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7

  ..續本文上一頁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中)。

  注【90-031】『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上)。 [P796]

  注【90-032】『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四中)。

  注【90-033】『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0-034】『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下)。

  注【90-035】『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四上)。

  注【90-036】『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五下)。

  注【90-037】『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六中、二六八中)。

  注【90-038】『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中)。

  注【90-039】『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五九上)。

  注【90-040】『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

  注【90-041】『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叁中──七五四中)。

  注【90-042】『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一上)。『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0九中)。

  注【90-043】『佛本行集經』卷六(大正叁‧六八0下──六八二中)。 『方廣大莊嚴經』卷一(大正叁‧五四四中──五 四五上)。上二書,都作「百八法門」。作「八百法門」的,是『普曜經』卷一(大正叁‧四八七上──下)。

  注【90-044】女人沒有惡露不淨,生産沒有苦痛,也與佛傳中的佛母一致。 [P797]

  注【90-04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一中、下)。

  注【90-046】『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叁下)。

  注【90-047】『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五上、中)。

  注【90-048】『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八中)。

  注【90-049】『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下)。

  注【90-050】『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上)。

  注【90-051】『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0中)。

  注【90-05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八中、五叁九下)。

  注【90-053】『成實論』卷八(大正叁二‧叁0叁下)。

  

  

  

  第四項 法門傳出的時代與地區

  論到阿彌陀Amita^bha與阿閦Aks!obhya淨土法門,流行與集出的先後,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以爲:「原始般若經與阿閦佛國經」,「般舟叁昧經與大阿彌陀經」,爲「最古的大乘經」,約形成于西元一世紀末。並略述學者間,對阿彌陀佛國思想,或遲或早的不同意見(1)。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以『小品般若經』爲「初期大乘」;『小品般若經』以前的,『大阿彌陀經』與『阿閦佛國經』等,爲「原始大乘」。而『大阿彌陀經』的成立 [P798] ,在『阿閦佛國經』以前,這就達成了『阿彌陀經』最古的願望(2)。『阿彌陀經』是古老的,但不能說是「最古」的,試略述我們的看法。如上面所說,『阿閦佛國經』與『般若經』,由于重自力的,智證大乘的共同性,關系密切。智證大乘,本爲少數「法行人」的深證。發展而流布起來,繼承「法行人」的「四預流支」,而成爲聽聞、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思惟、如法行等(十法行)方便。『阿彌陀經』是重他力的信願大乘,適應「信行人」,繼承了「信行人」的「四預流支」──念佛、念法、念僧、戒成就。由于佛教界「對佛的永恒懷念」,特重念佛。般若與阿閦淨土法門,雖同樣的一般化,成爲善男子、善女人所能學的,但到底是適合于能讀誦、能書寫,能多少理解的根器。阿彌陀淨土的齋戒念佛,是更適應于一般人的。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適應,不同的方便,不能依據同一標准來分別先後的!如同一講者,對不同的聽衆,講不完全相同的問題,內容當然不一樣,這是不能用同一標准來衡量的。該書所舉的理由,都不足以證明『阿彌陀經』是最古的,如1.貶抑聲聞:『阿閦佛國經』也是叁乘同學的,聲聞一定究竟入泥洹的。舍利弗S/a^riputra說:「如我所知,當觀其佛剎爲阿羅漢剎」(3),毫無毀斥的形迹。『阿彌陀經』主要是勸人往生極樂淨土,並不想說明菩薩與阿羅漢的差別;而『阿閦佛國經』重在勸學菩薩道,所以說「不發弟子,緣一覺意」,這怎能作爲先後的區別?2.空s/u^nya:『阿 閦佛國經』說到空,而『阿彌陀經』沒有說。然「空」是『阿含經』以來固有的術語,如「諸行 [P799] 空」、「勝義空」等都是。『中阿含經』『拘樓瘦無诤經』說:「知法如真實,……此行真實空」(4),與『不動如來會』的「安住真實空性」(『阿閦佛國經』作「谛住于空」)(5),有什麼差別?『阿閦佛國經』說:菩薩得受記的,與菩薩生阿閦佛國的,「是適等耳」。在這中間,插入須菩提觀佛剎如虛空一小節(6),應該是受『般若經』的影響而附入的。3.「僧那僧涅」sam!na^ha-sam!naddha ,見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佛傳──『大事』(7)。4.「一切智」sarvajn~a^ta^ ,是說一切有部、化地部Mahi^s/a^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等所同說的 (8)。5.「回向」parin!a^ma,在相當早的原始大乘經,『舍利弗悔過經』,已經說到了(9)。6. 「法師」dharma-bha^n!aka,從「呗!2塱者」bha^n!aka演化而來。在通俗教化中:「呗!2塱 者」是主持(通俗)說法、贊頌的;在大乘的經典書寫流行時,就負起經典的讀誦、講說、書寫等任務,轉化爲「法師」。這些『阿彌陀經』所沒有的術語,或是『阿含經』所固有的,或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或是重智大乘(讀誦經典等)所有的。『般若經』與『阿閦佛國經』多了這些術語,是不能證明爲後起的。

  

  該書論定先後的某些理由,是很難贊同的,如說:「佛塔供養」是古老的,「經典供養」是新起的(10)。「佛塔供養」是部派佛教所固有的,當然比「經典供養」要早得多。但大乘興起,大乘興起以後,「佛塔供養」還是照舊的流傳下來,所以大乘『阿彌陀經』說「佛塔供養」,不能 [P800] 證明比大乘『般若經』、『阿閦佛國經』更早。又如說:『阿彌陀經』所譯的「阿羅漢道」,『阿閦佛國經』譯作「弟子道」,弟子是聲聞s/ra^vaka的異譯。『小品般若經』也譯作「聲聞」,所以論斷『阿彌陀經』比『阿閦佛國經』等爲早(11)。然大乘經集出以後,在流傳中,梵本是會有多少變化的。所以論究初期大乘,古譯是有重要價值的。漢(或說吳)譯的『阿彌陀經』,譯作「阿羅漢道」。「下品般若」的漢譯『道行般若經』,吳譯『大明度經』,經審細的比對,知道雖偶有「聲聞」一詞,而多數也是「阿羅漢道」,與『阿彌陀經』沒有差別。今分類舉例來說:曆舉四果及辟支佛的,『道行般若經』作「阿羅漢、辟支佛」,如說:「及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大明度經』作:「及求溝港、頻來、不還、應儀、緣一覺」 (12)。「應儀」是阿羅漢的義譯;緣一覺是辟支佛(緣覺、獨覺)的義譯。凡說超過二乘,墮于二乘,二乘所不及的,(除卷一)都作阿羅漢。如『道行般若經』說:「墮阿羅漢、辟支佛道中」;「過于阿羅漢、辟支佛道上」;「阿羅漢,諸辟支佛所不能及」(13)。『大明度經』與此相當的,都譯作「應儀、緣一覺」(14)。上二類,是漢、吳二譯相合的,原語都是阿羅漢。也有二譯的譯語相反的,如『道行般若經』『覺品』,提到「聲聞、辟支佛道」、「聲聞法」,『大明度經』譯作「應儀、緣一覺道」、「應儀法」(15)。反之,『道行般若經』初『道行品』說:欲學阿羅漢法、辟支佛法、菩薩法,當學般若波羅蜜,而『大明度經』譯作弟子、緣一覺、佛(16)。『道行般 [P801] 若經』說:菩薩得不受叁昧,「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大明度經』卻譯作弟子、緣一覺(17)。上二例,是漢、吳二譯相反的。原語應該是阿羅漢,在傳寫中,或寫作聲聞(弟子),寫本不同,譯語也就不合了。惟有彌勒所說,與易行道有關的「隨喜回向」部分,二譯都是「聲聞」。如『道行般若經』說:「聲聞作布施持戒,自守爲福」,「及于聲聞中所作功德」;『大明度經』也譯爲:「諸弟子所作布施持戒守法」,「諸弟子于中所作功德」(18)。與易行道有關部分 ,用詞的體例,與古譯「下品般若」不合。這可能本爲一獨立法門,因爲「離相」的意義相合,而被編入「下品般若」的。聲聞與阿羅漢,含義不完全相同。阿羅漢局限于第四果,聲聞是通于四果,通于因位的。聲聞是說一切有部、法藏部等固有的名詞,並非大乘佛教的新名詞。大乘經後來不稱「阿羅漢、辟支佛」,而稱「聲聞、辟支佛」,大概是詞義更適宜些。終于古本的阿羅漢,如『小品般若經』,都改成聲聞了。從阿羅漢與聲聞的譯語而論,「下品般若」是…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