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006】『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1-007】!3鼍芳光运『原始般若经之研究』(五五九──六五六)。
注【71-008】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四七──四九、六0──六四)。
注【71-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大正二七‧七八0上)。
注【71-010】『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71-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71-012】『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一(大正八‧五0八下)。
注【71-01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注【71-014】『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
注【71-015】『大明度经』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
注【71-01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八(大正七‧七六三下)。 [P570]
第四项 三品经──重仰信
佛法根源于释尊的正觉,所以佛法是以觉悟为核心、根本的。从「佛法」而发展到「大乘佛法」,代表法性深悟的,最先出现的是『道智大经』──「原始般若」。依「佛涅槃后对佛的永恒怀念」为原动力,引发佛与菩萨圣德的崇敬。释尊的菩萨大行,依「本生」而集成的,是『六度集经』,显示了菩萨的悲行。对于佛的信敬向往,开展出现在十方有佛、有国土的信仰,这是重信的。这个世界有佛出世,而我们却没有生在佛世;十方佛现在,而我们(不能生在净土)又见不到佛。「生不见佛」,在向往仰信中,直觉得自己的罪业深重,所以「十方佛现在」的信仰,与忏悔罪业说有关。『大正藏』「经集部」一,『千佛因缘经』以下,近三十部经,说「佛名」而都说到灭罪。念佛礼佛而忏除业障的,首先出现于佛教界的,是『三品经』,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门。
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1)。『法镜经』的异译,竺法护所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也说『三品经』(2) 。『大宝积经』(一九)『郁伽长者会』,作「修行三分,诵三分法」(3)。西藏译的『郁伽长者会』,作『三蕴法门』(4)。此外,竺法护所译的『离垢施女经』,作诵习「三品诸佛经典」;「 [P571] 昼夜奉行三品法」(5)。异译本,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译的『得无垢女经』,作「三聚法门」(6)。『大宝积经』(三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作「三阴经」(7)。依藏译,可见『三品经』的原名,是『三蕴法门』tri-skandhaka-dharmaparya^ya,『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推定为「先行大乘」经(8)。『三品经』的内容,是「忏悔」、「随喜」、「劝请」。与『三品经』内容相当的,现存有:
图片
『舍利弗悔过经』 一卷 汉安世高译?
『菩萨藏经』 一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 一卷 隋阇那崛多共笈多等译
『圣大乘灭业障经』 西藏智友等译
汉译的三部经,『大正藏』编入「律部」三。『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大意说:『舍利弗悔过经』,是三品法门的初型,分「忏悔」、「随喜」、「劝请」── 三聚,没有说「理忏」,论断为成立于『小品般若经』以前。其他三部,分「忏悔」及「三聚」 ──「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经』的影响(9)。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是以忏悔业障为主的,而不限于「忏悔」。后三部,分作二部分:「具足当净一切诸法诸障碍业,当得值遇一切善法 [P572] 成就具足」(10);也就是分为灭除业障──止恶,成就善法──生善。在分类的意义上,当然是后出的更为完善。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引竺法护所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的旧译)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及异译『大宝积经』(四二)『弥勒菩萨所问会』,也没有说到「劝请」,所以推论为:在三品行以前,有「忏悔」、「随喜」二品行的可能(11)。这一推论,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在二品行以前,还有原始的「忏悔行」阶段。
『舍利弗悔过经』发端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若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12)?求成佛道,但为罪业所障碍,不容易成就,所以请说忏悔业障法门。这一说经的主要因缘,其他三部经是完全相同的。『舍利弗悔过经』末后说:「其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千岁,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其得福胜供养天下阿罗汉、辟支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13) 。现存的『舍利弗悔过经』,虽已编入「随喜」、「劝请」,而末了的校量功德,还只说『悔过经』,与最初起问相呼应。如将「随喜」、「劝请」部分略去,不是始终一贯的悔过法门吗?『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业障碍,汝当受持!亦名菩萨藏,汝当受持!亦名断一切疑,如是受持」(14)!虽说了三个经名,但「灭业障碍」(与「悔过」相同)是主名;其他的「菩萨藏」、「断一切众生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如『富楼那经』、『华手经』等(15)。西藏所译的,直 [P573] 称为『大乘灭业障经』,所以,「忏悔业障」,是这部经的原始根本部分。
这部经──「忏悔业障」成立的前提,是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业障极其深重而可以忏悔的信仰。佛法中,「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如说:「沙门释子有灭罪法。……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16),这是通于在家众的灭罪法。「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法门,是原始佛法所没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却是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业──罪业,经律师(论师)的论究,业力是愈来愈重了!现有『犯戒罪报轻重经』说:「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17)。一念悔心就可以悔除的「众学戒」,竟然罪恶重到这样!罪业深重,可以使人反省悔改;但业力过重,也会使人失望,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气。一般说,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但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18);大乘忏悔法,五无间等定业,是可以悔除的,与譬喻师的思想相通。
出家众的忏悔,一向在僧伽中推行。在家弟子应怎样忏悔呢?在家弟子受八关斋戒的,依『增壹阿含经』,是在四部众中,由教授师教他忏悔。忏悔的词句,如十恶业,依贪瞋痴造,或由 [P574] 豪族、恶知识而造。不识佛、不识法,造破僧等逆罪(19),与『舍利弗悔过经』的前部分相合。在出家众为首的四部众中,还是部派佛教传统。『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说:
「居家修道者,……时世无佛,无见经者,不与圣众相遭遇,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 诵三品经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恶,以自首悔,改往修来」。
忏悔,是要向佛及(圣)僧前举行的。但释尊已涅槃了,塔寺的舍利或像设,只是象征而已。佛入涅槃,是究竟寂灭,是不再顾问什么的。『法镜经』所说的「时世无佛」、「不与圣众(僧)相遭遇」,正说明了忏悔的缺乏佛与圣僧的证明。在一般「四部众」中举行,对某些人是不能满足的(特别是不满僧制的)。在业力极重,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使忏悔开展出新的方式。『舍利弗悔过经』说:「所以从十方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视彻听,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过恶,不敢覆藏」(20)。现在十方诸佛,虽是没有看见的,但在信心中,与神教信仰的神,同样是存在的。比之涅槃了的佛。仅有舍利、形像,要具体得多。于是向塔寺、僧众(四部众)求忏悔的,转向十方诸佛礼拜忏悔了。
向十方佛礼拜「忏悔」,是原始部分。加上「随喜」,就成为二品行了。在佛法中,「随喜」是通于善恶的,如说:「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反之,「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 [P575] 心随欢喜。……如铁鉾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21)。「随喜」,是对别人所作的而起同情心;是从身口的行为而推究到内心。『舍利弗悔过经』在说明随喜后,接着说:「某等诸所得福,皆布施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两足之类,四足之类,多足之类,皆令得佛福德」 (22)。以自己的福德,布施一切众生,「皆令得佛」。依经下文所说:「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天下十方」(23);「布施」就是「持好心施与」,为回向parin!a^ma的古译。『舍利弗悔过经』,随喜与回向相连,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随喜与回向相关联,与『小品般若经』相同。所以忏悔、随喜(回向)二品行的成立,约与『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