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

  

  第一節 東西二大淨土

  第一項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大乘佛法的興起,與淨土念佛法門,有密切的關系。原則的說,大乘是不離念佛與往生淨土的。在初期大乘佛法興起聲中,西方阿彌陀Amita^bha佛淨土,東方阿閦Aks!obhya佛淨土,也流傳起來。贊揚阿彌陀佛淨土的經典,有叁部,可簡稱爲『大(阿彌陀)經』、『小(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經』是彌陀淨土的根本經,華文譯本,現存有五種:

  

  圖片

  『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 吳支謙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無量壽經』 二卷 曹魏康僧铠譯

  (大寶積經) 『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留志譯

  [P760]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叁卷 趙宋法賢譯

  

  

  五種譯本的譯者,唐譯本與宋譯本,是明確而沒有問題的;前叁部的譯者,有不少的異說。梁僧佑(天監一七年──西元五一八卒)的『出叁藏記集』,誤以『大經』與『小經』,爲同本異譯,所以分別的敘述了六部。然『大經』的古譯本,當時存在而保留下來的,實際上只有兩部 ──支謙譯的『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竺法護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1)。隋開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衆經目錄』,共列六部,除已經佚失的叁部外,『大經』古譯本共叁部(2):

  

  圖片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魏白延譯

  『阿彌陀經』 二卷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二卷 晉竺法護譯

  

  

  

  開皇『衆經目錄』所說,支謙所譯的,與『出叁藏記集』相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改爲白延譯;而竺法護所譯的,卻是另一部『無量壽經』(這兩部,『出叁藏記集』是作爲一部的)。隋仁壽(二年──西元六0二)『衆經目錄』,唐靜泰(龍朔叁年──西元六六叁)『衆經目錄』,唐道宣(龍朔四年──西元六六四)『大唐內典錄』,都是這樣的叁部──支謙、白延、竺法護所譯(3)。 [P761]

  

  隋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費長房撰成『曆代叁寶紀』,所載的『大經』古譯,一共有八部。周(天冊萬歲元年──西元六九五)明佺等所撰的『大周刊定目錄』,對于『大經』古譯本,完全依據『曆代叁寶紀』。然偶爾注明,某經有多少紙(頁),所以知道當時實際存在(注明紙數)的,只有叁部,與『衆經目錄』等相同的叁部(4)。『大經』古譯而注明多少紙的,初見于靜泰的『衆經目錄』(5);『大周刊定目錄』有二說(6),今對列如下:

  

  圖片

   │『靜泰錄』│『大周錄』卷叁│『大周錄』卷十叁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白延譯 │六十紙 │七十紙 │叁十六紙

   『阿彌陀經』 支謙譯 │五十叁紙 │五十叁紙 │五十叁紙

   『無量壽經』 竺法護譯│叁十九紙 │四十六紙 │叁十六紙

  

  

  

  依『大正藏』古譯叁部(每頁分叁欄)來計算:支謙譯的『阿彌陀經』,共五十四欄,是五十叁紙本,這是譯者與頁數,始終傳說一致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六十二欄,就是靜泰所傳的六十紙本。『無量壽經』四十一欄,與靜泰所傳的叁十九紙本大致相合。古代的一紙,約合『大正藏』一‧0叁欄。『大周刊定目錄』所傳的二說,自相矛盾,應該是傳寫錯了。隋唐間的『大經』古譯,就是這叁部。由于紙數的記錄,使我們能有明確的認定。

  

  唐開元十八年(西元七叁0),智升撰『開元釋教錄』,當時存在的『大經』古譯本,也是 [P762] 上面所說的叁部,但譯者有了變動。『阿彌陀經』,仍舊是支謙所譯。舊傳白延所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改爲後漢支婁迦谶Lokaraks!a譯(7); 而竺法護所譯的『無量壽經』,卻改爲魏康僧铠Sam!ghavarman譯(8)。『開元釋教錄』改定的理由何在?原來,『阿彌陀經』的譯出最早。『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文段、文句、二十四願,大都采用『阿彌陀經』而略加修正;並補充「歎佛偈」與「禮觐偈」;增加法會四衆的名字;改音譯部分爲義譯。這兩部關系密切,自成一類。『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本,與唐譯本相合,敘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文體較整齊,不像古譯(二)本那樣的冗長。但古譯二本的「五大善」,及乞丐與國王譬喻,都保留著,似乎是二十四願本與四十八願本的,過渡期間的經本。古代,一致以『阿彌陀經』爲支謙所譯,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譯者,增加了推定上的困難。如依『出叁藏記集』,是竺法護所譯,比對竺法護的其他譯典,不可能是一人所譯的。如依『衆經目錄』,改爲白延所譯,然白延與支謙同時,可能還早些。白延在魏地,支謙在吳地,白延采用支謙譯而略加修改,是很難想象的。不滿意古代傳說,所以『開元釋教錄』改定爲支婁迦谶譯。然支谶在前,支謙在後,支謙依據支谶的譯本,反而改用音譯,不合常情,也不合支謙的譯例。傳說一直在變動中,顯然是沒有確切的史實可據。我以爲,如否定古代一致的傳說,以『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爲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爲支謙譯;支謙是傳承支谶所學的,譯文少用 [P763] 音譯,也許是最合理的推定!

  

  『小(阿彌陀)經』的譯本,現存二部:一、『阿彌陀經』(也名『無量壽經』),一卷,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0二)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二、『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0)玄奘譯。這是『大經』的略本,雖沒有「二十四願」與「叁輩往生」,然敘述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勸念佛往生,簡要而有力,爲一般持誦的要典。『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元嘉年間(西元四二四──四五一),!7痳良耶舍Ka^layas/as譯。立十六觀,九品往生,是觀相念佛的要典。

  

  依阿彌陀淨土的根本聖典──古本『阿彌陀經』,全經的內容,是:佛因阿難A^nanda 的啓問,稱歎阿難;稱歎佛如優缽昙華那樣,是難得相遇的。

  

  佛說:過去提!6嗀羅竭(Di^pam!kara然燈)佛以前叁十四佛,名樓夷!1宋羅Lokes/varara^ja 世自在王)。那時的大國王出家,名昙摩迦(Dharma^kara法藏)的問佛:自己「求佛爲菩薩道」,希望成佛的時候,能于十方無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頂中光明普照;國土七寶莊嚴;十方無數的佛國,都聽見我的名字;聽見名字的諸天人民,來生我國的,都成爲菩薩、阿羅漢(這是阿彌陀淨土的根本意義)!佛贊歎他,只要精進不已,一定能滿足心願的。于是佛爲昙摩迦說了二百一十億國土的情況。昙摩迦選擇而集成二十四願;從此奉行六波羅蜜,精進願求,終于成 [P764] 爲阿彌陀佛Amita^bha,實現了當初的願望──上來是阿彌陀佛的因行。

  

  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頂的光明,是十方諸佛所不及的。凡見佛光明的,莫不慈心歡喜,不起貪瞋癡,不作不善事,惡趣的憂苦也停止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受到十方佛、菩薩、羅漢的稱贊。如稱贊佛光明的,往生阿彌陀佛國,就受到菩薩、羅漢們的尊敬(阿阇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來了,聽了二十四願,就發願成佛。這一段,『無量壽經』等都沒有)。

  

  阿彌陀成佛以來,已經十小劫。國名須摩提Sumati,Sukha^mati^/,Sukha^vati^,在千萬億佛國外的西方。國土是七寶所成的平地,沒有山、海、江河。沒有叁惡趣、鬼神,都是菩薩、阿羅漢,壽命無量劫。飲食自然,與第六天一樣。沒有婦女,女人往生的,都化作男子。菩薩、阿羅漢們,能互相見聞。同一種類,面目端正,同一(金)色。心中但念道德;說正事,說佛法,不說他人的罪過。互相敬愛,互相教誡。沒有貪瞋癡,沒有念婦女的邪意,能知道自己過去世的宿命──上來總說佛與佛國的莊嚴。

  

  阿彌陀佛的講堂、精舍、樓觀,菩薩、阿羅漢的住宅,都是七寶所成的。到處有七寶的浴池;池水香潔,有人間天上所沒有的香華。池水緩緩的流,發出五音聲。凡往生阿彌陀佛國的,都在寶池的蓮華中化生;面貌端嚴,如以第六天王來相比,如醜陋的乞丐,與端嚴的國王一樣(論到善惡業報)。講堂、住宅、浴池,到處是一重重、一行行的七寶樹,發出的五音聲,也勝過第 [P765] 六天的音樂。

  

  佛與菩薩、羅漢入浴時,池水會隨意上下。出了浴池,坐在蓮華上,微風舒適的吹著。寶樹作五音聲;寶華散落身上,落地就消失了。菩薩、阿羅漢們,想聽經、聽音樂、聞華香的,都隨各人的心意。浴罷,在地上或虛空,講(讀?)經的,誦經的,說經的,受經的……坐禅的,經行的,都能得須陀洹道……阿羅漢道,或得阿惟越致(不退)。…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