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P7

  ..续本文上一页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90-03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上)。 [P796]

  注【90-032】『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四中)。

  注【90-03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0-034】『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下)。

  注【90-035】『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四上)。

  注【90-03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五下)。

  注【90-037】『无量寿经』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六中、二六八中)。

  注【90-038】『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中)。

  注【90-03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九上)。

  注【90-04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

  注【90-04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三中──七五四中)。

  注【90-042】『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上)。『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0九中)。

  注【90-043】『佛本行集经』卷六(大正三‧六八0下──六八二中)。 『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 四五上)。上二书,都作「百八法门」。作「八百法门」的,是『普曜经』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上──下)。

  注【90-044】女人没有恶露不净,生产没有苦痛,也与佛传中的佛母一致。 [P797]

  注【90-04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一中、下)。

  注【90-046】『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下)。

  注【90-047】『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五上、中)。

  注【90-048】『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八中)。

  注【90-049】『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下)。

  注【90-050】『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注【90-05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0中)。

  注【90-05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中、五三九下)。

  注【90-053】『成实论』卷八(大正三二‧三0三下)。

  

  

  

  第四项 法门传出的时代与地区

  论到阿弥陀Amita^bha与阿閦Aks!obhya净土法门,流行与集出的先后,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以为:「原始般若经与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与大阿弥陀经」,为「最古的大乘经」,约形成于西元一世纪末。并略述学者间,对阿弥陀佛国思想,或迟或早的不同意见(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以『小品般若经』为「初期大乘」;『小品般若经』以前的,『大阿弥陀经』与『阿閦佛国经』等,为「原始大乘」。而『大阿弥陀经』的成立 [P798] ,在『阿閦佛国经』以前,这就达成了『阿弥陀经』最古的愿望(2)。『阿弥陀经』是古老的,但不能说是「最古」的,试略述我们的看法。如上面所说,『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由于重自力的,智证大乘的共同性,关系密切。智证大乘,本为少数「法行人」的深证。发展而流布起来,继承「法行人」的「四预流支」,而成为听闻、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思惟、如法行等(十法行)方便。『阿弥陀经』是重他力的信愿大乘,适应「信行人」,继承了「信行人」的「四预流支」──念佛、念法、念僧、戒成就。由于佛教界「对佛的永恒怀念」,特重念佛。般若与阿閦净土法门,虽同样的一般化,成为善男子、善女人所能学的,但到底是适合于能读诵、能书写,能多少理解的根器。阿弥陀净土的斋戒念佛,是更适应于一般人的。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适应,不同的方便,不能依据同一标准来分别先后的!如同一讲者,对不同的听众,讲不完全相同的问题,内容当然不一样,这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该书所举的理由,都不足以证明『阿弥陀经』是最古的,如1.贬抑声闻:『阿閦佛国经』也是三乘同学的,声闻一定究竟入泥洹的。舍利弗S/a^riputra说:「如我所知,当观其佛剎为阿罗汉剎」(3),毫无毁斥的形迹。『阿弥陀经』主要是劝人往生极乐净土,并不想说明菩萨与阿罗汉的差别;而『阿閦佛国经』重在劝学菩萨道,所以说「不发弟子,缘一觉意」,这怎能作为先后的区别?2.空s/u^nya:『阿 閦佛国经』说到空,而『阿弥陀经』没有说。然「空」是『阿含经』以来固有的术语,如「诸行 [P799] 空」、「胜义空」等都是。『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说:「知法如真实,……此行真实空」(4),与『不动如来会』的「安住真实空性」(『阿閦佛国经』作「谛住于空」)(5),有什么差别?『阿閦佛国经』说:菩萨得受记的,与菩萨生阿閦佛国的,「是适等耳」。在这中间,插入须菩提观佛剎如虚空一小节(6),应该是受『般若经』的影响而附入的。3.「僧那僧涅」sam!na^ha-sam!naddha ,见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佛传──『大事』(7)。4.「一切智」sarvajn~a^ta^ ,是说一切有部、化地部Mahi^s/a^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等所同说的 (8)。5.「回向」parin!a^ma,在相当早的原始大乘经,『舍利弗悔过经』,已经说到了(9)。6. 「法师」dharma-bha^n!aka,从「呗!2塱者」bha^n!aka演化而来。在通俗教化中:「呗!2塱 者」是主持(通俗)说法、赞颂的;在大乘的经典书写流行时,就负起经典的读诵、讲说、书写等任务,转化为「法师」。这些『阿弥陀经』所没有的术语,或是『阿含经』所固有的,或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或是重智大乘(读诵经典等)所有的。『般若经』与『阿閦佛国经』多了这些术语,是不能证明为后起的。

  

  该书论定先后的某些理由,是很难赞同的,如说:「佛塔供养」是古老的,「经典供养」是新起的(10)。「佛塔供养」是部派佛教所固有的,当然比「经典供养」要早得多。但大乘兴起,大乘兴起以后,「佛塔供养」还是照旧的流传下来,所以大乘『阿弥陀经』说「佛塔供养」,不能 [P800] 证明比大乘『般若经』、『阿閦佛国经』更早。又如说:『阿弥陀经』所译的「阿罗汉道」,『阿閦佛国经』译作「弟子道」,弟子是声闻s/ra^vaka的异译。『小品般若经』也译作「声闻」,所以论断『阿弥陀经』比『阿閦佛国经』等为早(11)。然大乘经集出以后,在流传中,梵本是会有多少变化的。所以论究初期大乘,古译是有重要价值的。汉(或说吴)译的『阿弥陀经』,译作「阿罗汉道」。「下品般若」的汉译『道行般若经』,吴译『大明度经』,经审细的比对,知道虽偶有「声闻」一词,而多数也是「阿罗汉道」,与『阿弥陀经』没有差别。今分类举例来说:历举四果及辟支佛的,『道行般若经』作「阿罗汉、辟支佛」,如说:「及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大明度经』作:「及求沟港、频来、不还、应仪、缘一觉」 (12)。「应仪」是阿罗汉的义译;缘一觉是辟支佛(缘觉、独觉)的义译。凡说超过二乘,堕于二乘,二乘所不及的,(除卷一)都作阿罗汉。如『道行般若经』说:「堕阿罗汉、辟支佛道中」;「过于阿罗汉、辟支佛道上」;「阿罗汉,诸辟支佛所不能及」(13)。『大明度经』与此相当的,都译作「应仪、缘一觉」(14)。上二类,是汉、吴二译相合的,原语都是阿罗汉。也有二译的译语相反的,如『道行般若经』『觉品』,提到「声闻、辟支佛道」、「声闻法」,『大明度经』译作「应仪、缘一觉道」、「应仪法」(15)。反之,『道行般若经』初『道行品』说:欲学阿罗汉法、辟支佛法、菩萨法,当学般若波罗蜜,而『大明度经』译作弟子、缘一觉、佛(16)。『道行般 [P801] 若经』说:菩萨得不受三昧,「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大明度经』却译作弟子、缘一觉(17)。上二例,是汉、吴二译相反的。原语应该是阿罗汉,在传写中,或写作声闻(弟子),写本不同,译语也就不合了。惟有弥勒所说,与易行道有关的「随喜回向」部分,二译都是「声闻」。如『道行般若经』说:「声闻作布施持戒,自守为福」,「及于声闻中所作功德」;『大明度经』也译为:「诸弟子所作布施持戒守法」,「诸弟子于中所作功德」(18)。与易行道有关部分 ,用词的体例,与古译「下品般若」不合。这可能本为一独立法门,因为「离相」的意义相合,而被编入「下品般若」的。声闻与阿罗汉,含义不完全相同。阿罗汉局限于第四果,声闻是通于四果,通于因位的。声闻是说一切有部、法藏部等固有的名词,并非大乘佛教的新名词。大乘经后来不称「阿罗汉、辟支佛」,而称「声闻、辟支佛」,大概是词义更适宜些。终于古本的阿罗汉,如『小品般若经』,都改成声闻了。从阿罗汉与声闻的译语而论,「下品般若」是…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