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5】『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二(大正一三‧八00上)。
注【93-016】『月灯三昧经』卷三(大正一五‧五六三上、五六六下)。
注【93-017】『大宝积经』卷七(大正一一‧四0下)。
注【93-018】『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大正一六‧四0四上)。
注【93-019】『维摩诘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三四下、五三五上)。
注【93-020】『须赖经』(大正一二‧五六中)。
注【93-021】『顺权方便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三0上)。
注【93-022】『海龙王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五三上)。
注【93-023】『大宝积经』卷一二『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六八上)。
注【93-024】『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七中)。
注【93-025】『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大正一四‧六七二上)。
注【93-026】『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六三六下)。
注【93-027】『华手经』卷九(大正一六‧一九六上)。
注【93-028】『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
注【93-029】『老女人经』(大正一四‧九一二中)。 [P838]
注【93-030】『菩萨生地经』(大正一四‧八一四下)。
注【93-031】『太子刷护经』(大正一二‧一五四下──一五五上)。
注【93-032】『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七下、八上)。
注【93-033】『灌顶经』卷一二(大正二一‧五三三下)。
注【93-034】『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六六八上)。
注【93-035】『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八七九下)。本经与『普贤行愿经』颂同本异译。
注【93-036】『法华三昧经』(大正九‧二八九中)。
注【93-037】『无字宝箧经』(大正一七‧八七二中)。
注【93-038】『月上女经』卷下(大正一四‧六二三上)。
注【93-039】『出生菩提心经』(大正一七‧八九五上」。
注【93-040】『大宝积经』卷七六『菩萨见实会』『大正一一‧四三三下)。
注【93-041】『大宝积经』卷九二『发胜志乐会』(大正一一‧五二0上、五二八下)。
注【93-042】『大宝积经』卷一0一『功德宝花敷菩萨会』(大正一一‧五六五下)。
注【93-043】『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大正一四‧九九上)。
注【93-044】『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大正一四‧八八上)。
注【93-045】『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大正一四‧八七下)。 [P839]
注【93-046】『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下)。
注【93-047】『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九下、九0一中)。
注【93-048】『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四二下)。
注【93-049】『摄大乘论』卷中「大正三一‧一四一上)。
注【93-050】『大乘起信论』(大正三二‧五八三上)。
第三节 念佛法门
第一项 念佛见佛的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经』,为念佛法门的重要经典。现存的汉译本,共四部:一、『般舟三昧经』,一卷,汉支娄迦谶Lokaraks!a译。二、『般舟三昧经』,三卷,支娄迦谶译。三、『拔陂菩萨经』,一卷,失译。四、『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前二部,都传说为支娄迦谶译,经近代学者的研究,意见略有不同(1)。依『出三藏记集』「新集经论录」,有支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一卷(2)。在「新集异出经录」中,『般舟三昧经』有二本:支谶译出的,二卷;竺法护译出的,二卷(3)。支谶所译的,一卷或作二卷,可能是传写的笔误 [P840] 。作为支谶与竺法护所译的二本,当时是有本可据的。隋法经『众经目录』,在「众经一译」中,「般舟三昧经,二卷,晋世竺法护译」(4)。「众经异译」中,「般舟三昧经,一卷,是后十品,后汉世支谶别译」(5)。所说的『般舟三昧经』二本,显然与『出三藏记集』相合。支谶的一卷本,注明为「是后十品」,虽略有错误,但确是现存的一卷本。古代的传说,是以一卷本为支谶译,二卷(今作三卷)本为竺法护译的。『开元释教录』,断定现存的三卷(或二卷)本,是支谶译,而支谶的一卷本,是缺本(6)。这样,竺法护所译的二卷本,也就成为缺本了(7)。依译语来考察,现存的三卷本,与支谶的译语相近,作为支谶所译,是近代学者所能赞同的(与『开元释教录』说相合)。现存的一卷本,部分与三卷本的文句相合,但「涅槃」、「总持」等译语及序文,都不可能是汉译的,近于晋代的译品。『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推定为竺法护译),部分引用支谶的『道行般若经』文;有古译可参考的,部分采用而译成新本,与这一卷本的译法,倒是很相近的。
『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分十六品;『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分十七品。这二部的分品,虽多少、开合不同,而次第与段落,都是一致的。『拔陂菩萨经』,没有分品,与三卷本的上卷─ ─前四品相当。序起部分,与『贤护经』更相近些。一卷本,传说为三卷本的「后十品」,不完全正确,今对列如下: [P841]
图片
┌───┐ ┌───┐
│三卷本│ │一卷本│
└───┘ └───┘
1.『问事品』………………1.『问事品』(简略)
2.『行品』…………………2.『行品』
3.『四事品』………………3.『四事品』(缺末后偈)
4.『譬喻品』………………4.『譬喻品』
5.『无着品』
6.『四辈品』………………5.『四辈品』
7.『授决品』
8.『拥护品』………………6.『拥护品』(缺偈)
9.『羼罗耶佛品』
10 『请佛品』
11 『无想品』
12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
13 『劝助品』………………7.『劝助品』(缺偈)
14 『师子意佛品』………/
[P842]
15 『至诚佛品』……………8.『至诚品』(缺偈)
16 『佛印品」……………/
『般舟三昧经』一卷本,比三卷本缺了六品,由于文字部分与三卷本相合,所以或推论为从三卷本抄出的。一卷本与三卷本(及『贤护经』)对比起来,一卷本序分,如没有八大菩萨,应该是简略了的。否则,『拥护品』中的八大菩萨,「见佛所说,皆大欢喜」,就不免有突然而来的感觉。不过,说一卷本八品,从三卷本抄略出来,怕是不对的!因为,一卷本的法数,如『四事品』是四种四法;『四辈品』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弟子的各别修持;『拥护品』说「四事」能疾得三昧;『劝助品』是「四事助其欢喜」(仅译出二事)。所说的法数,都是以「四」为准的;这部分的四数,是三卷本所一致的。但三卷本的其他部分,『请佛品』有二种「五事」,能疾得三昧;『无想品』有「十事」,「得八事」;『十八不共十种力品』,说「获十八事」,「佛十种力」。这部分的法数,是五、八、十、十八,与「四」法都不相合。还有,一卷本的念佛三昧,以思想来说,是唯心如幻,近于唯识学的。但三卷本所增多的,如『无着品』,『羼罗耶佛品」,『请佛品』(『贤护经』『甚深品』)部分,都近于般若空义。特别是,三卷本所说的:「用念佛故,得空三昧」;「证是三昧,知为空定」;「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想空,当念佛立」(8)。一卷本这一部分,都没有说到 [P843] 「空」。所以,这是在唯心如幻的观想基础上,称念佛三昧为空三昧,与般若思想相融和。从法数说,从思想说,三卷本是依一卷本而再纂集完成的。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意义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是十方现在的一切佛。三昧修习成就了,能在定中见十方现在的一切佛,所以名「般舟三昧」。见十方现在一切佛,为什么经中说念西方阿弥陀(Amita )佛呢?修成了,能见现在一切佛,但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必须依一佛而修;修成了,才能渐渐增多,见现在的一切佛。所以,「般舟三昧」是能见现在一切佛的,修习时也是不限于念阿弥陀佛的。如『大方等大集贤护经』(9)说:
1.「 若有比丘、…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