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說比『阿彌陀經』遲出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是以『阿閦佛國經』爲「原始大乘」,早于「下品般若」,爲什麼「下品般若」,原語爲「阿羅漢、辟支佛」,而『阿閦佛國經』反而是「弟子、緣一覺」呢? 大乘經不是一地區、少數人集出的。或作「阿羅漢道」,或作「聲聞道」,只是法門傳出與集成的地區不一,各采取一般慣用的詞義而已。又如說:『阿彌陀經』是菩薩六度說,六波羅蜜先成立,然後有特別強調般若波羅蜜的經典(19)。這與佛塔在先的理由一樣,是 [P802] 不足以證明『阿彌陀經』在先的。從『阿彌陀經』看來,在六波羅蜜中:是相當重視般若(智慧)的。經中不斷的說:菩薩,菩薩阿羅漢的「智慧勇猛」;在願文中,就說到了叁次──七、二十二、二十叁願。阿彌陀佛爲大衆說『道智大經』(「原始般若」──『道行品』),不正是特重智慧的經典嗎?『阿彌陀經』的集出者,對于智慧的重視,是不能說不知道的!
經上來的檢討,『阿彌陀經』在先的論證,是沒有充足的理由來證成的。『阿彌陀經』、『阿閦佛國經』、「下品般若」,我贊同『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的意見,這都是早期成立的。屬于早期的理由,我以爲是:參與問答者,除帝釋、彌勒外,都是釋尊當時的大弟子。法門是叁乘共學共入的,當然主要的是菩薩。推重菩薩,而不否定二乘的果證。可以說:這是「通教叁乘」,「重在菩薩」。推尊出家者,而受化的通于在家、出家,普及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的壽命,不論長與短,終歸是要入般涅槃的。阿彌陀、阿閦、般若法門(『舍利弗悔過經』也如此),都是這樣的,表示了從傳統的(聲聞)佛教,出家佛教中流演出來。叁乘共學,表示了大乘的初階段,尊重傳統,含容聲聞的特色。初期的大乘佛教,是以成佛度衆生爲重,願行爲中心,論到佛果與菩薩行的。對于部派佛教,雖以區域的關系,與某一部派有關,但決不受一部一派的局限。這是活用部派佛教,「取精用宏」,而闡揚趣向于佛道的法門。
般若法門淵源于南方,流傳到北方而興盛起來。般若在北方流行,是經文自身所說到的。以 [P803] 烏仗那Udya^na爲中心,向東(包括犍陀羅)西延申的罽賓Kas/mi^ra區,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Ka^s/yapi^ya、大衆部Maha^sa^m!ghika──「五部」(20),也就是大衆、分別說Vibhajyava^din、說一切有──叁大系,都在這裏流行。這裏,民族複雜,部派衆多,所以思想比較的自由,富有寬容的特色。如說一切有部的西方師,就是這樣(21)。『阿閦 佛國經』,重願行與淨土,是般若法門以外的一流。在流傳與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響,所以『阿閦佛國經』的傳出,也應該是這一區域的。阿彌陀淨土法門的引發與集出,可能更西方一些。初期大乘的興起,主要是佛教自身的開展,與適應印度神教的影響;這點,阿彌陀淨土也不應例外。但『阿彌陀經』,可能爲了適應西方的異教思想,而更多一些外來的氣息。太陽崇拜,原是不限于波斯Pa^rasya的。但阿彌陀佛的淨土在西方;「當日所沒處,爲彌陀佛作禮」(22),確爲佛在西方的具體表現。『阿彌陀經』二十四願以下,說明國土莊嚴以前,廣說阿彌陀佛頂的光明,結論爲:「阿彌陀佛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23)。阿彌陀佛的原始思想,顯然著重在「無量光」Amita^bha,以無量光明來攝化衆生。在波斯的瑣羅斯德(Zoroaster教,無限光明的神,名Ormuzd,是人類永久幸福所仰望的(24)。兩者間,多少有點類似性。中國有一傳說,如『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五一‧八叁一下)說: [P804] 「安息國人,不識佛法,居邊地,鄙質愚氣。時有鹦鹉鳥,其色黃金,青白文飾,能作人語;王臣人民共愛。(鹦鹉)身肥氣力弱,有人問曰:汝以何物爲食? 曰:我聞阿彌陀佛唱以爲食,身肥力強,若欲養我,可唱佛名。諸人競唱,鳥漸飛騰空中,……指西方而去。王臣歎異曰:此是阿彌陀佛化作鳥身,引攝邊鄙,豈非現身往生!即于彼地立精舍,號鹦鹉寺,每齋日修念佛叁昧。以其(疑「!1馳是」之誤)已來,安息國人少識佛法,往生淨土者蓋多矣」!
這是出于『外國記』的傳說。傳說不在別處,恰好傳說在安息Arsaces,也就是波斯,這就有傳說的價值。安息人不識佛法,卻曾有念阿彌陀佛的信仰,也許是說破了阿彌陀淨土思想,與波斯宗教的關系。與波斯──安息宗教的關系,不必遠在現在的伊朗Iran。瑣羅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縛喝,今Balkh爲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在大乘興起的機運中,適應這一地區,而有阿彌陀淨土法門的傳出吧!
注【91-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一九)。
注【91-002】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二──四六、六0──六六)。
注【91-003】『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下)。
注【91-004】『中阿含經』卷四叁『拘樓瘦無诤經』(大正一‧七0叁下)。 [P805]
注【91-005】『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一0上)。
注【91-006】『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1-007】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一九)。
注【91-008】『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大正二四‧一二七上)。『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卷叁二(大正二二‧七八七下)。
注【91-009】『舍利弗悔過經』譯作「持好心施與」(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91-010】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二)。
注【91-011】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六一──六二)。
注【91-012】『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四叁二中)。『大明度經』卷二(大正八‧四八四上)。
注【91-013】『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四五一下)。又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又卷七(大正八‧四六二中)。
注【91-014】『大明度經』卷四(大正八‧四九叁上、四九四上)。又卷五(大正八‧四九九下)。
注【91-015】『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四四七上、中)。『大明度經』卷叁(大正八‧四九0下)。
注【91-016】『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上)。『大明度經』卷一(大正八‧四七九上)。
注【91-017】『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中、下)。『大明度經』卷一(大正八‧四七九中、四八0上)。 [P806]
注【91-018】『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四叁八上、四叁九上)。『大明度經』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上、下)
注【91-019】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叁、六二)。
注【91-020】『大唐西域記』卷叁(大正五一‧八八二中)。
注【91-021】拙作『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叁一一──叁一叁)。
注【91-022】『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六中)。
注【91-02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叁上)。
注【91-024】參照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二五一)。
第二節 淨土思想的開展
第一項 淨土與誓願
『多界經』說:「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1)。「唯一如來」的經說,部派間有不同的意見:如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肯定的以爲:在同一時間,唯有一佛出世,佛的教化力,是可以達到一切世界的。大衆部Maha^sa^m!ghika 以爲:經上所說的「唯一如來」,是約一叁千大千世界說的;在其他的叁千大千世界裏, [P807] 可以有多佛同時出世的。有佛出世的他方世界,就這樣的流傳起來。大乘佛教的多佛多世界,他方佛世界,起初當然是大衆部所說那樣的。釋尊教化的(叁千大千)世界,名爲娑婆Saha^,是缺陷多、苦難多的世界。傳說的他方世界,都是非常清淨莊嚴的。他方也有穢土的,只是不符合人類的願望,所以沒有被傳說記錄下來而已。他方清淨佛土,到底是比對現實世界──釋迦佛土的缺陷(如『阿閦佛國經』說),而表現出佛弟子的共同願望。「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我想,依佛的願力而實現爲淨土,不外乎依人類的願望,而表現爲佛的本願。
佛法的本質,是以身心的修持,達成苦痛的解脫,是不離道德的、智慧的宗教。說到人類的苦痛,有的來于自己的身心──貪瞋癡,老病死,傳說佛是爲此而出世的。有的來于自他的關系 ──社會的,或愛或恨,都不免于苦痛。有來于物我的關系──自然界的缺陷,生活資具的不合意,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