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滿足自己的欲求。佛要人「知苦」,在部派佛教中,「苦」已被分類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解脫憂悲苦惱的原則,是「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離煩惱,不再爲老病死苦所惱,實現衆苦永滅的涅槃。這是聖者們的修證,與身心修證同時,對于(衆生)人類的苦難──社會的、自然界的苦難,要求能一齊解除的,那就是佛教淨土思想的根源。上面曾說到:淨土思想的淵源,有北拘盧洲Uttarakura式的自然,那是從原始山地生活的懷念而來的。有天國式的莊嚴,那是與人間帝王的富貴相對應的 [P808] 。這是印度舊有的,但經過佛化了的。北洲與天國,可惜都沒有佛法!有佛出世說法的淨土,以彌勒Maitreya的人間淨土爲先聲。等到他方佛世界說興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國式的莊嚴,有佛出世說法,成爲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樂土。
淨土,是比對現實世間的缺陷,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佛法的意見,爲了維持人與人間的秩序與和平,所以世間出現了王,王是被稱爲「平等王」的(2)。佛法有輪王的傳說,與未來彌勒成佛說法相結合,成爲佛教早期的人間淨土。經典編入『中阿含』或『長部』,可見傳說的古老。依『說本經』說(3):將來人壽八萬歲時,閻浮提洲(我們住的世界)由于海水的減退,幅員比現在要大得多。那時,人口衆多,安穩豐樂。『大毗婆沙論』所依的經本,說到「地平如掌,無有比(坎?)坑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4)。當時的轉輪王,名「螺」S/an%kha。輪王是不用刀兵,統一四天下,以正法(道德的,如五戒)化世的。如有貧窮的,由王以生活資具供給他。在這德化的和平大同世界裏,什麼都好,只有「寒熱,大小便,(淫)欲,飲食,老」的缺陷。彌勒佛在那時出世說法(佛法是與釋尊所說的一致),政治與宗教(佛法),都達到了最理想的時代。這是佛教初期,從現實人間的、佛法的立場,表現出人間淨土的理想。
淨土,是理想的修道場所。在這裏,修道者一定能達成崇高的理想,這是佛弟子崇仰淨土的真正理由。釋尊出生于印度(閻浮提),自然與社會,都不夠理想,佛弟子的修行,也因此而有 [P809] 太多的障礙。政治與佛法,都達到理想的彌勒淨土,還在遙遠的未來。阿育王As/oka被歌頌爲輪王的時代(5),迅速的過去。現實的政治與佛教,都有「每下愈況」的情形。我以爲,大乘淨土的發展,是在他方佛世界的傳說下,由于對現實世界的失望,而寄望于他方的理想世界。在大乘淨土中, 阿閦佛Aks!obhya淨土是較早的,他還保有人間淨土的某些特性。阿閦佛淨土中,是有女人的,只是沒有女人的過失,不淨(也沒有男人的不淨),生育的苦痛(6)。人間的享受,與天上一樣;佛出人間,所以人間比天上更好(7)。這是人間淨土的情況,但爲什麼又引向他方淨土呢?以釋尊的時代來說,社會有政治的組合,佛沒有厭棄王臣,而是將希望寄托于較好的輪王──王道的政治。對佛法,佛出家時,佛最初攝受弟子時,還沒有律製。爲了「正法久住」,釋尊「依法攝僧」,使出家者過著集團的生活。「戒律」,不只是道德的、生活的軌範,也是大衆共住的製度。「僧事」,是衆人的事,由出家大衆,依「羯磨」(會議辦事)來處理一切。簡單的說,佛教的出家僧衆,在集體生活中,過著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的修道生活。這種多數的律儀生活,在佛塔、寺院中心發展起來,漸成爲「近聚落比丘」、「聚落比丘」。重于法製的形儀,不免忽略修證,終于(佛法越興盛)戒律越嚴密,僧品越低落。傳說摩诃迦葉Maha^ka^s/yapa ,早就提出了疑問(8)。僧團中,出家,受戒,說戒,犯罪的忏悔;爲了衣、缽、食、住處而繁忙。特別是犯罪、說罪,或由于論議的意見不合,引起僧團的诤執與分裂。傳統的「律儀行 [P810] 」,部派分裂,在少數專修的阿蘭若aran!ya、頭陀行dhu^ta者,是不能同意的。對這「律儀行」而崇仰「阿蘭若行」,于是阿閦淨土中,聲聞人沒有律儀生活,如『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下)說:
「其剎衆弟子,終無有貢高憍慢,不如此剎諸弟子,于精舍行律。……諸弟子不貪飲食,亦不貪衣缽,亦不貪衆欲,亦不貪著也。爲說善事行,所以者何?用少欲知止足故。舍利弗!阿閦佛不複授諸弟子戒;……是諸弟子但以苦空非常非身以是爲戒。其剎亦無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于我法中除須發,少欲而受我戒。所以者何?其阿閦佛剎諸弟子,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舍利弗!阿閦佛剎諸弟子,不共作行。便獨行道,不樂共行,但行諸善」(9)。
阿閦淨土的聲聞弟子,不在精舍行律,不受戒,也不用剃除須發,只是少欲知足,「獨住」的精進修行。「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是無诤的意思。菩薩出家的,也是「不在舍止」(10),過著阿蘭若式的生活。總之,釋尊在此土人間的僧製,由于淨土「諸弟子,一切皆無有罪惡者」 (11),一切都不用了。戒律,原是爲了過失罪惡而製的。淨土的修行,使我們想起了釋尊當時的修道(四清淨),及初期弟子衆的修行(八正道)情況。
社會方面,阿閦佛淨土是沒有政治形態的,如說:「如!4钴單曰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舍利 [P811] 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12)。超越政治組織,沒有國王,在傳說上,受到北拘盧洲自然生活的影響。對現實世界來說,自阿育王以後,印度的政局,混亂已極,特別是大乘勃興的北方。希臘Yavana、波斯(安息Pahlava、賒迦Saka 人,不同民族先後的侵入印度。「叁惡王」入侵,使民生困苦,佛教也受到傷害。佛教的聖者,作出了「法滅」的預言(13)。對于現實政治,失望極了,于是北洲式的原始生活,表現于阿閦佛國中的,就是沒有國王。國王,是爲了維持和平與秩序,增進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但在淨土的崇高理想中,和平、秩序與利益,是當然能得到的,那也就沒有「王治」的必要了。社會困苦與混亂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艱苦與掠奪。在阿閦淨土中,沒有「治生者」,「販賣往來者」,衣食都是精美而現成的,享受與天人一樣。住處,是七寶所成的精舍;床與臥具,女人所用的珠玑璎珞,都自然而有,滿足了人類的一切需要。一方面,女人沒有女人的過失、不淨與生産的苦痛。大家都「不著愛欲淫!3迿」,連音樂也沒有淫聲,這就自然消除了男女間的糾紛與苦惱。在淨土中,沒有一切疾病;沒有惡色的(印度的種姓階級,從膚色的差別而來,沒有色的優劣,就沒有種族與階級的分別);沒有醜陋的(身體的殘障在內);沒有拘閉牢獄的事;也沒有外道的異端邪說。生在阿閦佛淨土的,雖只是「淫怒癡薄」,卻是「一切無有罪惡者」。沒有罪惡的理想社會,也就沒有王政與僧團的必要。這一淨土形相,爲一般佛淨土的共同型式。還有,阿閦淨土是沒有 [P812] 叁惡道的,與『阿彌陀經』所說的一樣。「其地平正,生樹木無有高下,無有山陵溪谷,亦無有礫石崩山。其地行,足踏其上即陷,適舉足便還複如故」。有八功德水的浴池。氣候不冷不熱;徐風吹動,隨著人的意願,樹木吹出了微妙的音樂。佛的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用七寶金色蓮華來莊嚴(14)。對國土、樹林、浴池、樓觀、香華、光明、音聲等莊嚴,沒有『阿彌陀經』那樣的七寶莊嚴,詳細的寫出。大概『阿彌陀經』爲齋戒的信行人說,所以應機而說得更詳細些。
淨土的內容,阿彌陀Amita^bha淨土有了進一步的東西。1.「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15)。這與「下品般若」的恒伽天女,受記作佛,就「今轉女身,得爲男子,生阿閦佛土」一樣(16)。社會上,重男輕女;佛教女性,厭惡女身的情緒很深,有轉女成男的信仰。于是超越了男女共住的淨土,進而爲(色界天式的)純男無女的淨土。2.阿閦淨土但說佛成佛時,即使沒有天眼的,也能見到佛的光明。生在阿彌陀佛淨土的,菩薩與阿羅漢,都有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等神通(17) 。3.阿閦佛淨土,著重于聲聞的究竟解脫,菩薩的阿惟越致(18)。阿彌陀淨土卻說:阿羅漢與菩薩,都是「壽命無央數劫」;而阿彌陀佛壽命的無量,更是著力寫出的重點(19)。4.淨土沒有叁惡道,所以沒有鳥獸。但飛鳥的美麗,鳴音的和雅,不是能增添淨土的美感嗎?所以後起的『觀無量壽佛經』說:「水鳥樹林,……皆演妙法」(20)。這不是淨土有惡道嗎?小本『阿彌陀經』說:「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21)。于是淨 [P813] 土有了衆鳥和鳴,宣說妙法的莊嚴。從淨土思想發展來說,面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缺陷,而願將來佛土的莊嚴,是「下品般若」、『阿閦佛國經』所同的。阿閦佛淨土,保有男女共住淨土,及人間勝過天上的古義。『阿彌陀經』是比對種種淨土,而立願實現一沒有女人的,更完善的淨土。在這點上,應該比『般若』、『阿閦』的淨土思想要遲一些。當然,色界天式的七寶莊嚴,純男性的世界,在印度佛教是早已有之的。
大乘淨土法門,與本願pu^rva-pran!idha^na有關。本願,是菩薩在往昔生中,當初所立的誓願。菩薩的本願,本來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淨土行者,特重淨土的本願,本願也就漸漸的被作爲淨土願了。淨土所以重視本願,是可以理解的。原始佛教所傳的七佛,佛的究竟圓滿,當然是相同的,但佛的壽量、身量、光明,度…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