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寿。如是舍利弗!阿閦如来行菩萨道行时,世世常自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常修梵行。于彼所说法时,一切皆行度无极,少有行弟子道。彼所行度无极,为说法,有立于佛道者,便劝助为现正令欢喜踊跃,皆令修无上正真道」。
阿閦菩萨授记以后的菩萨道行,与「下品般若」所说的,完全一致。可以说,这是『阿閦』与『般若』所说的,原始的净土说。初期的他方净土说──『阿弥陀』、『阿閦』与『般若』所说的净土,都是凡圣同居的(在那里转凡为圣),声闻与菩萨共住的。比对此土的不理想,而出 [P820] 现他方净土,不是专为大菩萨所住,而是凡圣、大小圣者所都可以往生的。所以,不退转菩萨所往来的净土,如阿閦佛国,学习阿閦佛本愿与六度大行的,可以往生;修出家梵行的,甚至读、诵、书写『阿閦佛国经』的,都会因向往阿閦佛国而往生的。不退菩萨在十方佛国中修行,「中品般若」有了更具体的说明。如『一念品』说:「以诸法无所得相故,得菩萨初地乃至十地,有报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以善根因缘故,能利益众生,乃至般涅槃后舍利,及弟子得供养」(38)。菩萨有报得的五神通,报得的六波罗蜜,所以在十方佛土中,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与净佛国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不退位)以后的主要事业(39)。约菩萨自行说:「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40),是菩萨发心以来所应该行的。但不退菩萨,常生在净土中,对于见佛,听法,供养佛,更能圆满的达成。约利他说:菩萨就是应该利他的,但不退菩萨,有报得的五通、六度,更能达成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的大行。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念品』(第七十六)以下,到『净土品』(第八十二),都是说明菩萨的方便大行。以般若为导的六度修行,往生净土;在净土中,以报得的六度、(四摄)、五神通,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的大行,是「中品般若」(方便道)的主要意义。不过,不退菩萨不一定生在净土的,那是菩萨的悲愿。来生人间的「阿惟越致菩萨,多于欲界色界命终来生中国,……少生边地;若生边地,必在大国」(41)。也有「所至到处,有无佛法僧处,赞佛法 [P821] 僧功德,诸众生用闻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终,生诸佛前」(42)。总之,不退菩萨常生十方净土,为了利益众生,也会生在边地,及没有佛法的地方。
净土思想的另一流,就是阿弥陀净土。阿弥陀净土,不是比对秽土而愿成净土,是比对净土而要求一更理想的地方。不重在不退菩萨所往来,而是见阿弥陀佛光明的,听见阿弥陀佛名字的,都可以发愿来生。不是菩萨往来中的一佛国,而是生在这里的,阿罗汉都在此涅槃,菩萨也在这里一直修行下去。当然,也有例外的,如第八愿说:「我国中诸菩萨,欲到他方佛国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兽、薜荔,皆令得佛道」(43)。又说:「阿惟越致菩萨……皆当作佛。随所愿,在所求,欲于他方佛国作佛,终不复更泥犁、禽兽、薜荔;随其精进求道,早晚之事同等尔。求道不休,会当得之」(44),这就是第八愿的内容。从阿弥陀佛国出去,要到他方佛国的,决不会再堕三恶道。或迟或早,终归是要成佛的。在往生阿弥陀佛土的根机中,这是比较特殊的。与第八愿相当的,『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说:「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45)。这与『般若经』所说的,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的菩萨相近,但在『阿弥陀经』中,这是特殊的。「除其本愿」,是说菩萨在没有往生阿弥陀佛国以前,立愿要「游诸佛国,修菩萨行」的。所以到了阿弥陀佛国,又要到他方佛国去。往 [P822] 生阿弥陀佛国的一般菩萨,一直进修到一生补处,然后到他方去成佛,这自然不会中间再生到他方佛国了。『阿弥陀经』的「来生我国」,大有得到了归宿的意味,与「佛法」及其他「大乘佛法」,有不太调和的感觉。
十方佛净土,是大乘经所共说的。理想的世界,赞叹为难得的清净,修行容易成就,成为多少人仰望的地方。『阿弥陀经』是极力赞扬阿弥陀佛与国土的,劝人往生,然『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一二‧三一五下)又这样说:
「若曹于是(此土),益作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忌,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作善为德。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在阿弥陀佛国作善百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国皆积德众善,无为自然,在所求索,无有诸恶大如毛发。佛言:于是(土)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德胜于他方佛国中人民作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皆悉作善,作善者多,为恶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间为恶者多,作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令得。世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尔耳」。
同本异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都有这段文字(46)。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宋译的『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被删略了。称扬净土的经典,为什么要人在秽土中修行? [P823] 这固然有激励修行的意味,然主要是倡导十方佛净土说的,是这个缺陷多多的世界的人们。处身于不净的世界,这世界并非只是可厌恶的,也有其优越的一面──秽土修行,胜过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土中的修行。释尊大悲普济,愿意在秽土成佛,发心迟而成佛早;弥勒愿庄严净土,在净土成佛,发心早而成佛迟。所以,净土容易成就(不退堕),成佛却慢;秽土不容易成就,成佛反而快些。秽土修行,胜过在净土中修行,在初期大乘经中,是相当流行的,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三上)说: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众香)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维摩诘经』所说,是对净土来游此土的菩萨说的。站在净土的立场,不免会轻视秽土及秽土的菩萨,所以特提在秽土修行的特长。这一见地,『思益梵天所问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文殊师利授记会』,『阿惟越致遮经』(47),都有同样的说明。这是对初期大乘净土思想,所应有而不可少的认识!
注【92-00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二(大正二九‧六四下)引文,出『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
注【92-002】『起世经』卷一0(大正一‧三六二下)。
注【92-003】『中阿含经』卷一三『说本经』(大正一‧五0九下──五一0中)。『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 [P824] 经』(南传八‧九二──九六)。
注【92-00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三下)。
注【92-005】阿育王与轮王的理想,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有金、银、铜、铁四轮王,以阿育王为铁轮王的传说。
注【92-006】『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中)。
注【92-007】『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
注【92-008】『杂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二二六中──下)。『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三二七──三二八)。
注【92-009】『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缺少这一段,可能是由于大乘后期,又回复僧团生活,与初期不同的关系。
注【92-010】『阿閦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五八中)。
注【92-011】『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三上)。
注【92-012】『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六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也说「令我国土众生无有主名,……除佛法王」(大正八‧三四八下)。
注【92-013】如『阿育王传』卷三(大正五0‧一一一中)。『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大正四九‧八下)。『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大正四九‧一一中)。
注【92-014】以上都出于『阿閦佛国经』卷上「阿閦佛剎善快品」(大正一一‧七五五上──七五六下)。 [P825]
注【92-01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三下)。
注【92-01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92-017】『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五中)。『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 三0八中)。
注【92-018】『阿閦佛国经』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上、七六0上)。
注【92-019】『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二上、三0八下──三0九上)。
注【92-020】『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四中)。
注【92-021】『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上)。
注【92-022】『佛本行集经』卷一(大正三‧六五六中──下)。
注【92-023】木村泰贤『大乘佛…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