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前修习普贤之德」(37)。四十八愿本,传出要迟一些,已受到菩萨大行及般若法门的影响。西方净土法门,在流传中,为什么与「佛华严」、「普贤菩萨」相关联? 想在「华严法门」中说到。
阿閦佛净土,处处比对释迦佛土──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而表示出理想的净土。阿閦佛土有女人,但女人没有恶露不净,生产也没有苦痛(38)。佛土中有恶魔,但「诸魔教人出家学道,不复娆人」(39)。阿閦佛国与释迦佛土一样,有三道宝阶,人与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来。人间的享受,与诸天一样,但「忉利天人乐供养于天下人民,言:如我天上所有,欲比天下人民者,天上所有,大不如天下,及复有阿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40)。人间比天上更好,这是「佛出人间」,「人身难得」,「人于诸天则为善处」,原始佛教以来的,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发扬。阿閦菩萨授记时的瑞相,与释尊成佛时的瑞相一样(41)。这些瑞相,出于传说的佛传──『因缘』。『阿閦佛国经』说:「菩萨摩诃萨,便当讽诵八百门」;『不动如来会』作「一百八法门」(42)。『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都说到百八法门(43)。可见『阿閦佛国经』的集出,是参照了释迦佛传的(44),所以阿閦佛国,充满了人间净土的色彩。阿弥陀佛净土,舍宅自然,「如第六天王所居处」;相貌相同,都同一色类,「皆如第六天人」(45)。百味饭食的随意受用,「比 [P791] 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46)。第六天王的相貌,「不如阿弥陀佛国中菩萨、阿罗汉」;第六天上的音乐,也不如阿弥陀佛国的音声(47)。「阿弥陀佛国讲堂舍宅,都复胜第六天王所居处」(48)。阿弥陀佛国如第六天,而又胜过第六天。第六天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从佛国充满光明、香华、音乐等庄严,受用饭食等来说,这是取法欲界天,佛化(没有女人爱欲)了的第六欲天模样。一是人间的净化,一是欲天的净化,阿閦佛土与阿弥陀佛土,是不相同的。
阿弥陀佛的本愿,重在往生净土的菩萨与声闻。庄严的佛国,愿十方佛国的人民,都来生在这样的净土中。阿閦佛的本愿,在『佛剎善快品』中,说到佛国庄严,总是说:「是为阿閦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所愿而有持」。说到佛国中的菩萨,也说:「是为阿閦佛之善快。所以者何?如昔所愿,自然得之」(49)。佛国庄严与菩萨的胜行,似乎都与阿閦佛的本愿有关。然经中正说阿閦菩萨的誓愿,主要是菩萨的德行。仅国中没有罪恶者,梦中不会遗失,女人没有不净──末后三愿,才有关于未来的净土。这就表示了东西二大净土,誓愿的重点不同。『阿閦佛国经』也劝人发愿往生,而主要在劝人学习阿閦佛往昔菩萨道时的愿行。净土法门,当然有佛力加持成分,但阿 閦净土是以自力为主的,所以说:「不以立淫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剎」(50)。重于菩萨行、自力行的净土,与般若法门相契合,阿閦佛净土,是智证大乘的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国,重在佛土的清净庄严。往生极乐世界的,也要「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 [P792] 清净,(长期或短期的)断爱欲」,但与菩萨行愿相比,只是一般人天的善行。往生阿弥陀佛土的,在乎「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即使是疑信参半的,到了临终时,也会依佛力而起悔心,生在极乐世界的边地。这是「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尔」(51)。重于信愿的、佛力的,是信愿大乘的净土法门。阿閦佛净土,与智证大乘相契合,所以采用听闻、读诵、书写、供养为方便;这是「法行人」的「四预流支」中,「多闻正法,如理思惟」的方便施设。阿弥陀佛净土,显然是重信的。「信行人」的「四预流支」,是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阿弥陀经』,正是以戒行为基,而着重于「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念阿弥陀佛。东西二大净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阿閦菩萨的大愿,是世世出家,行头陀行。阿閦佛国中的出家菩萨,是不住精舍的。阿兰若比丘,远离行者,在『阿閦佛国经』中,明显的表示出来。与阿閦净土相呼应的『般若经』,原始也是从阿兰若比丘,持行无受三昧而发展出来的。阿兰若行第一的须菩提,被推为般若法门的宣说者,受到一再的赞叹(52)。『阿弥陀经』没有阿兰若行、远离行者的痕迹,这是从寺院中心的佛教中发展出来的。阿兰若比丘、聚落(近聚落)比丘,如第四章所说。寺院中心的佛教,在六斋日,为来寺的在家信众,授三归、五戒及八关斋戒。『阿弥陀经』的第一(上)辈人,是出家的(少数),中辈与下辈人,都是在家的。『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 [P793] 二‧三一0上)说:
「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经语深,当作至诚中信。饭食诸沙门;作佛寺、起塔;散华、烧香、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莫,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爱欲,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
这是中辈人往生的信行。在家的布施作福,如饭食沙门;造寺、起塔,以散华、烧香、然灯、悬彩来供养塔寺。并在一日一夜间,斋戒清净,断爱欲而念欲往生。「一日一夜」,是佛制受持八关斋戒的期限。中辈人往生的信行,显出了寺院中心的,信众的受法形态。下辈人的「十日十夜」,是八关斋戒的延长。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限,有以为是不限于一日一夜的(53)。在寺院中心的通俗教化中,在家人本以受三归、五戒、八戒为信行的。等到大乘思想的机运成熟,他方佛菩萨、净土的传说中,适应于信愿行的阿弥陀净土法门,从寺院、斋戒的通俗教化中发展出来。唱导者,当然是法藏及上辈那样的出家沙门,出家者有着崇高的地位;一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信行者,是中、下辈的在家众,这当然是多数。这一重信愿的法门,传入中国、日本,在在家信众中特别发达,是有其原因的。二大净土法门,有不同的特性,适应不同的根性,在不同情况下传布出来。但同属于初期大乘的初阶段,所以三乘共学,尊重出家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P794]
注【90-00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七下──三0八上)。
注【90-002】『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中──下)。
注【90-00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上)。
注【90-004】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二)。
注【90-00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上)。
注【90-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90-00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90-008】『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90-009】『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三一0下)。
注【90-010】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四九七)。参看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五五)。
注【90-01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一下、七五二中)。
注【90-01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0下)。
注【90-01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0九下)。卷上的第七愿,大同(大正一二‧ 三0一中)。
注【90-014】『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二下)。
注【90-01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七下)。 [P795]
注【90-016】『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四(大正八‧五二七中)。
注【90-0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90-018】『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四六一下)。
注【90-019】『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三下──六五四上)。
注【90-020】『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大正一‧二五上、一八中、一六中)。
注【90-02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大正一二‧二八八中)。
注【90-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下)。
注【90-02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九下)。
注【90-024】『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二中)。
注【90-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2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90-02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
注【90-02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
注【90-02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30】『小品般若波罗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