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壽。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行菩薩道行時,世世常自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常修梵行。于彼所說法時,一切皆行度無極,少有行弟子道。彼所行度無極,爲說法,有立于佛道者,便勸助爲現正令歡喜踴躍,皆令修無上正真道」。
阿閦菩薩授記以後的菩薩道行,與「下品般若」所說的,完全一致。可以說,這是『阿閦』與『般若』所說的,原始的淨土說。初期的他方淨土說──『阿彌陀』、『阿閦』與『般若』所說的淨土,都是凡聖同居的(在那裏轉凡爲聖),聲聞與菩薩共住的。比對此土的不理想,而出 [P820] 現他方淨土,不是專爲大菩薩所住,而是凡聖、大小聖者所都可以往生的。所以,不退轉菩薩所往來的淨土,如阿閦佛國,學習阿閦佛本願與六度大行的,可以往生;修出家梵行的,甚至讀、誦、書寫『阿閦佛國經』的,都會因向往阿閦佛國而往生的。不退菩薩在十方佛國中修行,「中品般若」有了更具體的說明。如『一念品』說:「以諸法無所得相故,得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有報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亦以善根因緣故,能利益衆生,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38)。菩薩有報得的五神通,報得的六波羅蜜,所以在十方佛土中,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與淨佛國土,是菩薩得無生法忍(不退位)以後的主要事業(39)。約菩薩自行說:「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40),是菩薩發心以來所應該行的。但不退菩薩,常生在淨土中,對于見佛,聽法,供養佛,更能圓滿的達成。約利他說:菩薩就是應該利他的,但不退菩薩,有報得的五通、六度,更能達成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的大行。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念品』(第七十六)以下,到『淨土品』(第八十二),都是說明菩薩的方便大行。以般若爲導的六度修行,往生淨土;在淨土中,以報得的六度、(四攝)、五神通,行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的大行,是「中品般若」(方便道)的主要意義。不過,不退菩薩不一定生在淨土的,那是菩薩的悲願。來生人間的「阿惟越致菩薩,多于欲界色界命終來生中國,……少生邊地;若生邊地,必在大國」(41)。也有「所至到處,有無佛法僧處,贊佛法 [P821] 僧功德,諸衆生用聞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終,生諸佛前」(42)。總之,不退菩薩常生十方淨土,爲了利益衆生,也會生在邊地,及沒有佛法的地方。
淨土思想的另一流,就是阿彌陀淨土。阿彌陀淨土,不是比對穢土而願成淨土,是比對淨土而要求一更理想的地方。不重在不退菩薩所往來,而是見阿彌陀佛光明的,聽見阿彌陀佛名字的,都可以發願來生。不是菩薩往來中的一佛國,而是生在這裏的,阿羅漢都在此涅槃,菩薩也在這裏一直修行下去。當然,也有例外的,如第八願說:「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荔,皆令得佛道」(43)。又說:「阿惟越致菩薩……皆當作佛。隨所願,在所求,欲于他方佛國作佛,終不複更泥犁、禽獸、薜荔;隨其精進求道,早晚之事同等爾。求道不休,會當得之」(44),這就是第八願的內容。從阿彌陀佛國出去,要到他方佛國的,決不會再墮叁惡道。或遲或早,終歸是要成佛的。在往生阿彌陀佛土的根機中,這是比較特殊的。與第八願相當的,『無量壽經』第二十二願說:「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45)。這與『般若經』所說的,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的菩薩相近,但在『阿彌陀經』中,這是特殊的。「除其本願」,是說菩薩在沒有往生阿彌陀佛國以前,立願要「遊諸佛國,修菩薩行」的。所以到了阿彌陀佛國,又要到他方佛國去。往 [P822] 生阿彌陀佛國的一般菩薩,一直進修到一生補處,然後到他方去成佛,這自然不會中間再生到他方佛國了。『阿彌陀經』的「來生我國」,大有得到了歸宿的意味,與「佛法」及其他「大乘佛法」,有不太調和的感覺。
十方佛淨土,是大乘經所共說的。理想的世界,贊歎爲難得的清淨,修行容易成就,成爲多少人仰望的地方。『阿彌陀經』是極力贊揚阿彌陀佛與國土的,勸人往生,然『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五下)又這樣說:
「若曹于是(此土),益作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忌,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複相教化,作善爲德。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于在阿彌陀佛國作善百歲。所以者何?阿彌陀佛國皆積德衆善,無爲自然,在所求索,無有諸惡大如毛發。佛言:于是(土)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德勝于他方佛國中人民作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爲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爲惡者多,作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令得。世人能自端製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
同本異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都有這段文字(46)。唐譯的『無量壽如來會』,宋譯的『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被刪略了。稱揚淨土的經典,爲什麼要人在穢土中修行? [P823] 這固然有激勵修行的意味,然主要是倡導十方佛淨土說的,是這個缺陷多多的世界的人們。處身于不淨的世界,這世界並非只是可厭惡的,也有其優越的一面──穢土修行,勝過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土中的修行。釋尊大悲普濟,願意在穢土成佛,發心遲而成佛早;彌勒願莊嚴淨土,在淨土成佛,發心早而成佛遲。所以,淨土容易成就(不退墮),成佛卻慢;穢土不容易成就,成佛反而快些。穢土修行,勝過在淨土中修行,在初期大乘經中,是相當流行的,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下(大正一四‧五五叁上)說:
「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衆香)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
『維摩诘經』所說,是對淨土來遊此土的菩薩說的。站在淨土的立場,不免會輕視穢土及穢土的菩薩,所以特提在穢土修行的特長。這一見地,『思益梵天所問經』,『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文殊師利授記會』,『阿惟越致遮經』(47),都有同樣的說明。這是對初期大乘淨土思想,所應有而不可少的認識!
注【92-00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二(大正二九‧六四下)引文,出『中阿含經』(一八一)『多界經』。
注【92-002】『起世經』卷一0(大正一‧叁六二下)。
注【92-003】『中阿含經』卷一叁『說本經』(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中)。『長部』(二六)『轉輪聖王師子吼 [P824] 經』(南傳八‧九二──九六)。
注【92-00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叁下)。
注【92-005】阿育王與輪王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有金、銀、銅、鐵四輪王,以阿育王爲鐵輪王的傳說。
注【92-006】『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中)。
注【92-007】『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
注【92-008】『雜阿含經』卷叁二(大正二‧二二六中──下)。『相應部』「迦葉相應」(南傳一叁‧叁二七──叁二八)。
注【92-009】『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缺少這一段,可能是由于大乘後期,又回複僧團生活,與初期不同的關系。
注【92-010】『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中)。
注【92-011】『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叁上)。
注【92-012】『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也說「令我國土衆生無有主名,……除佛法王」(大正八‧叁四八下)。
注【92-013】如『阿育王傳』卷叁(大正五0‧一一一中)。『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大正四九‧八下)。『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大正四九‧一一中)。
注【92-014】以上都出于『阿閦佛國經』卷上「阿閦佛剎善快品」(大正一一‧七五五上──七五六下)。 [P825]
注【92-01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叁下)。
注【92-01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92-017】『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五中)。『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 叁0八中)。
注【92-018】『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上、七六0上)。
注【92-019】『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二上、叁0八下──叁0九上)。
注【92-020】『觀無量壽佛經』(大正一二‧叁四四中)。
注【92-021】『阿彌陀經』(大正一二‧叁四七上)。
注【92-022】『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正叁‧六五六中──下)。
注【92-023】木村泰賢『大乘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