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P13

  ..续本文上一页此」(21)。4.竺法护译『海龙王经』说:龙女「当生无怒佛国妙乐世界,转女人身,得为男子」(22)。5.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会』说:密迹金刚力士,「从是没已,生阿閦佛土,在妙乐世(界)」(23)。贤王菩萨,「从阿閦佛土而来,没彼生此妙乐世界」(24)。6.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今者在彼阿閦佛土修菩萨行」(25)。7.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说:「是现意天子,从阿閦佛妙喜世界来至于此」 (26)。8.鸠摩罗什译『华手经』说:「今是(选择)童子,于此灭已,即便现于阿閦佛土妙喜世界,尽彼寿命,净修梵行」(27)。在这八部大乘经中,维摩诘菩萨,转女身菩萨,贤王菩萨,现意天子菩萨──四位菩萨,都是从阿閦佛国,来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与西方阿弥陀佛土,都是往生而没有来生娑婆的,意义非常的不同!

  

  经中只说到(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数量比较多一些。1.支谶译『般舟三昧经』说:「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阿弥陀佛)」(28)。2.支谦译『老女人经』说:『寿尽当生阿弥陀佛国」(29)。3.支谦译『菩萨生地经』说:「寿终,悉当生于西方无量佛清净国」(30)。4.竺法护译『 [P832] 太子刷护经』说:「后作佛时,当如阿弥陀佛。……闻是经信喜者,皆当生阿弥陀国」(31)。5.竺法护译『贤劫经』说:「普见诸佛尊,得佛阿弥陀」;「不久成正觉,得见阿弥陀」(32)。6.帛尸梨蜜多罗S/ri^^mitra译『灌顶经』说: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因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来,引导往生(33)。7.聂道真译『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剎土」;「皆令生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剎」(34)。8.佛陀跋陀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35)。9.智严(似两晋时译?)译『法华三昧经』说:「其国菩萨,皆如阿弥陀国中」(36)。10.菩提流支译『无字宝箧经』说:「命终之时,则得现见阿弥陀佛,声闻菩萨大众围绕」(37)。11.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月上女经』说:「受持彼佛正法已,然后往生安乐土;既得往见阿弥陀,礼拜尊重而供养」(38)。12.阇那崛多译『出生菩提心经』说:「于其睡梦中,得此修多罗,……斯由阿弥陀,愿力如是果」(39)。13.那连提耶舍译『菩萨见实会』说:「人中命终已,此释种(净饭王)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无畏成菩提」(40)。14.菩提流志译『发胜志乐会』说:「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41)。 15.菩提流志译『功德宝华敷菩萨会』说:「所得国土功德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42)。在这些经典中,『般舟三昧经』是依『阿弥陀经』,所作的修持方法。其他的经典,以短篇为多,可见 [P833] 在一般的教化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信行,是相当普遍的。

  

  属于第四类的,或对东西二净土,存有比较高下的意味;或针对当时佛教界,部分净土行者的偏差。如『称扬诸佛功德经』,广说十方佛的名号功德,也说到阿弥陀佛(43)。但在说到阿閦佛时,表示了特殊的推崇。如说:「十方诸佛为诸众生广说法时,皆先赞叹阿閦如来名号功德」(44) 。阿閦如来名号,是使波旬Pa^pi^yas愁忧热恼的,所以波旬以为:「宁使捉持余千佛名,亦劝他人令使学之,不使捉持阿閦佛名。其有捉持阿閦如来名号者,我(波旬)终不能毁坏其人无上道心」。捉持阿閦如来名号,及其他的诸佛名号,魔也不能破坏,因为「阿閦如来自当观视,拥护其人」(45)。这表示在一切佛中,阿閦佛有特殊的地位。又如『菩萨处胎经』卷三(大正一二‧一0二八上)说:

  

   「菩萨摩诃萨,从忉利天,生十方剎,不因湿生、卵生、化生、胎生,教化众生;此菩萨等,成就无记根。……何者是?阿閦佛境界是」。 「或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成佛,执心一向,无若干想,无瞋无怒,愿乐欲生无量寿佛国。……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

  

  阿閦佛境界,相当的高。发心求生阿弥陀佛国的,很少能达成往生极乐国的目标,绝大多数 [P834] 是生在懈慢国土──边地疑城。这一叙述,对于念阿弥陀佛的,念佛的多而往生的少,多少有贬抑的意味。『诸法无行经』,说到某些自以为菩萨的,实际上与佛法的距离很远。其中如「是人入城邑,自说度人者,悲念于众生,常为求饶益,口虽如是说,而心好恼他。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瞋恼,愿生阿弥陀」(46)!这是批评愿生阿弥陀,而与人「共相瞋恼」的人。这与『菩萨处胎经』一样,并非批评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法门,而是批评那些念阿弥陀的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为一通俗的教化。一般人总是多信而缺少智慧,不能知念阿弥陀佛的真意,夸大渲染,引起佛教界的不满。『灌顶经』卷一一(大正二一‧五二九下)说:

  

   「普广菩萨摩诃萨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净妙国土,有差别不?佛言:普广!无差别也」。 「普广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剎?……佛告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心乱无志,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

  

  经上说十方净土,劝人往生,于是普广菩萨有疑问了:十方净土有没有差别?佛说: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为什么称赞阿弥陀佛土,似乎比别处好呢?佛以为,这是不懂如来说法的意趣。佛所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庄严,那是由于人的贪浊,不能专一修持,所以说阿弥陀佛 [P835] 土特别庄严,使人能专心一意去愿求。其实,十方净土都是一样的,可以随人的意愿而往生。经文阐明十方净土无差别,说阿弥陀佛土的殊胜,只是引导人专心一意的方便。这反显了,那些不解佛意的,强调阿弥陀佛土,而轻视其他净土者的偏执。我想,『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说:阿弥陀佛土的功德庄严,菩萨与声闻的众多,比起文殊师利成佛时的离尘垢心世界,简直不成比例 (47)。也是针对忽略净土法门的真意义,而夸大妄执的对治法门。

  

  东西二佛二净土,在大乘初期佛教中,是平等的。但显然的,说到阿弥陀佛国的经典,时代越迟,数量也越多。凡与斋戒、忏悔、发愿有关的,也就是一般的通俗宣化法门,多数是赞说阿弥陀佛土的。因此,与后代秘密法门(「杂密」)相衔接,与弥陀佛有关的经咒,相当的多。传来中国的,早在吴支谦的『无量门微密持经』 ,已经开始传译了。一方面,说真常大我的(与『涅槃经』有关的),如来藏、佛性──与世俗「我」类似的经典,也都说到阿弥陀佛土。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国的信行,在后期大乘中,的确是非常流行。大乘论师们,作出了明确的解说,如龙树Na^ga^rjuna的『十住毗婆沙论』,指为「怯弱下劣」的「易行道」(48)。无着Asan%ga 的『摄大乘论』,解说为「别时意趣」(49)。马鸣As/vaghos!a的『大乘起信论』,解说为「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50)。对称念阿弥陀佛法门,在佛法应有的意义,给以适当的解说。印度佛法,在这点上,与中国、日本是不大一致的。东西二佛 [P836] 二土,在「秘密大乘」的组织中,东方阿閦佛为金刚部,西方阿弥陀佛为莲华部,还不失初期所有的平等意义。

  

  

  注【93-001】『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九‧二五中──下)。

  注【93-002】『决定总持经』(大正一七‧七七一中──七七二中)。

  注【93-003】『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一0中──下)。

  注【93-004】『大宝积经』卷八一『护国菩萨会』(大正一一‧四六五上──四七一中)。『德光太子经』(大正三‧四一四上──四一八中)。

  注【93-005】『观察诸法行经』卷二(大正一五‧七三四中)。

  注【93-006】『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五上)。依异译『大乘智印经』,王是阿閦佛(大正一五‧四八三中)。

  注【93-007】『私呵昧经』(大正一四‧八一三上──中)。

  注【93-008】『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九下)。

  注【93-009】『宝网经』(大正一四‧八六下)。

  注【93-010】『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二下)。

  注【93-011】『海龙王经』卷三(大正一五‧一四五中)。

  注【93-012】『菩萨璎珞经』卷一二(大正一六‧一0七下)。

  注【93-013】『菩萨处胎经』卷七(大正一二‧一0五一上、一0五二下、一0五四中)。 [P837]

  注【93-01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0(大正九‧七八六中)。

  注【93-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