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弟子的多少,佛與佛是不同的。這也許是不值得深究的,但釋尊的時代,社會並不理想,佛教所遇的障礙也相當多,于是喚起了新的希望(願),未來彌勒成佛時,是一個相當理想的世界。彌勒的人間淨土出現了,又發生了彌勒爲什麼在淨土成佛,釋尊爲什麼在穢土成佛的問題,結論爲菩薩當初的誓願不同,如法藏部Dharmaguptaka 『佛本行集經』所說(22)。依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國土也不同。傳說的十方佛淨土,並不完全相同,這當然也歸于當初的願力。還有,佛法是在這不理想的現實世界中流傳的。修菩薩行的,爲了要救度一切衆生,面對當前的不理想,自然會有未來的理想願望。在菩薩道 [P814] 流行後(透過北洲式的自然,天國式的莊嚴),莊嚴國土的願望,是會發生起來的。所以說到未來的佛土,都會或多或少的說到了菩薩的本願。
阿彌陀淨土法門,漢譯與吳譯本,是二十四願;趙宋譯本爲叁十六願;魏譯與唐譯本(及梵本)是四十八願。二十四,叁十六,四十八,數目是那樣的層次增加!『大乘佛教思想論』,見到『小品般若經』的六願,『大品般若經』的叁十願,于是推想爲:本願是以六爲基數,經層級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從六願、十二願、十八願、二十四願、叁十願、叁十六願、四十二願,到四十八願。該作者竟然在『阿閦佛國經』中找到了十二願、十八願,于是最可遺憾的,就是沒有發見四十二願說了(23)。不過,這一構想,與事實是有出入的!如『阿閦佛國經』的十二願,是無關于淨土的菩薩自行願。『大乘佛教思想論』解說爲十八願的,學者的意見不同,或作二十願,或作二十一願(24),實際上,並沒有確定的數目。而且在『諸菩薩學成品』中,也有說到本願的。所以,以六爲基數的發展說,只是假想而已!從經典看來,菩薩所立的佛國清淨願,如『阿閦佛國經』,沒有預存多少願數目的意思。在淨土本願流行後,于是有整理爲多少願的,如『阿彌陀經』說:「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則奉行之」(25)。對不同淨土的不同形態,加一番選擇,然後歸納爲二十四願。結爲二十四願,正是整理成二十四願。所以菩薩本願的發展, [P815] 是多方面的。或是自行願,如普賢的十大願,也是自行願的一類。或是淨佛國願,有的說多少就多少,有的整理成一定的數目,不可一概而論。
佛國清淨願,最初集出來的,應該是『阿閦佛國經』,及「下品般若」經。『阿閦佛國經』中,菩薩發願,是分爲叁大段的。起初,比丘在大目Vis/a^lanetra
如來前立願:于一切人不起瞋恚,不起二乘意,不念五蓋,不念十不善行。從此,這位比丘被稱爲阿閦Aks!obhya菩薩。從不起瞋恚得名,這是最根本的誓願。接著,菩薩發自行願,也就是被數爲十二願的。大目如來爲阿閦菩薩保證,能這樣的立願修行,一定能夠成佛。然後,阿閦菩薩立願:一、(自己因中不說四衆過)將來成佛時,弟子們沒有犯罪惡的。二、(自己因中不漏泄)菩薩出家者,于夢中不失精。叁、婦女沒有惡露不淨(26)。于是如來爲阿閦菩薩授記。菩薩經發願,授記,修行,等到成佛時,佛剎的種種嚴淨,經上都說是阿閦如來的本願力。但明確說到佛國清淨的,只是末後所立的叁願。「下品般若」的淨佛國土願,實際僅有五願。從菩薩修行深法,不怖不畏,而說到對可怖畏事而立願。1.在惡獸中,願未來的佛世界,沒有畜生道。2.在怨賊中:願沒有怨賊與寇惡。3.在無水處,願自然而有八功德水。4.在饑馑中,願能得隨意飲食,如天上一樣。5.在疾疫處,願衆生沒有叁病──一切病。6.怕佛道的久遠難成,應該念時劫雖久遠,但不離當前的一念(27) 。初願與布施度有關,第二願與忍辱度有關,其他都沒有說到六度(28)。「阿閦」的叁願,是面對 [P816] 此土的佛教而發;「般若」是修菩薩道的阿蘭若行者,面對自身的處境而發的。阿蘭若行者,在林野修行,有被惡獸吞啖,盜賊劫掠與傷害的恐怖。沒有水,饑荒,疫病的地方,都是出家修行人的可怖畏處。所以面對這些恐怖,願在未來佛世界中,沒有這些苦難(就容易修道)。菩薩道要經曆劫生死的修行,是初學所爲難的(易行的思想,由此而滋長起來)。這六則都由可怖畏而起,而前五屬于淨佛國土願。與阿閦叁願的用意不同,與『阿彌陀經』本願的意趣更遠。總之,「下品般若」是五願,並不是與六度相對的六願。
阿彌陀的二十四願,比阿閦佛國的叁願,「下品般若」的五願,不但內容充實,而更有獨到的意境。阿彌陀佛本願,是選擇二百一十億國土而結成的。雖然淨佛國願,都存有超勝穢土的意識根源,但在形式上,彌陀本願,不是比對穢土而是比對其他淨土的。要創建一理想的世界,爲一切淨土中最殊勝的。『阿彌陀經』中,對七寶的國土、樓觀、浴池、樹林、衣服、飲食、香華、光明、音樂,都敘說得非常詳細,可說是相當藝術化的,但二十四願的重心,卻不在這些。依願文,這是一切國土中最理想的。所以說:(十七願)「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于諸佛」。(十八願)「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于諸佛」。(二十四願)「令我頂中光明……絕勝諸佛」。所以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也」(29)!生在阿彌陀佛國的菩薩、阿羅漢,(十五願)身相如佛;(十六願)說經、行道如佛;(二十願)數目非常多; [P817] (二十一願)壽命無央數劫;(二十二願)有種種神通;(二十叁願)頂中有光明。佛與生在阿彌陀佛國的菩薩、阿羅漢,是那樣的殊勝,所以(四願)說:十方佛都稱說阿彌陀佛,「聞我名字,……皆令來生我國」。與叁輩往生相當的:是七、六、五願。又二十四願說:「見我光明, ……皆令來生我國」。願衆生來生阿彌陀佛國的,共有五願。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特出處:有勝過一切佛的佛,勝過一切國土的世界,目的在讓大家生到這裏來。這一本願的意趣,與『阿閦佛國經』、「下品般若」經的淨土願,是完全不同的,適應不同根性而開展出來的。雖在二十四願中,(一)沒有叁惡道;(九)面目同一色類;(十一)沒有淫怒癡;(十四)飲食自然,與阿 閦佛土一樣,但這是一般的,不一定有相互參考的意義。
「中品般若」是依「下品般若」而再編集的。「下品般若」的淨佛國土願,僅有五願(共爲六事),「中品般若」充實爲叁十願。前六願是別依六度的一度,或以爲大體與「下(小)品」的六願相當(30)。然切實比對起來,叁十願的初願,資生具自然;八願,沒有惡道;二十五願)沒有叁毒四病;叁十願,觀生死久長而實無生無解脫:這四願,才是與「下品般若」相同的部分。「中品般若」的願文,顯然受到了『阿彌陀經』的影響,如「序品」說:「願(攝)受無量諸佛世界,念無量國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31),與法藏Dharma^kara選擇佛土時的情形一樣。又說:「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聞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 [P818] 叁菩提」(32)。『阿彌陀經』是聞名者必得往生,往生的還通于阿羅漢與菩薩;「中品般若」說必定成佛,顯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又如叁十願中的八願,沒有惡道;十四願,沒有色相差別;十八願,國人都得五通;二十願,衆生都有光明;二十二願,衆生的壽命無量劫;二十叁願,具足叁十二相;二十八願,願佛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弟子數無量:這都可以說受到了阿彌陀佛本願的影響。當然,在佛法傳布流行中,是有相互影響的。如魏譯的(四十八願本)『無量壽經』,一再說到「無生法忍」。說「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33);「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叁昧,不生不滅諸叁昧門」(34)。可見『般若經』空幻、不生不滅的思想,已成爲彌陀佛土的菩薩行。如『無量壽經』所說的「道場樹」,是古譯『阿彌陀經』所沒有的,這正是『阿閦佛國經』的莊嚴(35)。
在初期大乘中,淨土說有二流,『般若經』爲一流。「下品般若」是確信十方佛世界的;十方清淨世界,是不退轉菩薩的所生處,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說:
「(恒伽天女)今轉女身,得爲男子,生阿閦佛土。于彼佛所,常修梵行。命終之後,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離諸佛。譬如轉輪聖王,從一觀至一觀,從生至終,足不蹈地。阿難!此女亦如是,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不離佛」。 [P819]
恒伽天女受記以後,就轉爲男身,往生阿閦佛國。從此,從這一佛國,到那一佛國,生生常修梵行,常不離佛。授記的不退菩薩,就是一般所說的法身大士,一直在清淨佛國中,見佛修行。「下品般若」又說:不退菩薩,「常樂欲生他方清淨佛國,隨意自在。其所生處,常得供養諸佛」(36)。我等行菩薩道,……心樂大乘,願生他方現在佛前說法之處,于彼續複廣聞說般若波羅蜜。于彼佛土,亦複以法示教利喜無量百千萬衆生,令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37)。不退菩薩是願生他方淨土的;在那裏,常聞佛法,常供養佛,常利益衆生:這是「下品般若」的往生淨土說。恒伽天女往生的,是阿閦佛國,而專說阿閦淨土的『阿閦佛國經』卷上,有同樣的說明(大正一一‧七五四下):
「譬如轉輪王得天下,所從一觀複至一觀,足未曾蹈地。所至常以五樂自娛,得自在,至…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