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

  

  菩薩們要供養十方佛,無數人追隨而去。到了他方佛國,禮佛供養,供品是隨意化現的。菩薩們坐著,聽佛說經。諸天次第的下來,供養菩薩、阿羅漢。到處供養完畢,在「日未中時」,就回來見阿彌陀佛。飲食時,自然有七寶ㄦ、七寶缽,缽中有百味飲食,香美無比,大家平等的受用。

  

  阿彌陀佛說經時,菩薩、羅漢與諸天人民都來了;十方如恒河沙數佛國,也遣無數的菩薩來集會。佛說『道智大經』,風吹寶樹作五音聲;寶華覆在虛空;諸天持華、香、衣、音樂來供養。聽經的都隨分得益,得須陀洹……阿羅漢,得阿惟越致。菩薩與羅漢,誦經說法,智慧的勇健精進,如師子王,勝過十方佛國的菩薩、阿羅漢──以上說明佛國的依正莊嚴。

  

  佛答阿逸(Ajita彌勒)菩薩:阿彌陀佛國的阿羅漢,般泥洹的無數,新來得道的也無數,如大海水,流出流入,始終是那樣的不增不減。在十方佛國中,阿彌陀佛國最大最好,那是佛在 [P766] 行菩薩道時,大願精進修德所成的。

  

  菩薩、阿羅漢的七寶住宅,在地上,或在空中,多高多大,能隨自己的意願。也有不得自在的,那是由于慈心、精進、功德的不足。衣食都是平等的。佛國的講堂住宅,勝過了第六天上。菩薩與阿羅漢,能見能知叁世十方的事。頂有圓光,所照的有大有小。佛國的兩大菩薩:蓋樓!1宋 (Avalokites/vara觀世音)、摩诃那缽(Maha^stha^mapra^pta大勢至),頂中的光明,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善男子、善女人,如有危急恐怖的,歸命這兩位菩薩,都能得解脫。

  

  阿彌陀佛頂的光明極大,連日月星辰都不見了,所以沒有時劫,是永久的無限光明。佛國也不會敗壞。佛的壽命無量,因爲要度脫十方天人,往生佛國,得解脫或成佛。佛的恩德無窮,說法也難以數量;佛的壽量,是誰也不能數知的。將來阿彌陀佛入泥洹了,觀世音菩薩作佛;觀世音泥洹了,大勢至菩薩作佛。智慧、福德、壽命,都與阿彌陀佛一樣──以上說明阿羅漢的無數,佛光、佛國與佛壽的無量。

  

  佛對阿逸菩薩說: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有叁輩:最上輩的,修六波羅蜜,出家,不犯經戒,慈心精進,離愛欲,不瞋怒,齋戒清淨而誠願往生的,常念不斷絕,現生能見阿彌陀佛,菩薩與阿羅漢;臨命終時,佛菩薩等來迎,往生佛國。在寶池蓮華中化生,得阿惟越致,住處與阿彌陀佛相近。中輩人,不能出家,但能布施持戒,供養寺塔,不愛不瞋,慈心清淨,齋戒清淨而願生 [P767] 佛國。能一日一夜念不斷絕,現生在夢中見佛,臨終化佛來迎,往生佛國,智慧勇猛。下輩人,不知道布施,供養寺塔,但也能不愛不瞋,慈心精進,齋戒清淨而願生佛國。能十日十夜念不斷絕的,命終往生,也智慧勇猛。中下輩人,如中途疑悔不信的,命終時以阿彌陀佛的威力,生在邊地疑城。五百歲後,才能出城,久久才能見佛,漸漸的開悟。

  

  (上輩)阿惟越致菩薩!皆當作佛。如願生他方佛國的,也不會墮惡趣,一定成佛。(下輩)想往生的,應該修十善行,信佛法,作善事,十日十夜不斷絕,往生阿彌陀佛國。(中輩)雖不能出家,能不念家事,不與婦女同床,斷愛欲而一心齋戒清淨的,一日一夜不斷絕的,命終可以往生。往生佛國的,都生在七寶蓮華上,自知宿命。

  

  佛國的菩薩、阿羅漢們,都一心行道,沒有罪惡,終于趣入泥洹。佛國這樣的清淨美好,爲什麼要戀著世間,不肯作善爲道?生死是不能相代的,千億萬歲在生死中,實在可憐!如信佛說而行善的,是佛的小弟(子)。學經戒(法與律)的,是佛的弟子。出家爲佛作比丘的,是佛的子孫〔佛子〕。大家應該發願修行,求生阿彌陀佛國!

  

  阿逸贊佛的慈悲、恩德;聽見阿彌陀佛名號的,都歡喜開解。佛說:是的!如于佛有慈心的,就應當念佛。生死那樣的苦惱,世間事不過須臾。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不再有罪惡、憂苦,得永久的安樂。求往生的,切不可疑悔不信,因此而生在疑城──以上明叁輩往生,勸人念佛往生 [P768] 。

  

  佛對阿逸說:要製心正意,身不作惡。十方佛國,都自然行善,容易教化。我在這苦世間成佛,爲的要使大家離五惡,修行五(戒)善,得福德而入泥洹。世間的苦惱,都由于五惡。大家要攝持根門,奉行六度。對于(釋迦佛的)經法,能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的,勝過在阿彌陀佛國行善百年。作善十日十夜的,勝過在他方佛國行善千年。我在這苦世間成佛,慈心教導,人人行道,自然天下太平。將來佛去世了,作善的少了,五惡又要盛起來。大家總要持佛的經法,展轉教化──以上說明釋迦佛出于惡世,以五戒度人的意義。

  

  佛教阿難,向西方,爲阿彌陀佛作禮,並說:「南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阿彌陀佛放光,無數世界大震動;法會大衆,都見到阿彌陀佛與七寶國土。那時,一切苦難都停止了。

  

  佛說:十四世界及無數國土的菩薩,都往生阿彌陀佛國。宿德深厚的,才能聽見阿彌陀佛的名聲;狐疑不信的,是從惡道中來的。佛將經囑累大衆;將來經法滅絕時,此經留住百年,利益衆生。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淨土,在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成立一完善的淨土,作爲救濟衆生,來生淨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願以前,彌陀淨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 [P769] 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0下──叁0一上)說:

  

   「令我後作佛時,于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9)。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願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爲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爲十方諸天人民稱歎,所以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十四願(10)。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衆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11)。阿彌陀淨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衆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揚(12)。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第十七願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 ,十倍勝于諸佛」。十八願說:「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于諸佛」(13)。也許這過于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願,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願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叁願,『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沒有這一願。在淨土本願思想的發展中,著重于來生淨土者的功德。淨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淨土中的德行與進修,聖賢間和平的向道。所以「叁 [P770] 輩往生」,是彌陀淨土的,怎樣往生淨土的重要問題。

  

  「叁輩往生」,古譯本都有明確的說明。在『阿彌陀經』中,與「叁輩往生」有關的,共有四處:一、「叁輩往生」;二、「二十四願」的五、六、七──叁願;叁、「叁輩往生」段後,重說叁類往生,爲一補充說明;四、佛小弟、弟子、子孫──叁類(14)。依『阿彌陀經』所說,往生阿彌陀佛國的,雖有不等程度的叁類,然有共同的條件。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而「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願欲往生的一心念,是往生者所必不可缺的。在這些共同的基礎上,如出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斷愛欲(「不與女人交通」)而常念至心不斷絕的,是上輩,佛的子孫[佛子]。生到阿彌陀佛國,就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不能出家的,能受持經戒,布施沙門,供養寺塔,就是能在叁寶中廣作福德的。一日一夜中,斷愛欲(不念世事,不與女人同床)而常念不斷絕的,是中輩,佛的弟子。依第六願說:「來生我國作菩薩」,但其他叁處,都沒有明說是菩薩。如不能出家,又不能在叁寶中廣作福德,這是由于「前世作惡」,應該忏悔;奉行十善;在十日十夜中,斷愛欲而常念不斷絕的,是下輩,佛的小弟(子)。依『阿彌陀經』所說,往生的必備條件,是慈心,不瞋,齋戒與斷愛欲──一日一夜……或盡形壽,一心念願求生阿彌陀佛國。而出家行六波羅蜜的,是上輩、菩薩;廣修福德的,是中輩;不修福德的,只能是下輩。這是推重出家與斷愛欲,也是重視福德 [P771] 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的「叁輩往生」,也是這樣的;但在二十四願中,僅有十八願的「作菩薩道」,與十九願的「前世爲惡」,缺中輩人(15)。

  

  魏譯『無量壽經』的十八、十九、二十──叁願,與「叁輩往生」相當。僅十九願說「發菩提心」,與『阿彌陀經』相合。經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也是一心念願生阿彌陀佛國的意思(16)。但在正說「叁輩往生」,卻有了重大的修改。如上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輩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輩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17)。叁輩都說發菩提心,有傾向于純一大乘的迹象。上輩與中輩,都是一向專念,而下輩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往生的條件,大大的放寬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