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意义。名与名相结合,就成为句了。依『大智度论』,四十二字是拼音的字母。『四分律』卷一一(大正二二‧六三九上)说:
「字义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阿罗波遮那」。
「阿罗波遮那」,正是四十二字的前五字。律制比丘与没有受戒的人,是不许同时发声诵经的,因而说到同诵的,有「句义非句义,句味非句味,字义非字义」。这就是句、名(味)、文 [P746] (字)──三类,可见这确是古代字母的一种。现在的印度,没有四十二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决定的,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类方言。『大智度论』说:「若闻荼da字,即知诸法无热相。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若闻他t!ha字,即知诸法无住处。南天竺他那,秦言处」;「若闻拿n!a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17)。对字义的解说,引用南天竺音来解说,可见『般若经』的四十二字门,所有的解说,是与南印度方言有关的。『华严经』『入法界品』,遍友Vis/va^mitra童子唱四十二字母,以「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18)。称四十二字为般若波罗蜜门,显然受到了「中品般若」字门陀罗尼的影响。咒术出名的达罗毗荼Dramid!apat!t!ana,晋译为「咒药」),有一位弥伽Megha医师,说「轮字庄严光经」,「成就所言不虚法门,分别了知……一切语言」(19),是一位精通文字、算数,医、卜、星、相的大士。『入法界品』是南方集出的,说到了四十二字,与文字语言法门。『四分律』为法藏部Dharmaguptaka律,法藏部出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法藏部的早期教区,在今孟买Bombay以北的 Sopa^^ra^,及北面的Kon%kan!地方。法藏部的教区在(西)南方,也传说这一字母。所以四十二字母,起于南方,而被引用于「中品般若」,是极可能的。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类的发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阿」 [P747] ,再经颚、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音。可说一切语音,一切字母,是依「阿」为根源的,是从「阿」而分流出来的。喉音的「阿」,还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的──「无」、「不」。般若法门,认为一切但是假名施设,而假名是不能离开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征着什么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绝对──「无生」、「无二」、「无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离「阿」,也就不离「无」、「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晓一切文字,而重要在从一切文字,而通达超越名言的自证。如「荼」是热的意义,听到了「荼」,就了悟是「不热」的。这样,什么都趣向于「空」,不离于「如」。所以经上说:「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善说字法已,善说无字法」(20)。『般若经』的字门陀罗尼,「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21)。二十功德中,「得强识念」,「乐说无碍」,更能善巧的分别了知一切法门。字门的功德,没有说到消灾障等神咒的效用。虽然由于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根本,为后来一切明咒所依据,但『般若经』义,还只是用为通达实相的方便。
佛,在经典的形式中,是法会的法主。在大乘经的内容中,佛是菩萨修行的究极理想。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都有不同的佛陀观,『般若经』所显示的佛,是怎样的?「下品般若」说到他方佛土,特别提到阿!B粊佛Aks!obhya土的宝相Ratnaketu、香象Gandhahastin菩 [P748] 萨(22),大众见到了阿!B粊佛土与众会的清净(23)。现在有十方佛,是『般若经』所确认的。「下品般若」说:「以佛神力,得见千佛」(24);「中品般若」作十方「各千佛现」(25)。虽多少不同,而都表示了「佛佛道同」。在『般若经』中,佛是印度释迦佛那样的,是人间父母所生身,经出家修行而成佛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中──下)说:
「如来因是身,得萨婆若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身,萨婆若所依止故,我灭度后,舍利得供养」。
佛灭度以后,造塔供养佛的舍利,是部派佛教的事实。舍利是父母所生的遗体;这一身体,曾经是萨婆若──一切智所依止,依身体而得萨婆若,成佛,所以遗体也受到人们的恭敬供养。这表示了,佛是依父母所生身而成就的;究竟成佛的,就是这样的人身。念佛法门,「中品般若」说:「无忆故,是为念佛」;「无所念,是为念佛」(26),那是从现观第一义说。如约世俗假名说,以五阴为佛;以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色身为佛;以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五分法身为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功德法身为佛;以因缘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为佛(27)。依名字施设,世间所称为佛的,与上座部系Sthavira,现实人间的佛,并没有不同。经中说到成佛前,「处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28),也与释 [P749] 尊的从处胎到成佛一致(29)。在『道行品』中,「汉译本」是「月十五日说戒时」(30),是(佛为)僧伽(上首)的佛教。「秦译本」称赞阿罗汉功德,「唯除阿难」(31),表示为释尊住世的时代。参与问答的,须菩提Subhu^ti等阿罗汉外,是释提桓因S/akradeva^na^m indra、诸天与弥勒Maitreya,都是四阿含中的圣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中、二一七下── 二一八上)说:
「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国土一切众生」。
「中品般若」的佛,似乎殊胜得多,然释尊敷坐,入三昧,又出三昧,与释尊平常的生活相合。然后放光、动地,现种种神通。那时的释尊,「于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天台家称之为「胜应身」、「尊特身」。一佛所化的国土,是一三千大千世界。于大千界中其德特尊,是以娑婆世界的释迦佛(化三千国土)为本的。所以使大千国土一切众生见到的,还是释尊的「常身」 ──佛教界共传的,三十二相、丈光相的丈六金身。神通所示现的,无论是怎样的难以思议,终 [P750] 究不离释迦的常身。『般若经』重于现证,佛是寂灭、无相而不可思议的;然从世俗施设说,还是现实人间的佛。
注【86-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八‧五六二中)。
注【86-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
注【86-00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七九(大正七‧四三0下)。
注【86-00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八下)。
注【86-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三中)。『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0上)。
注【86-00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四下)。『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五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一三五(大正五‧七三六下──七三七上)。又(二分)卷四三一(大正七 ‧一六八上──中)。又(三分)卷五0四(大正七‧五六七中──下)。
注【86-00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一下)。
注【86-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六中)。
注【86-00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七中)。
注【86-0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九(大正八‧三五八中)。『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一0一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四一(大正六‧七五二上)。 [P751]
注【86-011】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0(大正七‧三二七上)。2.卷四六二(大正七‧三三六中)。3. 卷四六三(大正七‧三四0中)。4.卷四七三(大正七‧三九四中)。
注【86-01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分)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下)。
注【86-0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九0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七八(大正六‧ 九五二上)。又(二分)卷四六七(大正七‧三六五上)。又(三分)卷五二九(大正七‧七一七中)。
注【86-01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五一五(大正七‧六三四中),与「大品本」同。但「二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