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21)。4.竺法護譯『海龍王經』說:龍女「當生無怒佛國妙樂世界,轉女人身,得爲男子」(22)。5.竺法護譯『密迹金剛力士會』說:密迹金剛力士,「從是沒已,生阿閦佛土,在妙樂世(界)」(23)。賢王菩薩,「從阿閦佛土而來,沒彼生此妙樂世界」(24)。6.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說:「今者在彼阿閦佛土修菩薩行」(25)。7.鸠摩羅什譯『首楞嚴叁昧經』說:「是現意天子,從阿閦佛妙喜世界來至于此」 (26)。8.鸠摩羅什譯『華手經』說:「今是(選擇)童子,于此滅已,即便現于阿閦佛土妙喜世界,盡彼壽命,淨修梵行」(27)。在這八部大乘經中,維摩诘菩薩,轉女身菩薩,賢王菩薩,現意天子菩薩──四位菩薩,都是從阿閦佛國,來生在我們這個世界的。這與西方阿彌陀佛土,都是往生而沒有來生娑婆的,意義非常的不同!
經中只說到(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數量比較多一些。1.支谶譯『般舟叁昧經』說:「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阿彌陀佛)」(28)。2.支謙譯『老女人經』說:『壽盡當生阿彌陀佛國」(29)。3.支謙譯『菩薩生地經』說:「壽終,悉當生于西方無量佛清淨國」(30)。4.竺法護譯『 [P832] 太子刷護經』說:「後作佛時,當如阿彌陀佛。……聞是經信喜者,皆當生阿彌陀國」(31)。5.竺法護譯『賢劫經』說:「普見諸佛尊,得佛阿彌陀」;「不久成正覺,得見阿彌陀」(32)。6.帛屍梨蜜多羅S/ri^^mitra譯『灌頂經』說:願生阿彌陀佛國的,因藥師琉璃光佛本願功德,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來,引導往生(33)。7.聶道真譯『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說:「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土」;「皆令生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34)。8.佛陀跋陀羅譯『文殊師利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35)。9.智嚴(似兩晉時譯?)譯『法華叁昧經』說:「其國菩薩,皆如阿彌陀國中」(36)。10.菩提流支譯『無字寶箧經』說:「命終之時,則得現見阿彌陀佛,聲聞菩薩大衆圍繞」(37)。11.阇那崛多Jn~a^nagupta譯『月上女經』說:「受持彼佛正法已,然後往生安樂土;既得往見阿彌陀,禮拜尊重而供養」(38)。12.阇那崛多譯『出生菩提心經』說:「于其睡夢中,得此修多羅,……斯由阿彌陀,願力如是果」(39)。13.那連提耶舍譯『菩薩見實會』說:「人中命終已,此釋種(淨飯王)決定,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40)。14.菩提流志譯『發勝志樂會』說:「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于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41)。 15.菩提流志譯『功德寶華敷菩薩會』說:「所得國土功德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42)。在這些經典中,『般舟叁昧經』是依『阿彌陀經』,所作的修持方法。其他的經典,以短篇爲多,可見 [P833] 在一般的教化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信行,是相當普遍的。
屬于第四類的,或對東西二淨土,存有比較高下的意味;或針對當時佛教界,部分淨土行者的偏差。如『稱揚諸佛功德經』,廣說十方佛的名號功德,也說到阿彌陀佛(43)。但在說到阿閦佛時,表示了特殊的推崇。如說:「十方諸佛爲諸衆生廣說法時,皆先贊歎阿閦如來名號功德」(44) 。阿閦如來名號,是使波旬Pa^pi^yas愁憂熱惱的,所以波旬以爲:「甯使捉持余千佛名,亦勸他人令使學之,不使捉持阿閦佛名。其有捉持阿閦如來名號者,我(波旬)終不能毀壞其人無上道心」。捉持阿閦如來名號,及其他的諸佛名號,魔也不能破壞,因爲「阿閦如來自當觀視,擁護其人」(45)。這表示在一切佛中,阿閦佛有特殊的地位。又如『菩薩處胎經』卷叁(大正一二‧一0二八上)說:
「菩薩摩诃薩,從忉利天,生十方剎,不因濕生、卵生、化生、胎生,教化衆生;此菩薩等,成就無記根。……何者是?阿閦佛境界是」。 「或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執心一向,無若幹想,無瞋無怒,願樂欲生無量壽佛國。……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阿閦佛境界,相當的高。發心求生阿彌陀佛國的,很少能達成往生極樂國的目標,絕大多數 [P834] 是生在懈慢國土──邊地疑城。這一敘述,對于念阿彌陀佛的,念佛的多而往生的少,多少有貶抑的意味。『諸法無行經』,說到某些自以爲菩薩的,實際上與佛法的距離很遠。其中如「是人入城邑,自說度人者,悲念于衆生,常爲求饒益,口雖如是說,而心好惱他。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惱,願生阿彌陀」(46)!這是批評願生阿彌陀,而與人「共相瞋惱」的人。這與『菩薩處胎經』一樣,並非批評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法門,而是批評那些念阿彌陀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爲一通俗的教化。一般人總是多信而缺少智慧,不能知念阿彌陀佛的真意,誇大渲染,引起佛教界的不滿。『灌頂經』卷一一(大正二一‧五二九下)說:
「普廣菩薩摩诃薩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不?佛言:普廣!無差別也」。 「普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贊歎阿彌陀剎?……佛告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贊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經上說十方淨土,勸人往生,于是普廣菩薩有疑問了:十方淨土有沒有差別?佛說: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爲什麼稱贊阿彌陀佛土,似乎比別處好呢?佛以爲,這是不懂如來說法的意趣。佛所以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是怎樣的莊嚴,那是由于人的貪濁,不能專一修持,所以說阿彌陀佛 [P835] 土特別莊嚴,使人能專心一意去願求。其實,十方淨土都是一樣的,可以隨人的意願而往生。經文闡明十方淨土無差別,說阿彌陀佛土的殊勝,只是引導人專心一意的方便。這反顯了,那些不解佛意的,強調阿彌陀佛土,而輕視其他淨土者的偏執。我想,『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說:阿彌陀佛土的功德莊嚴,菩薩與聲聞的衆多,比起文殊師利成佛時的離塵垢心世界,簡直不成比例 (47)。也是針對忽略淨土法門的真意義,而誇大妄執的對治法門。
東西二佛二淨土,在大乘初期佛教中,是平等的。但顯然的,說到阿彌陀佛國的經典,時代越遲,數量也越多。凡與齋戒、忏悔、發願有關的,也就是一般的通俗宣化法門,多數是贊說阿彌陀佛土的。因此,與後代秘密法門(「雜密」)相銜接,與彌陀佛有關的經咒,相當的多。傳來中國的,早在吳支謙的『無量門微密持經』 ,已經開始傳譯了。一方面,說真常大我的(與『涅槃經』有關的),如來藏、佛性──與世俗「我」類似的經典,也都說到阿彌陀佛土。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國的信行,在後期大乘中,的確是非常流行。大乘論師們,作出了明確的解說,如龍樹Na^ga^rjuna的『十住毗婆沙論』,指爲「怯弱下劣」的「易行道」(48)。無著Asan%ga 的『攝大乘論』,解說爲「別時意趣」(49)。馬鳴As/vaghos!a的『大乘起信論』,解說爲「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50)。對稱念阿彌陀佛法門,在佛法應有的意義,給以適當的解說。印度佛法,在這點上,與中國、日本是不大一致的。東西二佛 [P836] 二土,在「秘密大乘」的組織中,東方阿閦佛爲金剛部,西方阿彌陀佛爲蓮華部,還不失初期所有的平等意義。
注【93-001】『妙法蓮華經』卷叁(大正九‧二五中──下)。
注【93-002】『決定總持經』(大正一七‧七七一中──七七二中)。
注【93-003】『賢劫經』卷一(大正一四‧一0中──下)。
注【93-004】『大寶積經』卷八一『護國菩薩會』(大正一一‧四六五上──四七一中)。『德光太子經』(大正叁‧四一四上──四一八中)。
注【93-005】『觀察諸法行經』卷二(大正一五‧七叁四中)。
注【93-006】『慧印叁昧經』(大正一五‧四六五上)。依異譯『大乘智印經』,王是阿閦佛(大正一五‧四八叁中)。
注【93-007】『私呵昧經』(大正一四‧八一叁上──中)。
注【93-008】『賢劫經』卷一(大正一四‧九下)。
注【93-009】『寶網經』(大正一四‧八六下)。
注【93-010】『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一(大正一五‧二下)。
注【93-011】『海龍王經』卷叁(大正一五‧一四五中)。
注【93-012】『菩薩璎珞經』卷一二(大正一六‧一0七下)。
注【93-013】『菩薩處胎經』卷七(大正一二‧一0五一上、一0五二下、一0五四中)。 [P837]
注【93-01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0(大正九‧七八六中)。
注【93-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