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P8

  ..续本文上一页品般若经』「佐助品」、「回向品」成立的时代相近。虽然『舍利弗悔过经』是通俗的事相的行法,『小品般若经』是深智的「无相随回」,然随喜与迥向相关联,正是那个时代的意见。这一行法,与深智的般若法门相联合,也与重信的忏罪法门相联合。『弥勒菩萨所问经』,虽传出迟一些,却保存了二品行的古义。

  

  劝请──请佛住世,请佛转*轮,从梵天王请转*轮,阿难不请佛住世而佛入涅槃的传说而来。劝请而成为大乘行者的行法,可能是由于:西元前后,北方的政局混乱,佛法也不免受到些破坏。于是末法思想,法灭的思想兴起了。佛弟子对此土佛法失去了信心,信仰与护法的热诚,转而寄望于他方世界的现在诸佛,希望他方的佛法兴盛,普利众生(自己也愿意到他方去)。劝 [P576] 请十方诸佛,佛法长存,与忏悔、随喜相合而成为三品修行。到这时,「灭业障法门」,被称为「三聚法门」了。这三品修行,都是礼拜十方诸佛的,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的。灭除业障,本来是为了求佛道。但那时,大乘初兴,是三乘共学的,所以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罗汉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欲知去来之事者,常……叉手礼拜十方,自在所向,当悔过言……」(24)。忏悔是三乘共学的,而随喜、回向,或随喜、劝请然后说回向,只是为了佛道。回向都是在末后的,所以形成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四法行。在安玄(西元一六八──一八八)所译的『法镜经』中,已说到『三品经』,可见西元二世纪初,『三品经』 ──「三聚法门」已经成立了。这是大乘法中,最通俗最一般的行法,许多大乘经都说到这样的行法。但说到原始的、先行的大乘,那是礼拜十方诸佛的「忏悔(灭业障)法门」。这一部分,比『阿弥陀佛经』等都要早些,约与『道智大经』的时代相近。

  

  

  注【72-001】『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

  注【72-002】『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一二‧二六下)。

  注【72-003】『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大正一一‧四七五下)。

  注【72-004】『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卷二三(二六五)。

  注【72-005】『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P577]

  注【72-006】『得无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一0五上)。

  注【72-007】『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大正一一‧五六二中)。

  注【72-008】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四──一二七)。但以『私呵昧经』所说的『三箧经』为『三品经』,似乎不确!

  注【72-009】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一八──一三二)。

  注【72-010】『大乘三聚忏悔经』(大正二四‧一0九五中)。

  注【72-01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三七──一三八)。

  注【72-012】『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

  注【72-013】『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中)。

  注【72-014】『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0八九下)。

  注【72-015】『大宝积经』(一七)『富楼那会』(大正一一‧四五0上)。『华手经』卷一0(大正一六‧二0八下)。

  注【72-0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上)。

  注【72-017】『犯戒罪报轻重经』(大正二四‧九一0中)。又『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大正二四‧九七二中)。

  注【72-01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大正二七‧五九三中)。

  注【72-019】『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中)。

  注【72-020】『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中)。 [P578]

  注【72-021】『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七0──二七一)。

  注【72-022】『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下──一0九一上)。

  注【72-023】『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72-024】『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

  

  第五项 佛本起经

  『佛本起经』,是与『六度集经』一样,出于部派佛教,而为「大乘佛法」的前奏,所以也附在这里来说。『大智度论』说: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 ……」。 「本起经,断一切众生疑经,华手经,法华经,……六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皆名摩诃衍」(1)。

  

  『智度论』所列举的大乘经,『六波罗蜜经』以外,提到了『本起经』或『佛本起因缘经』。「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缘」是nida^na的义译。「本起」与「因缘」,本来是十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譬喻)与「因缘」,相互关涉,可以通称,所以『大智度 [P579] 论』,就称之为『佛本起因缘经』。这里所说的「佛本起因缘」,是佛的「本起因缘」,也就是佛传,但只是佛传的一部分。属于佛传的,汉译有很多不同的本子,如:

  

  图片

  『修行本起经』 二卷 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

  『太子瑞应本起经』 二卷 吴支谦译

  『异出菩萨本起经』 一卷 晋聂道真译

  『中本起经』 二卷 汉昙果共康孟详译

  『过去现在因果经』 四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佛说普曜经』 八卷 晋竺法护译

  『方广大庄严经』 一二卷 唐地婆诃罗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前九卷 唐义净译

  『众许摩诃帝经』 一三卷 赵宋法贤译

  『佛本行集经』 六0卷 隋阇那崛多译

  

  

  

  这些佛传,前四部都称为「本起」。此外,还有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梵本『大事』Maha^vastu-avada^na,与铜鍱部Ta^mras/a^t!i^ya『小部』的『因缘谈』nida^nakatha^ 。据『佛本行集经』末说:「当何名此经?答曰: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 [P580] 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2)。尼沙塞Mahi^s/a^saka──化地部的佛传,是名为『毗尼藏根本』的;「根本」是依处,也有「因缘」的意义。梵本「大事」开端说:「(佛教)中国圣大众部中,说出世部所诵毗尼大事」。大众部Maha^sa^m!ghika中说出世部的佛传,名为『大事』,与『佛本行集经』所说相合。『毗尼大事』,与化地部的『毗尼藏根本』,都说明了佛传与「毗尼」vinaya──「律藏」的关系;佛传是依「律藏」所说,补充而单独编集出来的。有关释尊成佛、度众出家的事迹,「律藏」中说到的有二处:一、『铜鍱律』的『大品』「大犍度」,『五分律』的「受戒法」,『四分律』的「受戒犍度」,从如来(或从种族、诞生、出家、修行)成佛说起,到度舍利弗 S/a^riputra等出家止,为成立「十众受具」制的因缘(3)。二、『铜鍱律』的『小品』「破僧犍度」,『四分律』与『五分律』的「破僧违谏戒」,说到释尊回迦毗罗Kapilavastu,度释种提婆达多Devadatta等出家,这是「破僧」的因缘(4)。叙述释尊的成佛、度众出家,是为了说明成立僧伽,或破坏僧伽的因缘,所以称为「因缘」、「本起」的佛传,都只说到化度舍利弗等,或化度释种就结束了。依据这一点去考察,如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前九卷,与『众许摩诃帝经』,是同本异译。这是根本说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佛传,叙述到化度释种为止(接着就说破僧)。依『佛本行集经』说:萨婆多Sarva^stiva^din [P581] ──说一切有部的佛传,是名为『大庄严』的。『佛说普曜经』与『方广大庄严经』,是同本异译,虽已大乘化了,但所叙佛传,直从菩萨在兜率天「四事观察」说起,到化度释种为止,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佛传,还是一致的。『中本起经』(约西元二00──二二0年译)上卷,从定光佛(然灯Di^pam!kara)授记起,回迦毗罗度释种止;五比丘中有十力迦叶Das/abalaka^s/yapa ,与『十诵律』相同,这是说一切有部初期的佛传。二、『过去现在因果经』(西元四五0顷译),从然灯佛授记起,到度舍利弗、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大迦叶Maha^ka^s/yapa 止。又『异出菩萨本起经』(西元三00顷译),『太子瑞应本起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