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从然灯佛授记说起,到化三迦叶止。『五分律』说:「如瑞应本起中说」(5);现存的『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能是化地部的佛传。『佛本行集经』说:「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与『过去(现在)因果经』,也可能是同名异译。这几部佛传,都说到度舍利弗等而止。在律藏中,接着就是成立「十众受具」,所以这几部都是成立僧制的因缘。渊源于「律藏」的佛传,本只是建僧因缘,破僧因缘,但佛传当然也可以作为其他的因缘。如竺大力与康孟详共译的『修行本起经』,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化二贾客止,这可说是「转*轮」的因缘。铜鍱部『小部』的『本生』前,有『因缘谈』:从然灯佛授记,到菩萨天寿将尽,为「远因缘」。从兜率降生到成佛,为「次远因缘」。从七七日受用法乐,到祇园精舍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的建立,是「近因缘」:这 [P582] 是说『本生』的因缘(6)。如『中本起经』,下注「次名四部僧始起」。全部说到三月食马麦而止;依「律藏」,这是「制戒」的因缘。如『佛本行集经』,当然是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 的佛传,但成立比较迟,受到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也以化度释种为止,与『四分律』的古说不合。『大事』也分为三编:初从然灯佛授记,到护明Jyotipa^la菩萨受记;次从生兜率天,到菩提树下成佛;后从初转*轮,到化度诸比丘止(7),与『佛本行集经』相近。总之,现存的佛传,称为「大事」、「因缘」(本起)、「本行」、「大庄严」,都只说到初期化度诸比丘的事迹;这是为了说明建僧、破僧、说法、制戒、说本生的因缘而叙述出来的。
渊源于「律藏」的各部佛传──『本起经』,可说继承了『长阿含经』的意趣,极力宣扬释尊的崇高伟大,传有太多的「甚希有法」。如从右!6虎出生;生下来向四方各行七步,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都表显了释尊超越常人的特性。姑不论这些引起一般信仰的部分,就是修行上,也有了原始佛教──「经」、「律」、(「论」)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如『修行本起经』(8) 说:
「便逮清净不起法忍」。 「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学佛意,行六度无极。……累劫勤苦,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 。 [P583] 「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
「不起法忍」,是无生法忍。「学佛意」,是发菩提心。「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十地」是菩萨修学的历程。「一生补处」,是生在兜率天,再一生就要成佛了。「佛十八法」,是十八佛不共法。这些,都是「三藏」所没有的新内容。『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缺「佛十八法」),都是这样说的。在『佛本行集经』,『佛说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中,说到菩萨在兜率天上,为天子们说「百八法明门」,依『方广大庄严经』卷一(大正三‧五四四中──五四五上)所说,列举如下:
图片
信‧净心‧喜‧爱乐
身戒‧语戒‧意戒
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慈‧悲‧喜‧舍
无常‧苦‧无我‧寂灭
惭‧愧‧谛‧实
法行‧三归‧知所作‧解所作
自知‧知众生‧知法‧知时
[P584]
破坏憍慢‧无障碍心‧不恨‧胜解
不净观‧不瞋‧无痴
求法‧乐法‧多闻‧方便
遍知名色‧拔除因见‧断贪瞋
妙巧‧界性平等‧不取‧无生忍
[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菩提心‧大意乐‧增上意乐‧方便正行
六波罗蜜‧方便善巧‧四摄事
成熟众生‧受持正法
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奢摩他‧毗钵舍那
无碍解‧抉择‧陀罗尼‧辩才
顺法忍‧无生法忍‧不退转地‧诸地增进‧灌顶
上来列举的,意义都很明白。只有「妙巧」等四句,意思是:「妙巧」是蕴善巧,遍知苦;「界性平等」,是断一切集;「不取」,是六处不取着,修行正道;「无生忍」是证入寂灭:这四句是约四谛(也是蕴、界、处、灭)说的。「诸地增进」,别译作「从一地至一地」,就是「 [P585] 十地」。在这百八法门中,「菩提心」以前,是共三乘法;以下是独菩萨法。百八法门中,说到了「菩提心」、「六波罗蜜」、「方便善巧」、「无生法忍」、「陀罗尼」、「诸地」、「灌顶」;『大事』说到了「十地」。这些大乘重要的内容,都出现于佛传中,无怪乎『大智度论』要以『佛本起经』为大乘经了!比较的说,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的佛传,虽极力表彰佛的伟大,但还少些大乘的气息。然说一切有部说四波罗蜜(9),铜鍱部说十波罗蜜圆满而成佛(10),波罗蜜的项目,部派间虽多少不同,而波罗蜜为成佛的因行,已成为一切部派共同的信仰。
『佛本起因缘』──佛传,是依于「律藏」,经补充而集成的。『六度集』与『佛本起』,成为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中介。这是部派佛教所集出,却含有新的内容。在『佛本起』中,释尊过去世,为然灯佛所授记,当来成释迦牟尼佛S/a^kyamuni。这是各部「律藏」所没有的,『四分律』却例外(11)。说一切有部,也有然灯佛授记的传说(是一切部派所公认的),却没有编入「三藏」,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大正二七‧九一六中)说:
「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答: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然灯佛授记,是传说(属于「杂藏」),是不必尽然的。与说一切有部有关的佛传,如『众许摩诃帝经』、『佛说普曜经』等,也就没有编入然灯佛授记的事。然在大众部,分别说系 [P586] Vibhajyava^din中,然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然灯佛授记时,菩萨「得无生法忍」,然后「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12);大菩萨的神通示现,普度众生,都有了理论的根据。菩萨的种种本生,分别前后,才有发心、修行,不退转(得无生忍)、菩萨最后身的行位安立;有「从一地至一地」的「十地」说的成立(13)。如「陀罗尼」,『大智度论』说:「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法)中有」(14)?可见声闻三藏,是没有陀罗尼的,可说陀罗尼是独菩萨法。然『智度论』又说:「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15)。可见部派佛教中,也有说陀罗尼的,并且以阿毗昙的法门分别,分别陀罗尼。属于法藏部的『佛本行集经』,的确已说到陀罗尼了。佛传,可能经过再补充,但这是部派佛教,主要是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新内容,引发了「大乘佛法」的开展。
注【73-001】『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八上)。又卷四六(大正二五‧三九四中)。
注【73-002】『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注【73-003】『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七九)。『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一六(大正二二‧一0一上──一一0下)。『四分律』卷三一──三三(大正二二‧七七九上──七九九中)。
注【73-004】『铜鍱律』『小品』(南传四‧二七八──二八三)。『四分律』卷四(大正二二‧五九0中──五九一下)。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一六下──一七中)。 [P587]
注【73-005】『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二下)。
注【73-006】『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一──二0四)。
注【73-007】『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述(四七五一中──四七五二中)。
注【73-008】『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三‧四六二中、四六三上)。又卷下(大正三‧四七一下──四七二上)。
注【73-009】y『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二七‧八九二上)。
注【73-010】『小部』『本生』(南传二八‧九五──一00) 。
注【73-011】『四分律』卷三一(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
注【73-012】『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
注【73-013】『普曜经』卷一(大正三‧四八七下),译作「从住至住法门,至阿惟颜」(灌顶),所说与「十住」说相合。
注【73-014】『大智度论』卷二八(大正二五‧二六九中)。
注【73-015】『大智度论』卷五(大正二五‧九五下)。
第六项 菩萨藏经与佛诸品
如上文所说的,『六波罗蜜经』,『道智大经』,『三品经』以外,还有『菩萨藏经』,也见于『离垢施女经』、『遗曰摩尼宝经』、『月灯三昧经』等(1)。『菩萨藏』,的确是先行的大 [P588] 乘,法藏部Dharmaguptaka已立「菩萨本因即名菩萨藏」(2);大众部Maha^sa^m!ghika也立「菩萨藏」,如『分别功德论』所说(3)。依法藏部,「菩萨藏」是菩萨的本因──「本生」之类;依『分别功德论』,「菩萨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萨藏」,是有关菩萨事的总集。在大乘经中,「菩萨藏」是一分大乘经的通称;然依『遗曰摩尼宝经』等,「菩萨藏」也是一部经的别名,但部类无法确定。在汉译的大乘经中,称为『菩萨藏经』的,有:
图片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菩萨藏经』 三卷 秦鸠摩罗什译
『大菩萨藏经』 二0卷 唐玄奘译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四0卷 赵宋法护等译
这四部经中,僧伽婆罗Sam!ghavarman所译的『菩萨藏经』,是『大乘三聚忏悔经』的异译。依『离垢施女经』,「菩萨藏」与「三品法」并列。而僧伽婆罗译本,以『三品法门』为『菩萨藏经』,是通称的「菩萨藏」,而不是一部的专称,与别有『菩萨藏经』不合。鸠摩罗什 Kuma^raji^va所译的『菩萨藏经』,就是编入『大宝积经』(一七)的『富楼那会』。经说持戒、头陀、忍辱、精进、智慧;智慧中说一切法空,明多闻求法的重要。这是初期大乘经,不是「先行大乘」。后二部,是同本异译。这部『大菩萨藏经』,第一「开化长者品」,说明出家的 [P589] 解脱法门。从第二品以下,是『密迹金刚力士经』、『陀罗尼自在王经』、『无尽意经』、『诸法无行经』等编集所成,这是可以比对而知的。这是后期大乘的纂集,所以部帙庞大,与初期大乘经所说的『菩萨藏经』,当然是不同了。总之,初期所传的『菩萨藏经』,还不能确切的知道是那一部。
『遗曰摩尼宝经』说:「六波罗蜜,及菩萨毗罗(藏)经,及佛诸品」(4)。「佛诸品」,异译都缺。或以为:「佛诸品」是「佛语品」的误写。然『离垢施女经』说:「诵习三品诸佛经』 (5)。『大智度论』说:「菩萨礼佛有三品」(6)。「三品法」是与十方诸佛有关的,所以「佛诸品」,可能为「诸佛三品经」的旧译。
原始的先行的大乘经,依上来的研考,主要为:重悲的『六度集经』;重智的『道智大经』 ──「原始般若」;重信的『三品经』──礼十方诸佛的「忏悔法门」。在大乘机运成熟声中,分头传出,奏起了大乘的序曲,一步步的进入「大乘佛法」的时代。
注【74-001】『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月灯三昧经』卷七(大正一五‧五九八上)。
注【74-002】『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74-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P590]
注【74-004】『遗曰摩尼宝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注【74-005】『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注【74-006】『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 [P59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