在阿閦佛土,見佛光、聲聞與菩薩,主要是與菩薩共學。後二則是遍通的,願見大菩薩,及念十方叁寶,回向菩提。這是能隨願 往生十方淨土的,如回向阿閦佛土,當然也可以往生。總之。往生阿閦(及一切)淨土的因緣,是清淨的願行。
修學阿閦佛功德法門的,有菩薩,也有聲聞。但唐譯這樣說:「若聲聞乘人,聞此功德法門,受持讀誦,爲無上菩提及真如相應故,精勤修習。彼于後生當得成就,或于二生補處,或複叁生,終不超過當成正覺」(7)。這是聲聞回心而趣入佛道了,與漢譯本不同。經典在流傳中,會多少受到後代思潮影響的。 [P782]
阿閦菩薩當時的誓願,是世世作沙門。世世著補衲衣[糞掃衣],(但)叁法衣,常行分衛〔乞食〕,常在樹下坐,常經行、坐、住(不臥)──頭陀行(8)。這是典型的頭陀行。經中一再勸人,要學阿閦菩薩的願行。等到大願成就,實現爲妙喜世界。在妙喜淨土中,「諸菩薩摩诃薩,在家者止高樓上;出家爲道者,不在舍止」(9)。出家菩薩不住七寶的精舍,正是樹下坐(露地坐)──頭陀的生活形態。理想的出家菩薩,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過著集體生活,而是阿蘭若處,頭陀行的比丘。阿閦佛淨土中的聲聞弟子,漢譯本說 (10):
1.衆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諸弟子不貪飲食、衣缽、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爲諸弟子授(製)戒──其剎無有惡者故。 4.無有受戒事──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 5.諸弟子不樂共住,但行諸善。
阿閦佛國的聲聞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沒有爲他們製戒,他們也沒有受戒。沒有和合大衆,舉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獨住修行。這是比對釋尊製立的僧伽生活,而顯出淨土弟子衆的特色。佛教自製立學處、受具足戒以來,漸形成寺院中心,大衆過著集體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煩擾。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團中分化起來,留下多少诤執的記錄。不滿此土的律儀 [P783] 行,所以理想淨土的出家者,是沒有製戒的,受戒的,聚會時沒有怨仇,過著獨往獨來的,自由的修道生涯。阿閦佛國的菩薩與聲聞弟子,與「原始般若」出于阿蘭若的持修者,是一致的。在現實人間,有少數的阿蘭若遠離行者,以釋尊出家時代的生活(四清淨),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爲理想,而表現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裏。從「重法」而來的,初期的智證大乘,不滿于律儀行的意境,到西元六、七世紀,已缺乏了解,所以淨土中聲聞弟子的生活方式,唐譯本竟全部刪去了!
注【89-001】漢譯本,「悔」蓋在十不善內;唐譯本,「疑」蓋與十不善合爲一段。似乎梵本傳寫,有點雜亂。
注【89-002】沒有罪惡以下,唐譯本缺。
注【89-003】這一段似乎是補入的,因爲除去這一段,前後文恰好銜接。
注【89-004】唐譯「誦百八法門」,漢譯作「八百門」,以唐譯爲正。
注【89-005】以下,漢譯本缺。
注【89-006】『大寶積經』卷一九『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0五下)。
注【89-007】『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一一下)。
注【89-008】『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中)。『大寶積經』卷一九『不動如來會』,作十二頭陀行(大正一一‧一0二中──下)。 [P784]
注【89-009】『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中)。『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作「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89-010】『阿閦佛國經』卷上(大…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