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5】『菩薩念佛叁昧經』卷二(大正一叁‧八00上)。
注【93-016】『月燈叁昧經』卷叁(大正一五‧五六叁上、五六六下)。
注【93-017】『大寶積經』卷七(大正一一‧四0下)。
注【93-018】『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大正一六‧四0四上)。
注【93-019】『維摩诘經』卷下(大正一四‧五叁四下、五叁五上)。
注【93-020】『須賴經』(大正一二‧五六中)。
注【93-021】『順權方便經』卷下(大正一四‧九叁0上)。
注【93-022】『海龍王經』卷四(大正一五‧一五叁上)。
注【93-023】『大寶積經』卷一二『密迹金剛力士會』(大正一一‧六八上)。
注【93-024】『大寶積經』卷一四『密迹金剛力士會』(大正一一‧七七中)。
注【93-025】『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大正一四‧六七二上)。
注【93-026】『首楞嚴叁昧經』卷上(大正一五‧六叁六下)。
注【93-027】『華手經』卷九(大正一六‧一九六上)。
注【93-028】『般舟叁昧經』(大正一叁‧八九九上)。
注【93-029】『老女人經』(大正一四‧九一二中)。 [P838]
注【93-030】『菩薩生地經』(大正一四‧八一四下)。
注【93-031】『太子刷護經』(大正一二‧一五四下──一五五上)。
注【93-032】『賢劫經』卷一(大正一四‧七下、八上)。
注【93-033】『灌頂經』卷一二(大正二一‧五叁叁下)。
注【93-034】『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大正一四‧六六六下、六六八上)。
注【93-035】『文殊師利發願經』(大正一0‧八七九下)。本經與『普賢行願經』頌同本異譯。
注【93-036】『法華叁昧經』(大正九‧二八九中)。
注【93-037】『無字寶箧經』(大正一七‧八七二中)。
注【93-038】『月上女經』卷下(大正一四‧六二叁上)。
注【93-039】『出生菩提心經』(大正一七‧八九五上」。
注【93-040】『大寶積經』卷七六『菩薩見實會』『大正一一‧四叁叁下)。
注【93-041】『大寶積經』卷九二『發勝志樂會』(大正一一‧五二0上、五二八下)。
注【93-042】『大寶積經』卷一0一『功德寶花敷菩薩會』(大正一一‧五六五下)。
注【93-043】『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大正一四‧九九上)。
注【93-044】『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大正一四‧八八上)。
注【93-045】『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大正一四‧八七下)。 [P839]
注【93-046】『諸法無行經』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下)。
注【93-047】『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正一一‧八九九下、九0一中)。
注【93-048】『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四二下)。
注【93-049】『攝大乘論』卷中「大正叁一‧一四一上)。
注【93-050】『大乘起信論』(大正叁二‧五八叁上)。
第叁節 念佛法門
第一項 念佛見佛的般舟叁昧
『般舟叁昧經』,爲念佛法門的重要經典。現存的漢譯本,共四部:一、『般舟叁昧經』,一卷,漢支婁迦谶Lokaraks!a譯。二、『般舟叁昧經』,叁卷,支婁迦谶譯。叁、『拔陂菩薩經』,一卷,失譯。四、『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譯。前二部,都傳說爲支婁迦谶譯,經近代學者的研究,意見略有不同(1)。依『出叁藏記集』「新集經論錄」,有支谶所譯的『般舟叁昧經』一卷(2)。在「新集異出經錄」中,『般舟叁昧經』有二本:支谶譯出的,二卷;竺法護譯出的,二卷(3)。支谶所譯的,一卷或作二卷,可能是傳寫的筆誤 [P840] 。作爲支谶與竺法護所譯的二本,當時是有本可據的。隋法經『衆經目錄』,在「衆經一譯」中,「般舟叁昧經,二卷,晉世竺法護譯」(4)。「衆經異譯」中,「般舟叁昧經,一卷,是後十品,後漢世支谶別譯」(5)。所說的『般舟叁昧經』二本,顯然與『出叁藏記集』相合。支谶的一卷本,注明爲「是後十品」,雖略有錯誤,但確是現存的一卷本。古代的傳說,是以一卷本爲支谶譯,二卷(今作叁卷)本爲竺法護譯的。『開元釋教錄』,斷定現存的叁卷(或二卷)本,是支谶譯,而支谶的一卷本,是缺本(6)。這樣,竺法護所譯的二卷本,也就成爲缺本了(7)。依譯語來考察,現存的叁卷本,與支谶的譯語相近,作爲支谶所譯,是近代學者所能贊同的(與『開元釋教錄』說相合)。現存的一卷本,部分與叁卷本的文句相合,但「涅槃」、「總持」等譯語及序文,都不可能是漢譯的,近于晉代的譯品。『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推定爲竺法護譯),部分引用支谶的『道行般若經』文;有古譯可參考的,部分采用而譯成新本,與這一卷本的譯法,倒是很相近的。
『般舟叁昧經』叁卷本,分十六品;『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分十七品。這二部的分品,雖多少、開合不同,而次第與段落,都是一致的。『拔陂菩薩經』,沒有分品,與叁卷本的上卷─ ─前四品相當。序起部分,與『賢護經』更相近些。一卷本,傳說爲叁卷本的「後十品」,不完全正確,今對列如下: [P841]
圖片
┌───┐ ┌───┐
│叁卷本│ │一卷本│
└───┘ └───┘
1.『問事品』………………1.『問事品』(簡略)
2.『行品』…………………2.『行品』
3.『四事品』………………3.『四事品』(缺末後偈)
4.『譬喻品』………………4.『譬喻品』
5.『無著品』
6.『四輩品』………………5.『四輩品』
7.『授決品』
8.『擁護品』………………6.『擁護品』(缺偈)
9.『羼羅耶佛品』
10 『請佛品』
11 『無想品』
12 『十八不共十種力品』
13 『勸助品』………………7.『勸助品』(缺偈)
14 『師子意佛品』………/
[P842]
15 『至誠佛品』……………8.『至誠品』(缺偈)
16 『佛印品」……………/
『般舟叁昧經』一卷本,比叁卷本缺了六品,由于文字部分與叁卷本相合,所以或推論爲從叁卷本抄出的。一卷本與叁卷本(及『賢護經』)對比起來,一卷本序分,如沒有八大菩薩,應該是簡略了的。否則,『擁護品』中的八大菩薩,「見佛所說,皆大歡喜」,就不免有突然而來的感覺。不過,說一卷本八品,從叁卷本抄略出來,怕是不對的!因爲,一卷本的法數,如『四事品』是四種四法;『四輩品』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弟子的各別修持;『擁護品』說「四事」能疾得叁昧;『勸助品』是「四事助其歡喜」(僅譯出二事)。所說的法數,都是以「四」爲准的;這部分的四數,是叁卷本所一致的。但叁卷本的其他部分,『請佛品』有二種「五事」,能疾得叁昧;『無想品』有「十事」,「得八事」;『十八不共十種力品』,說「獲十八事」,「佛十種力」。這部分的法數,是五、八、十、十八,與「四」法都不相合。還有,一卷本的念佛叁昧,以思想來說,是唯心如幻,近于唯識學的。但叁卷本所增多的,如『無著品』,『羼羅耶佛品」,『請佛品』(『賢護經』『甚深品』)部分,都近于般若空義。特別是,叁卷本所說的:「用念佛故,得空叁昧」;「證是叁昧,知爲空定」;「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想空,當念佛立」(8)。一卷本這一部分,都沒有說到 [P843] 「空」。所以,這是在唯心如幻的觀想基礎上,稱念佛叁昧爲空叁昧,與般若思想相融和。從法數說,從思想說,叁卷本是依一卷本而再纂集完成的。
「般舟叁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意義是「現在佛悉立在前(的)叁昧」。「現在佛」,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叁昧修習成就了,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所以名「般舟叁昧」。見十方現在一切佛,爲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Amita )佛呢?修成了,能見現在一切佛,但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必須依一佛而修;修成了,才能漸漸增多,見現在的一切佛。所以,「般舟叁昧」是能見現在一切佛的,修習時也是不限于念阿彌陀佛的。如『大方等大集賢護經』(9)說:
1.「 若有比丘、…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