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現前修習普賢之德」(37)。四十八願本,傳出要遲一些,已受到菩薩大行及般若法門的影響。西方淨土法門,在流傳中,爲什麼與「佛華嚴」、「普賢菩薩」相關聯? 想在「華嚴法門」中說到。

  

  阿閦佛淨土,處處比對釋迦佛土──我們這個現實世界,而表示出理想的淨土。阿閦佛土有女人,但女人沒有惡露不淨,生産也沒有苦痛(38)。佛土中有惡魔,但「諸魔教人出家學道,不複娆人」(39)。阿閦佛國與釋迦佛土一樣,有叁道寶階,人與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來。人間的享受,與諸天一樣,但「忉利天人樂供養于天下人民,言:如我天上所有,欲比天下人民者,天上所有,大不如天下,及複有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40)。人間比天上更好,這是「佛出人間」,「人身難得」,「人于諸天則爲善處」,原始佛教以來的,人間佛教的繼承與發揚。阿閦菩薩授記時的瑞相,與釋尊成佛時的瑞相一樣(41)。這些瑞相,出于傳說的佛傳──『因緣』。『阿閦佛國經』說:「菩薩摩诃薩,便當諷誦八百門」;『不動如來會』作「一百八法門」(42)。『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都說到百八法門(43)。可見『阿閦佛國經』的集出,是參照了釋迦佛傳的(44),所以阿閦佛國,充滿了人間淨土的色彩。阿彌陀佛淨土,舍宅自然,「如第六天王所居處」;相貌相同,都同一色類,「皆如第六天人」(45)。百味飯食的隨意受用,「比 [P791] 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46)。第六天王的相貌,「不如阿彌陀佛國中菩薩、阿羅漢」;第六天上的音樂,也不如阿彌陀佛國的音聲(47)。「阿彌陀佛國講堂舍宅,都複勝第六天王所居處」(48)。阿彌陀佛國如第六天,而又勝過第六天。第六天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從佛國充滿光明、香華、音樂等莊嚴,受用飯食等來說,這是取法欲界天,佛化(沒有女人愛欲)了的第六欲天模樣。一是人間的淨化,一是欲天的淨化,阿閦佛土與阿彌陀佛土,是不相同的。

  

  阿彌陀佛的本願,重在往生淨土的菩薩與聲聞。莊嚴的佛國,願十方佛國的人民,都來生在這樣的淨土中。阿閦佛的本願,在『佛剎善快品』中,說到佛國莊嚴,總是說:「是爲阿閦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所願而有持」。說到佛國中的菩薩,也說:「是爲阿閦佛之善快。所以者何?如昔所願,自然得之」(49)。佛國莊嚴與菩薩的勝行,似乎都與阿閦佛的本願有關。然經中正說阿閦菩薩的誓願,主要是菩薩的德行。僅國中沒有罪惡者,夢中不會遺失,女人沒有不淨──末後叁願,才有關于未來的淨土。這就表示了東西二大淨土,誓願的重點不同。『阿閦佛國經』也勸人發願往生,而主要在勸人學習阿閦佛往昔菩薩道時的願行。淨土法門,當然有佛力加持成分,但阿 閦淨土是以自力爲主的,所以說:「不以立淫欲亂意者,得生彼佛剎,用余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剎」(50)。重于菩薩行、自力行的淨土,與般若法門相契合,阿閦佛淨土,是智證大乘的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國,重在佛土的清淨莊嚴。往生極樂世界的,也要「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 [P792] 清淨,(長期或短期的)斷愛欲」,但與菩薩行願相比,只是一般人天的善行。往生阿彌陀佛土的,在乎「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即使是疑信參半的,到了臨終時,也會依佛力而起悔心,生在極樂世界的邊地。這是「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爾」(51)。重于信願的、佛力的,是信願大乘的淨土法門。阿閦佛淨土,與智證大乘相契合,所以采用聽聞、讀誦、書寫、供養爲方便;這是「法行人」的「四預流支」中,「多聞正法,如理思惟」的方便施設。阿彌陀佛淨土,顯然是重信的。「信行人」的「四預流支」,是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阿彌陀經』,正是以戒行爲基,而著重于「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念阿彌陀佛。東西二大淨土,有著不同的適應性。

  

  阿閦菩薩的大願,是世世出家,行頭陀行。阿閦佛國中的出家菩薩,是不住精舍的。阿蘭若比丘,遠離行者,在『阿閦佛國經』中,明顯的表示出來。與阿閦淨土相呼應的『般若經』,原始也是從阿蘭若比丘,持行無受叁昧而發展出來的。阿蘭若行第一的須菩提,被推爲般若法門的宣說者,受到一再的贊歎(52)。『阿彌陀經』沒有阿蘭若行、遠離行者的痕迹,這是從寺院中心的佛教中發展出來的。阿蘭若比丘、聚落(近聚落)比丘,如第四章所說。寺院中心的佛教,在六齋日,爲來寺的在家信衆,授叁歸、五戒及八關齋戒。『阿彌陀經』的第一(上)輩人,是出家的(少數),中輩與下輩人,都是在家的。『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 [P793] 二‧叁一0上)說:

  

   「不能去家、舍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經語深,當作至誠中信。飯食諸沙門;作佛寺、起塔;散華、燒香、然燈、懸雜缯彩。如是法者,無所適莫,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愛欲,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

  

  這是中輩人往生的信行。在家的布施作福,如飯食沙門;造寺、起塔,以散華、燒香、然燈、懸彩來供養塔寺。並在一日一夜間,齋戒清淨,斷愛欲而念欲往生。「一日一夜」,是佛製受持八關齋戒的期限。中輩人往生的信行,顯出了寺院中心的,信衆的受法形態。下輩人的「十日十夜」,是八關齋戒的延長。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限,有以爲是不限于一日一夜的(53)。在寺院中心的通俗教化中,在家人本以受叁歸、五戒、八戒爲信行的。等到大乘思想的機運成熟,他方佛菩薩、淨土的傳說中,適應于信願行的阿彌陀淨土法門,從寺院、齋戒的通俗教化中發展出來。唱導者,當然是法藏及上輩那樣的出家沙門,出家者有著崇高的地位;一般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信行者,是中、下輩的在家衆,這當然是多數。這一重信願的法門,傳入中國、日本,在在家信衆中特別發達,是有其原因的。二大淨土法門,有不同的特性,適應不同的根性,在不同情況下傳布出來。但同屬于初期大乘的初階段,所以叁乘共學,尊重出家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P794]

  注【90-001】『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七下──叁0八上)。

  注【90-002】『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六二中──下)。

  注【90-00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叁上)。

  注【90-004】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二)。

  注【90-00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九上)。

  注【90-00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七中)。

  注【90-00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90-008】『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0七中)。

  注【90-009】『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0九下──叁一0下)。

  注【90-010】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四九七)。參看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五五)。

  注【90-011】『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一下、七五二中)。

  注【90-012】『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0下)。

  注【90-013】『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0九下)。卷上的第七願,大同(大正一二‧ 叁0一中)。

  注【90-014】『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二下)。

  注【90-01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七下)。 [P795]

  注【90-016】『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卷四(大正八‧五二七中)。

  注【90-01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四中)。

  注【90-018】『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四六一下)。

  注【90-019】『增壹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六五叁下──六五四上)。

  注【90-020】『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一‧二五上、一八中、一六中)。

  注【90-02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大正一二‧二八八中)。

  注【90-022】『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一二‧叁一六中──下)。

  注【90-023】『阿閦佛國經』卷下(大正一一‧七五九下)。

  注【90-024】『大寶積經』卷二0『不動如來會』(大正一一‧一一二中)。

  注【90-02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26】『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90-027】『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六下)。

  注【90-02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上)。

  注【90-02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五七八中)。

  注【90-030】『小品般若波羅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