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思想論』(演培譯本,見谛觀全集一九‧四二一──四二二、四叁叁)。
注【92-024】『望月佛教大辭典』(七0八上)。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一0五)。
注【92-02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一上)。
注【92-026】『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二下──七五叁上)。『大寶積經』卷一九『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0二上──一0叁上)。
注【92-027】『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四五七下──四五八上)。『大明度經』卷四(大正八‧四九七上)。『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卷四(大正八‧五叁0下──五叁一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 [P826] 五六八上──中)。『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八(大正八‧六四七下── 六四八中)。『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分)卷五六叁(大正七‧九0六上──中)。又(四分)卷五五0(大正七‧八叁二下── 八叁叁中)。
注【92-028】古譯本及「唐譯五分本」,都如此。「唐譯四分本」,第二願爲布施持戒忍辱──叁度。「宋譯本」以前五願配六度。
注【92-029】『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叁上)。
注【92-030】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演培譯本,見谛觀全集一九‧四二九)。
注【92-03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注【92-03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上)。
注【92-033】『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九下)。
注【92-034】『無量壽經』卷下(大正一二‧二七四中)。
注【92-035】『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七一上)。『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五中──下)。
注【92-03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92-03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中)。
注【92-03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叁(大正八‧叁八六下)。
注【92-039】『大智度論』卷七五(大正二五‧五九0下)。 [P827]
注【92-040】『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叁七九下)。
注【92-04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92-04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五下──二二六上)。
注【92-04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一下)。
注【92-044】『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一上)。
注【92-045】『無量壽經』卷上(大正一二‧二六八中)。
注【92-046】『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大正一二‧二九七下──二九八上)。『無量壽經』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七下)。
注【92-047】『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大正一五‧叁四下──叁五上)。『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卷上(大正一五‧四一二上)。『大寶積經』卷五八『文殊師利授記會』(大正一一‧叁四0下)。『阿惟越致遮經』卷上(大正九‧一九九上)。
第二項 大乘經所見的二大淨土
東方妙喜Abhirati世界阿閦佛Aks!obhya,西方極樂Sukha^vati^世界阿彌陀佛 Amita^bha,在大乘佛教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二佛、二淨土的信仰,對以後的大乘佛教(經典),引起的反應,是否如我國古德所說那樣,「諸經所贊,盡在彌陀」?依大乘經論,一般的說 [P828] ,對二佛二淨土,是同樣重視的。如有所抑揚,那還是重智與重信的學風不同。先從經中的「本生」來考察:經中說到過去生事,而指爲現在的阿閦佛與阿彌陀佛的本生,如二佛相關聯,就可以看出阿閦佛與阿彌陀佛間的關系。1.『妙法蓮華經』(鸠摩羅什再譯,晉竺法護初譯)說: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以前,有十六位王子。成佛以後,十六王子都來請佛說法,都以童子身出家作沙彌。他們聽了『法華經』以後,各各分座爲四衆說法。這十六位王子,現今都在十方國土成佛。東方的阿閦佛,西方的阿彌陀佛,東北方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其中的叁人(1)。叁人的地位相等,『法華經』是以釋迦佛爲主的。2.『決定總持經』(竺法護譯)說:過去有名爲月施的國王,恭敬供養說法師辯積菩薩。月施國王,就是現今的阿彌陀佛;辯積菩薩,就是阿閦佛(2)。3.『賢劫經』(竺法護譯)說:過去世,無限量寶音法師,受到一般比丘的擯斥,到深山去修行。那時的轉輪王,名使衆無憂悅音,請法師出來說法,並負起護持的責任,使佛法大爲弘揚。那時的法師,就是現今的阿彌陀佛;輪王就是阿閦佛(3)。阿閦佛與阿彌陀佛前生的師弟關系,『賢劫經』與『決定總持經』,所說恰好相反,說明了彼此有互相爲師,互相爲弟子的關系。4.『護國菩薩經』(阇那崛多譯)說:過去世,焰意王生子,名福焰。福焰王子一心希求佛法,往成利慧如來處聽法。焰意王得到護城神的指示,見到了成利慧如來。當時的焰意王,是現今的阿彌陀佛;福焰王子是釋迦佛;護城神是阿閦佛(4)。在這則本生中,阿閦佛前生,對阿彌陀佛,是引導見佛的 [P829] 善知識。5.『觀察諸法行經』(阇那崛多譯)說:過去世中,有一位說法的菩薩,名無邊功德辯幢遊戲鳴音。福德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王子,從菩薩法師聽法。經上說:「無邊功德辯幢遊戲鳴音說法者,汝意莫作異見,何以故?喜王!彼大眼如來是也。不動如來,爲記菩提。又彼王子名福報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者,彼無量壽如來即是」(5)。依此經,大眼就是『阿閦佛國經』的大目如來。不動(阿閦),是大目如來授記得菩提的。不動與無量壽,都是大目如來的弟子;不動與阿彌陀的地位相等,與『法華經』所說一樣。從大乘經中所見到的「本生」,阿閦佛與阿彌陀佛,地位是平等的,是曾經互相爲師弟的。
大乘經中,說到阿彌陀佛土、阿閦佛土的,的確是非常多。可以分爲四類:但說阿彌陀佛土的,但說阿閦佛土的,雙舉二佛二土的,含有批評意味的。經中所以提到這東西二土,或是說從那邊來的;或是說命終以後,生到那邊去的;或是見到二佛二土,或以二佛二土爲例的。總之,提到二土二佛的相當多,可見在當時的大乘佛教界,對二佛二土的信仰,是相當重視與流行的。現在先說雙舉二佛二土的經典:1.支謙譯『慧印叁昧經』說:「遮迦越慧剛,王于阿閦佛;與諸夫人數,皆生于彼國。悉已護法壽,終後爲男子,生須摩诃提,見阿彌陀佛」(6)。2.支謙譯『私呵昧經』說:「當願生安隱國,壽無極法王前;妙樂(誤作「藥」)王國土中,無怒佛教授處」 (7)。3.竺法護譯『賢劫經』說:「值光明無量,複見無怒覺」(8)。4.竺法護譯『寶網經』說:「 , [P830] 見阿彌陀、阿閦如來」(9)。5.竺法譯『持心梵天所問經』說:「吾亦睹見妙樂世界,及複省察安樂國土」(10)。6.竺法護譯『海龍王經』說:「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佛土菩薩;……妙樂世界,無怒如來佛土菩薩」,都隨佛入龍宮(11)。7.竺佛念譯『菩薩璎珞經』說:「或從無怒佛土來生此間,或從無量佛土」(12)。8. 竺佛念譯『菩薩處胎經』說:「壽終之後,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今世命終,皆當生無怒佛所」;「無量壽佛及阿閦佛國」(13)。9.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 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或見阿彌陀,觀世音菩薩,灌頂授記者,充滿諸法界,或見阿閦佛,香象大菩薩,斯等悉充滿,妙樂嚴淨剎」(14)。10.功德直譯『菩薩念佛叁昧經』說:不空菩薩所現的國土,「譬如東方不動國土,亦如西方安樂世界」(15)。11.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譯 『月燈叁昧經』說:「是人複爲彌陀佛,爲說無量勝利益;或複往詣安樂國,又欲樂見阿閦佛」。「香象菩薩東方來,從彼阿閦佛世界。……又複安樂妙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16)。12.菩提流志Bodhiruci譯『無邊莊嚴會』說:「無量壽威光,阿閦大名稱,若欲見彼者,當學此法門」(17)。13.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說:「東方阿閦尊,……西方無量壽」(18)。依這十叁部大乘經,東西的二土二佛,在十方淨土中,平等的被提出來,可見佛教界的平等尊重。
經中但說阿閦佛土的,有1.支謙譯的『維摩诘經』。經上說:「是族姓子(維摩诘)本從阿 閦佛阿維羅提世界來」。維摩诘Vimalaki^rti菩薩,接阿閦佛國,來入忍(娑婆)土,大衆皆 [P831] 見(19)。這是與「下品般若」一樣,與阿閦佛土關系很深的經典。2.白延譯『須賴經』說:「我般泥曰後,末時須賴終,生東可樂國,阿閦所山(?)方」(20)。3.竺法護譯『順權方便經』說:轉女身菩薩,「從阿閦佛所,妙樂世界沒來生…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