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P9

  ..續本文上一頁,也從然燈佛授記說起,到化叁迦葉止。『五分律』說:「如瑞應本起中說」(5);現存的『太子瑞應本起經』,可能是化地部的佛傳。『佛本行集經』說:「迦葉維師名爲佛往因緣」與『過去(現在)因果經』,也可能是同名異譯。這幾部佛傳,都說到度舍利弗等而止。在律藏中,接著就是成立「十衆受具」,所以這幾部都是成立僧製的因緣。淵源于「律藏」的佛傳,本只是建僧因緣,破僧因緣,但佛傳當然也可以作爲其他的因緣。如竺大力與康孟詳共譯的『修行本起經』,從然燈佛授記起,到化二賈客止,這可說是「轉*輪」的因緣。銅鍱部『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緣談』:從然燈佛授記,到菩薩天壽將盡,爲「遠因緣」。從兜率降生到成佛,爲「次遠因緣」。從七七日受用法樂,到祇園精舍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的建立,是「近因緣」:這 [P582] 是說『本生』的因緣(6)。如『中本起經』,下注「次名四部僧始起」。全部說到叁月食馬麥而止;依「律藏」,這是「製戒」的因緣。如『佛本行集經』,當然是屬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佛傳,但成立比較遲,受到說一切有部的影響,也以化度釋種爲止,與『四分律』的古說不合。『大事』也分爲叁編:初從然燈佛授記,到護明Jyotipa^la菩薩受記;次從生兜率天,到菩提樹下成佛;後從初轉*輪,到化度諸比丘止(7),與『佛本行集經』相近。總之,現存的佛傳,稱爲「大事」、「因緣」(本起)、「本行」、「大莊嚴」,都只說到初期化度諸比丘的事迹;這是爲了說明建僧、破僧、說法、製戒、說本生的因緣而敘述出來的。

  

  淵源于「律藏」的各部佛傳──『本起經』,可說繼承了『長阿含經』的意趣,極力宣揚釋尊的崇高偉大,傳有太多的「甚希有法」。如從右!6虎出生;生下來向四方各行七步,宣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都表顯了釋尊超越常人的特性。姑不論這些引起一般信仰的部分,就是修行上,也有了原始佛教──「經」、「律」、(「論」)藏所沒有的新內容,如『修行本起經』(8) 說:

  

   「便逮清淨不起法忍」。 「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學佛意,行六度無極。……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 。 [P583] 「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爲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

  

  「不起法忍」,是無生法忍。「學佛意」,是發菩提心。「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十地」是菩薩修學的曆程。「一生補處」,是生在兜率天,再一生就要成佛了。「佛十八法」,是十八佛不共法。這些,都是「叁藏」所沒有的新內容。『太子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缺「佛十八法」),都是這樣說的。在『佛本行集經』,『佛說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中,說到菩薩在兜率天上,爲天子們說「百八法明門」,依『方廣大莊嚴經』卷一(大正叁‧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所說,列舉如下:

  

  圖片

  信‧淨心‧喜‧愛樂

  身戒‧語戒‧意戒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慈‧悲‧喜‧舍

  無常‧苦‧無我‧寂滅

  慚‧愧‧谛‧實

  法行‧叁歸‧知所作‧解所作

  自知‧知衆生‧知法‧知時

  [P584]

  

  破壞憍慢‧無障礙心‧不恨‧勝解

  不淨觀‧不瞋‧無癡

  求法‧樂法‧多聞‧方便

  遍知名色‧拔除因見‧斷貪瞋

  妙巧‧界性平等‧不取‧無生忍

  [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菩提心‧大意樂‧增上意樂‧方便正行

  六波羅蜜‧方便善巧‧四攝事

  成熟衆生‧受持正法

  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奢摩他‧毗缽舍那

  無礙解‧抉擇‧陀羅尼‧辯才

  順法忍‧無生法忍‧不退轉地‧諸地增進‧灌頂

  

  上來列舉的,意義都很明白。只有「妙巧」等四句,意思是:「妙巧」是蘊善巧,遍知苦;「界性平等」,是斷一切集;「不取」,是六處不取著,修行正道;「無生忍」是證入寂滅:這四句是約四谛(也是蘊、界、處、滅)說的。「諸地增進」,別譯作「從一地至一地」,就是「 [P585] 十地」。在這百八法門中,「菩提心」以前,是共叁乘法;以下是獨菩薩法。百八法門中,說到了「菩提心」、「六波羅蜜」、「方便善巧」、「無生法忍」、「陀羅尼」、「諸地」、「灌頂」;『大事』說到了「十地」。這些大乘重要的內容,都出現于佛傳中,無怪乎『大智度論』要以『佛本起經』爲大乘經了!比較的說,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的佛傳,雖極力表彰佛的偉大,但還少些大乘的氣息。然說一切有部說四波羅蜜(9),銅鍱部說十波羅蜜圓滿而成佛(10),波羅蜜的項目,部派間雖多少不同,而波羅蜜爲成佛的因行,已成爲一切部派共同的信仰。

  

  『佛本起因緣』──佛傳,是依于「律藏」,經補充而集成的。『六度集』與『佛本起』,成爲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中介。這是部派佛教所集出,卻含有新的內容。在『佛本起』中,釋尊過去世,爲然燈佛所授記,當來成釋迦牟尼佛S/a^kyamuni。這是各部「律藏」所沒有的,『四分律』卻例外(11)。說一切有部,也有然燈佛授記的傳說(是一切部派所公認的),卻沒有編入「叁藏」,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八叁(大正二七‧九一六中)說:

  

   「然燈佛本事,當雲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

  

  然燈佛授記,是傳說(屬于「雜藏」),是不必盡然的。與說一切有部有關的佛傳,如『衆許摩诃帝經』、『佛說普曜經』等,也就沒有編入然燈佛授記的事。然在大衆部,分別說系 [P586] Vibhajyava^din中,然燈佛授記,對于釋尊的曆劫修行,是一關鍵性大事。因爲確認然燈佛授記時,菩薩「得無生法忍」,然後「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12);大菩薩的神通示現,普度衆生,都有了理論的根據。菩薩的種種本生,分別前後,才有發心、修行,不退轉(得無生忍)、菩薩最後身的行位安立;有「從一地至一地」的「十地」說的成立(13)。如「陀羅尼」,『大智度論』說:「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法)中有」(14)?可見聲聞叁藏,是沒有陀羅尼的,可說陀羅尼是獨菩薩法。然『智度論』又說:「阿毗昙法,陀羅尼義如是」(15)。可見部派佛教中,也有說陀羅尼的,並且以阿毗昙的法門分別,分別陀羅尼。屬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經』,的確已說到陀羅尼了。佛傳,可能經過再補充,但這是部派佛教,主要是大衆部與分別說部的新內容,引發了「大乘佛法」的開展。

  

  

  注【73-001】『大智度論』卷叁叁(大正二五‧叁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叁九四中)。

  注【73-002】『佛本行集經』卷六0(大正叁‧九叁二上)。

  注【73-003】『銅鍱律』『大品』(南傳叁‧一──七九)。『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上──一一0下)。『四分律』卷叁一──叁叁(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中)。

  注【73-004】『銅鍱律』『小品』(南傳四‧二七八──二八叁)。『四分律』卷四(大正二二‧五九0中──五九一下)。 『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叁(大正二二‧一六下──一七中)。 [P587]

  注【73-005】『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二下)。

  注【73-006】『小部』『本生』(南傳二八‧一──二0四)。

  注【73-007】『望月佛教大辭典』所述(四七五一中──四七五二中)。

  注【73-008】『修行本起經』卷上(大正叁‧四六二中、四六叁上)。又卷下(大正叁‧四七一下──四七二上)。

  注【73-009】y『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

  注【73-010】『小部』『本生』(南傳二八‧九五──一00) 。

  注【73-011】『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

  注【73-012】『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 。

  注【73-013】『普曜經』卷一(大正叁‧四八七下),譯作「從住至住法門,至阿惟顔」(灌頂),所說與「十住」說相合。

  注【73-014】『大智度論』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九中)。

  注【73-015】『大智度論』卷五(大正二五‧九五下)。  

  

  第六項 菩薩藏經與佛諸品

  如上文所說的,『六波羅蜜經』,『道智大經』,『叁品經』以外,還有『菩薩藏經』,也見于『離垢施女經』、『遺曰摩尼寶經』、『月燈叁昧經』等(1)。『菩薩藏』,的確是先行的大 [P588] 乘,法藏部Dharmaguptaka已立「菩薩本因即名菩薩藏」(2);大衆部Maha^sa^m!ghika也立「菩薩藏」,如『分別功德論』所說(3)。依法藏部,「菩薩藏」是菩薩的本因──「本生」之類;依『分別功德論』,「菩薩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薩藏」,是有關菩薩事的總集。在大乘經中,「菩薩藏」是一分大乘經的通稱;然依『遺曰摩尼寶經』等,「菩薩藏」也是一部經的別名,但部類無法確定。在漢譯的大乘經中,稱爲『菩薩藏經』的,有:

  

  圖片

  『菩薩藏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

  『菩薩藏經』 叁卷 秦鸠摩羅什譯

  『大菩薩藏經』 二0卷 唐玄奘譯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四0卷 趙宋法護等譯

  

  這四部經中,僧伽婆羅Sam!ghavarman所譯的『菩薩藏經』,是『大乘叁聚忏悔經』的異譯。依『離垢施女經』,「菩薩藏」與「叁品法」並列。而僧伽婆羅譯本,以『叁品法門』爲『菩薩藏經』,是通稱的「菩薩藏」,而不是一部的專稱,與別有『菩薩藏經』不合。鸠摩羅什 Kuma^raji^va所譯的『菩薩藏經』,就是編入『大寶積經』(一七)的『富樓那會』。經說持戒、頭陀、忍辱、精進、智慧;智慧中說一切法空,明多聞求法的重要。這是初期大乘經,不是「先行大乘」。後二部,是同本異譯。這部『大菩薩藏經』,第一「開化長者品」,說明出家的 [P589] 解脫法門。從第二品以下,是『密迹金剛力士經』、『陀羅尼自在王經』、『無盡意經』、『諸法無行經』等編集所成,這是可以比對而知的。這是後期大乘的纂集,所以部帙龐大,與初期大乘經所說的『菩薩藏經』,當然是不同了。總之,初期所傳的『菩薩藏經』,還不能確切的知道是那一部。

  

  『遺曰摩尼寶經』說:「六波羅蜜,及菩薩毗羅(藏)經,及佛諸品」(4)。「佛諸品」,異譯都缺。或以爲:「佛諸品」是「佛語品」的誤寫。然『離垢施女經』說:「誦習叁品諸佛經』 (5)。『大智度論』說:「菩薩禮佛有叁品」(6)。「叁品法」是與十方諸佛有關的,所以「佛諸品」,可能爲「諸佛叁品經」的舊譯。

  

  原始的先行的大乘經,依上來的研考,主要爲:重悲的『六度集經』;重智的『道智大經』 ──「原始般若」;重信的『叁品經』──禮十方諸佛的「忏悔法門」。在大乘機運成熟聲中,分頭傳出,奏起了大乘的序曲,一步步的進入「大乘佛法」的時代。

  

  

  注【74-001】『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遺曰摩尼寶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月燈叁昧經』卷七(大正一五‧五九八上)。

  注【74-002】『叁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74-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 [P590]

  注【74-004】『遺曰摩尼寶經』(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注【74-005】『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

  注【74-006】『大智度論』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P59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