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06】『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中)。
注【71-007】!3鼍芳光運『原始般若經之研究』(五五九──六五六)。
注【71-008】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四七──四九、六0──六四)。
注【71-009】『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五叁(大正二七‧七八0上)。
注【71-010】『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四二五下)。
注【71-01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七中)。
注【71-012】『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卷一(大正八‧五0八下)。
注【71-01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五六(大正七‧八六六上)。
注【71-014】『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大正八‧五八七中)。
注【71-015】『大明度經』卷一(大正八‧四七八下)。
注【71-01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叁八(大正七‧七六叁下)。 [P570]
第四項 叁品經──重仰信
佛法根源于釋尊的正覺,所以佛法是以覺悟爲核心、根本的。從「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代表法性深悟的,最先出現的是『道智大經』──「原始般若」。依「佛涅槃後對佛的永恒懷念」爲原動力,引發佛與菩薩聖德的崇敬。釋尊的菩薩大行,依「本生」而集成的,是『六度集經』,顯示了菩薩的悲行。對于佛的信敬向往,開展出現在十方有佛、有國土的信仰,這是重信的。這個世界有佛出世,而我們卻沒有生在佛世;十方佛現在,而我們(不能生在淨土)又見不到佛。「生不見佛」,在向往仰信中,直覺得自己的罪業深重,所以「十方佛現在」的信仰,與忏悔罪業說有關。『大正藏』「經集部」一,『千佛因緣經』以下,近叁十部經,說「佛名」而都說到滅罪。念佛禮佛而忏除業障的,首先出現于佛教界的,是『叁品經』,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門。
漢安玄所譯的『法鏡經』說:「晝叁夜亦叁,以誦叁品經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惡,以自首悔,改往修來」(1)。『法鏡經』的異譯,竺法護所譯『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也說『叁品經』(2) 。『大寶積經』(一九)『郁伽長者會』,作「修行叁分,誦叁分法」(3)。西藏譯的『郁伽長者會』,作『叁蘊法門』(4)。此外,竺法護所譯的『離垢施女經』,作誦習「叁品諸佛經典」;「 [P571] 晝夜奉行叁品法」(5)。異譯本,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譯的『得無垢女經』,作「叁聚法門」(6)。『大寶積經』(叁叁)『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作「叁陰經」(7)。依藏譯,可見『叁品經』的原名,是『叁蘊法門』tri-skandhaka-dharmaparya^ya,『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推定爲「先行大乘」經(8)。『叁品經』的內容,是「忏悔」、「隨喜」、「勸請」。與『叁品經』內容相當的,現存有:
圖片
『舍利弗悔過經』 一卷 漢安世高譯?
『菩薩藏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
『大乘叁聚忏悔經』 一卷 隋阇那崛多共笈多等譯
『聖大乘滅業障經』 西藏智友等譯
漢譯的叁部經,『大正藏』編入「律部」叁。『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對此有詳細的論述。大意說:『舍利弗悔過經』,是叁品法門的初型,分「忏悔」、「隨喜」、「勸請」── 叁聚,沒有說「理忏」,論斷爲成立于『小品般若經』以前。其他叁部,分「忏悔」及「叁聚」 ──「隨喜功德聚」、「勸請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說罪業隨心,空不可得的「理忏」:是受到了『小品般若經』的影響(9)。現存的『舍利弗悔過經』,是以忏悔業障爲主的,而不限于「忏悔」。後叁部,分作二部分:「具足當淨一切諸法諸障礙業,當得值遇一切善法 [P572] 成就具足」(10);也就是分爲滅除業障──止惡,成就善法──生善。在分類的意義上,當然是後出的更爲完善。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引竺法護所譯的『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說:「我悔一切過,勸助(隨喜的舊譯)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及異譯『大寶積經』(四二)『彌勒菩薩所問會』,也沒有說到「勸請」,所以推論爲:在叁品行以前,有「忏悔」、「隨喜」二品行的可能(11)。這一推論,是非常正確的!其實,在二品行以前,還有原始的「忏悔行」階段。
『舍利弗悔過經』發端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若前世爲惡,當何用悔之乎」(12)?求成佛道,但爲罪業所障礙,不容易成就,所以請說忏悔業障法門。這一說經的主要因緣,其他叁部經是完全相同的。『舍利弗悔過經』末後說:「其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千歲,不如持悔過經,晝夜各叁過讀一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13) 。現存的『舍利弗悔過經』,雖已編入「隨喜」、「勸請」,而末了的校量功德,還只說『悔過經』,與最初起問相呼應。如將「隨喜」、「勸請」部分略去,不是始終一貫的悔過法門嗎?『菩薩藏經』說:「此經名滅業障礙,汝當受持!亦名菩薩藏,汝當受持!亦名斷一切疑,如是受持」(14)!雖說了叁個經名,但「滅業障礙」(與「悔過」相同)是主名;其他的「菩薩藏」、「斷一切衆生疑」,是一部分大乘經的通稱,如『富樓那經』、『華手經』等(15)。西藏所譯的,直 [P573] 稱爲『大乘滅業障經』,所以,「忏悔業障」,是這部經的原始根本部分。
這部經──「忏悔業障」成立的前提,是十方諸佛現在的信仰;業障極其深重而可以忏悔的信仰。佛法中,「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現在所違犯的,以免障礙聖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認錯誤,接受僧伽的處分(一般稱爲「作法忏」)。如說:「沙門釋子有滅罪法。……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16),這是通于在家衆的滅罪法。「修善以滅除」,就是善業力大了,善業成熟感果而惡業不受報了。所以忏悔無始以來的業障(後來演變爲忏悔無始以來的「叁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法門,是原始佛法所沒有的。而大乘的忏悔法,卻是忏悔無始以來的一切惡業。業──罪業,經律師(論師)的論究,業力是愈來愈重了!現有『犯戒罪報輕重經』說:「犯衆學戒,如四天王天壽五百歲墮泥犁中,于人間數九百千歲」(17)。一念悔心就可以悔除的「衆學戒」,竟然罪惡重到這樣!罪業深重,可以使人反省悔改;但業力過重,也會使人失望,失去向上修道的勇氣。一般說,業有「定業」與「不定業」。但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說:「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18);大乘忏悔法,五無間等定業,是可以悔除的,與譬喻師的思想相通。
出家衆的忏悔,一向在僧伽中推行。在家弟子應怎樣忏悔呢?在家弟子受八關齋戒的,依『增壹阿含經』,是在四部衆中,由教授師教他忏悔。忏悔的詞句,如十惡業,依貪瞋癡造,或由 [P574] 豪族、惡知識而造。不識佛、不識法,造破僧等逆罪(19),與『舍利弗悔過經』的前部分相合。在出家衆爲首的四部衆中,還是部派佛教傳統。『法鏡經』(大正一二‧一八下)說:
「居家修道者,……時世無佛,無見經者,不與聖衆相遭遇,是以當稽首十方諸佛。……… 誦叁品經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惡,以自首悔,改往修來」。
忏悔,是要向佛及(聖)僧前舉行的。但釋尊已涅槃了,塔寺的舍利或像設,只是象征而已。佛入涅槃,是究竟寂滅,是不再顧問什麼的。『法鏡經』所說的「時世無佛」、「不與聖衆(僧)相遭遇」,正說明了忏悔的缺乏佛與聖僧的證明。在一般「四部衆」中舉行,對某些人是不能滿足的(特別是不滿僧製的)。在業力極重,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十方諸佛現在的信仰,使忏悔開展出新的方式。『舍利弗悔過經』說:「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過惡,不敢覆藏」(20)。現在十方諸佛,雖是沒有看見的,但在信心中,與神教信仰的神,同樣是存在的。比之涅槃了的佛。僅有舍利、形像,要具體得多。于是向塔寺、僧衆(四部衆)求忏悔的,轉向十方諸佛禮拜忏悔了。
向十方佛禮拜「忏悔」,是原始部分。加上「隨喜」,就成爲二品行了。在佛法中,「隨喜」是通于善惡的,如說:「手自殺生,教人令殺,贊歎殺生,見人殺生心隨歡喜。……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反之,「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贊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 [P575] 心隨歡喜。……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21)。「隨喜」,是對別人所作的而起同情心;是從身口的行爲而推究到內心。『舍利弗悔過經』在說明隨喜後,接著說:「某等諸所得福,皆布施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飛蠕動之類,兩足之類,四足之類,多足之類,皆令得佛福德」 (22)。以自己的福德,布施一切衆生,「皆令得佛」。依經下文所說:「所得福德,皆集聚合會,以持好心施與天下十方」(23);「布施」就是「持好心施與」,爲回向parin!a^ma的古譯。『舍利弗悔過經』,隨喜與回向相連,是以隨喜福德回向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的。隨喜與回向相關聯,與『小品般若經』相同。所以忏悔、隨喜(回向)二品行的成立,約與『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