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说比『阿弥陀经』迟出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是以『阿閦佛国经』为「原始大乘」,早于「下品般若」,为什么「下品般若」,原语为「阿罗汉、辟支佛」,而『阿閦佛国经』反而是「弟子、缘一觉」呢? 大乘经不是一地区、少数人集出的。或作「阿罗汉道」,或作「声闻道」,只是法门传出与集成的地区不一,各采取一般惯用的词义而已。又如说:『阿弥陀经』是菩萨六度说,六波罗蜜先成立,然后有特别强调般若波罗蜜的经典(19)。这与佛塔在先的理由一样,是 [P802] 不足以证明『阿弥陀经』在先的。从『阿弥陀经』看来,在六波罗蜜中:是相当重视般若(智慧)的。经中不断的说:菩萨,菩萨阿罗汉的「智慧勇猛」;在愿文中,就说到了三次──七、二十二、二十三愿。阿弥陀佛为大众说『道智大经』(「原始般若」──『道行品』),不正是特重智慧的经典吗?『阿弥陀经』的集出者,对于智慧的重视,是不能说不知道的!
经上来的检讨,『阿弥陀经』在先的论证,是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成的。『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下品般若」,我赞同『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的意见,这都是早期成立的。属于早期的理由,我以为是:参与问答者,除帝释、弥勒外,都是释尊当时的大弟子。法门是三乘共学共入的,当然主要的是菩萨。推重菩萨,而不否定二乘的果证。可以说:这是「通教三乘」,「重在菩萨」。推尊出家者,而受化的通于在家、出家,普及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的寿命,不论长与短,终归是要入般涅槃的。阿弥陀、阿閦、般若法门(『舍利弗悔过经』也如此),都是这样的,表示了从传统的(声闻)佛教,出家佛教中流演出来。三乘共学,表示了大乘的初阶段,尊重传统,含容声闻的特色。初期的大乘佛教,是以成佛度众生为重,愿行为中心,论到佛果与菩萨行的。对于部派佛教,虽以区域的关系,与某一部派有关,但决不受一部一派的局限。这是活用部派佛教,「取精用宏」,而阐扬趣向于佛道的法门。
般若法门渊源于南方,流传到北方而兴盛起来。般若在北方流行,是经文自身所说到的。以 [P803] 乌仗那Udya^na为中心,向东(包括犍陀罗)西延申的罽宾Kas/mi^ra区,说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Ka^s/yapi^ya、大众部Maha^sa^m!ghika──「五部」(20),也就是大众、分别说Vibhajyava^din、说一切有──三大系,都在这里流行。这里,民族复杂,部派众多,所以思想比较的自由,富有宽容的特色。如说一切有部的西方师,就是这样(21)。『阿閦 佛国经』,重愿行与净土,是般若法门以外的一流。在流传与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响,所以『阿閦佛国经』的传出,也应该是这一区域的。阿弥陀净土法门的引发与集出,可能更西方一些。初期大乘的兴起,主要是佛教自身的开展,与适应印度神教的影响;这点,阿弥陀净土也不应例外。但『阿弥陀经』,可能为了适应西方的异教思想,而更多一些外来的气息。太阳崇拜,原是不限于波斯Pa^rasya的。但阿弥陀佛的净土在西方;「当日所没处,为弥陀佛作礼」(22),确为佛在西方的具体表现。『阿弥陀经』二十四愿以下,说明国土庄严以前,广说阿弥陀佛顶的光明,结论为:「阿弥陀佛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23)。阿弥陀佛的原始思想,显然着重在「无量光」Amita^bha,以无量光明来摄化众生。在波斯的琐罗斯德(Zoroaster教,无限光明的神,名Ormuzd,是人类永久幸福所仰望的(24)。两者间,多少有点类似性。中国有一传说,如『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大正五一‧八三一下)说: [P804] 「安息国人,不识佛法,居边地,鄙质愚气。时有鹦鹉鸟,其色黄金,青白文饰,能作人语;王臣人民共爱。(鹦鹉)身肥气力弱,有人问曰:汝以何物为食? 曰:我闻阿弥陀佛唱以为食,身肥力强,若欲养我,可唱佛名。诸人竞唱,鸟渐飞腾空中,……指西方而去。王臣叹异曰:此是阿弥陀佛化作鸟身,引摄边鄙,岂非现身往生!即于彼地立精舍,号鹦鹉寺,每斋日修念佛三昧。以其(疑「!1驰是」之误)已来,安息国人少识佛法,往生净土者盖多矣」!
这是出于『外国记』的传说。传说不在别处,恰好传说在安息Arsaces,也就是波斯,这就有传说的价值。安息人不识佛法,却曾有念阿弥陀佛的信仰,也许是说破了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宗教的关系。与波斯──安息宗教的关系,不必远在现在的伊朗Iran。琐罗斯德教的光明崇拜,是以大夏Tho-kor的缚喝,今Balkh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在大乘兴起的机运中,适应这一地区,而有阿弥陀净土法门的传出吧!
注【91-00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九八──一一九)。
注【91-00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二──四六、六0──六六)。
注【91-003】『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下)。
注【91-004】『中阿含经』卷四三『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三下)。 [P805]
注【91-005】『大宝积经』卷二0『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0上)。
注【91-006】『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0中)。
注【91-007】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所引(二一九)。
注【91-00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大正二四‧一二七上)。『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卷三二(大正二二‧七八七下)。
注【91-009】『舍利弗悔过经』译作「持好心施与」(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91-010】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二)。
注【91-01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六一──六二)。
注【91-01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四三二中)。『大明度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四上)。
注【91-013】『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四五一下)。又卷六(大正八‧四五四下)。又卷七(大正八‧四六二中)。
注【91-014】『大明度经』卷四(大正八‧四九三上、四九四上)。又卷五(大正八‧四九九下)。
注【91-01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四四七上、中)。『大明度经』卷三(大正八‧四九0下)。
注【91-016】『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上)。『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九上)。
注【91-017】『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六中、下)。『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九中、四八0上)。 [P806]
注【91-018】『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四三八上、四三九上)。『大明度经』卷二(大正八‧四八六上、下)
注【91-019】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三、六二)。
注【91-020】『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二中)。
注【91-021】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一一──三一三)。
注【91-02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六中)。
注【91-02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上)。
注【91-024】参照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二五一)。
第二节 净土思想的开展
第一项 净土与誓愿
『多界经』说:「无处无位,非前非后,有二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有处有位,唯一如来」(1)。「唯一如来」的经说,部派间有不同的意见:如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肯定的以为:在同一时间,唯有一佛出世,佛的教化力,是可以达到一切世界的。大众部Maha^sa^m!ghika 以为:经上所说的「唯一如来」,是约一三千大千世界说的;在其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 [P807] 可以有多佛同时出世的。有佛出世的他方世界,就这样的流传起来。大乘佛教的多佛多世界,他方佛世界,起初当然是大众部所说那样的。释尊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娑婆Saha^,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传说的他方世界,都是非常清净庄严的。他方也有秽土的,只是不符合人类的愿望,所以没有被传说记录下来而已。他方清净佛土,到底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如『阿閦佛国经』说),而表现出佛弟子的共同愿望。「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想,依佛的愿力而实现为净土,不外乎依人类的愿望,而表现为佛的本愿。
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是不离道德的、智慧的宗教。说到人类的苦痛,有的来于自己的身心──贪瞋痴,老病死,传说佛是为此而出世的。有的来于自他的关系 ──社会的,或爱或恨,都不免于苦痛。有来于物我的关系──自然界的缺陷,生活资具的不合意,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