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P8

  ..續本文上一頁品般若經』「佐助品」、「回向品」成立的時代相近。雖然『舍利弗悔過經』是通俗的事相的行法,『小品般若經』是深智的「無相隨回」,然隨喜與迥向相關聯,正是那個時代的意見。這一行法,與深智的般若法門相聯合,也與重信的忏罪法門相聯合。『彌勒菩薩所問經』,雖傳出遲一些,卻保存了二品行的古義。

  

  勸請──請佛住世,請佛轉*輪,從梵天王請轉*輪,阿難不請佛住世而佛入涅槃的傳說而來。勸請而成爲大乘行者的行法,可能是由于:西元前後,北方的政局混亂,佛法也不免受到些破壞。于是末法思想,法滅的思想興起了。佛弟子對此土佛法失去了信心,信仰與護法的熱誠,轉而寄望于他方世界的現在諸佛,希望他方的佛法興盛,普利衆生(自己也願意到他方去)。勸 [P576] 請十方諸佛,佛法長存,與忏悔、隨喜相合而成爲叁品修行。到這時,「滅業障法門」,被稱爲「叁聚法門」了。這叁品修行,都是禮拜十方諸佛的,日叁時、夜叁時──六時修行的。滅除業障,本來是爲了求佛道。但那時,大乘初興,是叁乘共學的,所以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叉手禮拜十方,自在所向,當悔過言……」(24)。忏悔是叁乘共學的,而隨喜、回向,或隨喜、勸請然後說回向,只是爲了佛道。回向都是在末後的,所以形成了忏悔、隨喜、勸請、回向──四法行。在安玄(西元一六八──一八八)所譯的『法鏡經』中,已說到『叁品經』,可見西元二世紀初,『叁品經』 ──「叁聚法門」已經成立了。這是大乘法中,最通俗最一般的行法,許多大乘經都說到這樣的行法。但說到原始的、先行的大乘,那是禮拜十方諸佛的「忏悔(滅業障)法門」。這一部分,比『阿彌陀佛經』等都要早些,約與『道智大經』的時代相近。

  

  

  注【72-001】『法鏡經』(大正一二‧一八下)。

  注【72-002】『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大正一二‧二六下)。

  注【72-003】『大寶積經』(一九)『郁伽長者會』(大正一一‧四七五下)。

  注【72-004】『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卷二叁(二六五)。

  注【72-005】『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 [P577]

  注【72-006】『得無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一0五上)。

  注【72-007】『大寶積經』(叁叁)『無垢施菩薩應辯會』(大正一一‧五六二中)。

  注【72-008】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二四──一二七)。但以『私呵昧經』所說的『叁箧經』爲『叁品經』,似乎不確!

  注【72-009】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一一八──一叁二)。

  注【72-010】『大乘叁聚忏悔經』(大正二四‧一0九五中)。

  注【72-011】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一叁七──一叁八)。

  注【72-012】『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上)。

  注【72-013】『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一中)。

  注【72-014】『菩薩藏經』(大正二四‧一0八九下)。

  注【72-015】『大寶積經』(一七)『富樓那會』(大正一一‧四五0上)。『華手經』卷一0(大正一六‧二0八下)。

  注【72-01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九九(大正二七‧五一一上)。

  注【72-017】『犯戒罪報輕重經』(大正二四‧九一0中)。又『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大正二四‧九七二中)。

  注【72-01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大正二七‧五九叁中)。

  注【72-019】『增壹阿含經』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中)。

  注【72-020】『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中)。 [P578]

  注【72-021】『雜阿含經』卷叁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傳二二下‧二七0──二七一)。

  注【72-022】『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下──一0九一上)。

  注【72-023】『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72-024】『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上)。

  

  第五項 佛本起經

  『佛本起經』,是與『六度集經』一樣,出于部派佛教,而爲「大乘佛法」的前奏,所以也附在這裏來說。『大智度論』說:

  

   「廣經者,名摩诃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手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 ……」。 「本起經,斷一切衆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六波羅蜜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皆名摩诃衍」(1)。

  

  『智度論』所列舉的大乘經,『六波羅蜜經』以外,提到了『本起經』或『佛本起因緣經』。「本起」是阿波陀那──譬喻;「因緣」是nida^na的義譯。「本起」與「因緣」,本來是十二分教的二分,但在北方,「本起」(譬喻)與「因緣」,相互關涉,可以通稱,所以『大智度 [P579] 論』,就稱之爲『佛本起因緣經』。這裏所說的「佛本起因緣」,是佛的「本起因緣」,也就是佛傳,但只是佛傳的一部分。屬于佛傳的,漢譯有很多不同的本子,如:

  

  圖片

  『修行本起經』 二卷 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太子瑞應本起經』 二卷 吳支謙譯

  『異出菩薩本起經』 一卷 晉聶道真譯

  『中本起經』 二卷 漢昙果共康孟詳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 四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佛說普曜經』 八卷 晉竺法護譯

  『方廣大莊嚴經』 一二卷 唐地婆诃羅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前九卷 唐義淨譯

  『衆許摩诃帝經』 一叁卷 趙宋法賢譯

  『佛本行集經』 六0卷 隋阇那崛多譯

  

  

  

  這些佛傳,前四部都稱爲「本起」。此外,還有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梵本『大事』Maha^vastu-avada^na,與銅鍱部Ta^mras/a^t!i^ya『小部』的『因緣談』nida^nakatha^ 。據『佛本行集經』末說:「當何名此經?答曰:摩诃僧祇師名爲大事;薩婆多師名此經 [P580] 爲大莊嚴;迦葉維師名爲佛往因緣;昙無德師名爲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爲毗尼藏根本」 (2)。尼沙塞Mahi^s/a^saka──化地部的佛傳,是名爲『毗尼藏根本』的;「根本」是依處,也有「因緣」的意義。梵本「大事」開端說:「(佛教)中國聖大衆部中,說出世部所誦毗尼大事」。大衆部Maha^sa^m!ghika中說出世部的佛傳,名爲『大事』,與『佛本行集經』所說相合。『毗尼大事』,與化地部的『毗尼藏根本』,都說明了佛傳與「毗尼」vinaya──「律藏」的關系;佛傳是依「律藏」所說,補充而單獨編集出來的。有關釋尊成佛、度衆出家的事迹,「律藏」中說到的有二處:一、『銅鍱律』的『大品』「大犍度」,『五分律』的「受戒法」,『四分律』的「受戒犍度」,從如來(或從種族、誕生、出家、修行)成佛說起,到度舍利弗 S/a^riputra等出家止,爲成立「十衆受具」製的因緣(3)。二、『銅鍱律』的『小品』「破僧犍度」,『四分律』與『五分律』的「破僧違谏戒」,說到釋尊回迦毗羅Kapilavastu,度釋種提婆達多Devadatta等出家,這是「破僧」的因緣(4)。敘述釋尊的成佛、度衆出家,是爲了說明成立僧伽,或破壞僧伽的因緣,所以稱爲「因緣」、「本起」的佛傳,都只說到化度舍利弗等,或化度釋種就結束了。依據這一點去考察,如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前九卷,與『衆許摩诃帝經』,是同本異譯。這是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佛傳,敘述到化度釋種爲止(接著就說破僧)。依『佛本行集經』說:薩婆多Sarva^stiva^din [P581] ──說一切有部的佛傳,是名爲『大莊嚴』的。『佛說普曜經』與『方廣大莊嚴經』,是同本異譯,雖已大乘化了,但所敘佛傳,直從菩薩在兜率天「四事觀察」說起,到化度釋種爲止,與根本說一切有部的佛傳,還是一致的。『中本起經』(約西元二00──二二0年譯)上卷,從定光佛(然燈Di^pam!kara)授記起,回迦毗羅度釋種止;五比丘中有十力迦葉Das/abalaka^s/yapa ,與『十誦律』相同,這是說一切有部初期的佛傳。二、『過去現在因果經』(西元四五0頃譯),從然燈佛授記起,到度舍利弗、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大迦葉Maha^ka^s/yapa 止。又『異出菩薩本起經』(西元叁00頃譯),『太子瑞應本起經』…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