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

  

  第一節 般若經的部類

  第一項 般若經部類的次第集成

  般若波羅蜜prajn~a^pa^ramita^(1),爲六波羅蜜──六度之一。在菩薩修學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羅蜜有主導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羅蜜是遍在一切大乘經的,可說是大乘法門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在大乘經中,有特重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爲中心而集成聖典;這部分聖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羅蜜經』的專稱,成爲大乘經中重要的一大類──「般若部」。『般若經』的部類,著實不少!這些般若部類,在佛教史上所見到的,是在不斷的增多中,從二部、叁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譯出的)十六部;以後還有稱爲『般若經』的傳譯出來。大概的說,『般若經』的集出,是從「大乘佛法」興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傳布的時代。當然,最受人重視的『般若經』,是屬于「大乘佛法」時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紀中,到西元 [P592] 二世紀末)的部分。爲了說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所以敘述『般若經』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

  

  一、「二部」:在中國佛教史上,『般若經』的傳譯與傳說,應該是從「一部」到「二部」。不過最初傳譯過來的時候,只有這一部,不知道還有其他的『般若經』,也就沒有引起『般若經』的部類問題。『般若經』最早傳譯過來的,是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譯出的『道行般若經』,十卷,叁十章(品),或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2)。到了魏甘露五年(西元二六0年),已從傳說中知道有兩部『般若經』了,如『出叁藏記集』卷一叁『朱士行傳』(大正五五‧ 九七上──中)說:

  

   「士行嘗于洛陽講小品,往往不通。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迎大品。遂于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寫得正品梵書,胡本九十章(品),六十萬余言。遣弟子不如檀,晉言法饒,凡十人,送經胡本還洛陽。……送至陳留倉垣水南寺。河南居士竺叔蘭,善解方言,譯出(爲)放光經二十卷」。

  

  朱士行在洛陽所講的「小品」,就是『道行般若經』。這部經,古人評爲「道行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3)。士行知道有廣本的『般若經』,所以到于阗去訪求的。等到晉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蘭譯出了『放光般若經』(4),與『道行般若經』相對,古人就稱 [P593] 之爲「大品」與「小品」。這二部,有著共同的部分,古人是相信從「大品」抄出「小品」的,如道安(西元叁一二──叁八五)『道行經序』說:「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九十章爲道行品」 (5)。支道林(西元叁一四──叁六六)『大小品對比要抄序』說:「先學共傳雲:佛去世後,從大品之中抄出小品」(6)。「大品」與「小品」的名稱,一直傳下來。鸠摩羅什所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或二十四)卷本,稱爲『新大品經』;十卷本稱爲『新小品經』(7)。「大品」與「小品」,也就是『般若經』的廣本與略本。

  

  二、「叁部」‧「四部」:鸠摩羅什Kuma^raji^va來華的時代(西元四0一──四一五頃),中國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經』有叁部,如『大智度論』(西元四0二──四0五譯出)卷六七(大正二五‧五二九中)說:

  

   「般若波羅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贊、放光、道行」。

  

  『智度論』所說的『般若經』,有上中下,也就是『光贊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智度論』又說到:「如小品、放光、光贊等般若波羅蜜,經卷章句有限有量,般若波羅蜜義無量」(8)。這與上文所引的,內容完全相合,只是順序顛倒了一下。『光贊』、『放光』以外的『小品』,就是『道行經』。漢譯的『光贊』,現存十卷,是殘本。但古代有一傳說:「光贊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9)。『光贊』五百卷說,可能是十萬頌『般若』的古老傳說 [P594] 。『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上)說:

  

   「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

  

  十萬偈的『般若經』,是叁品中的上品,『大智度論』是稱之爲『光贊』的。『大智度論』是『般若經』的注釋,所依的經本──「二萬二千偈」,就是鸠摩羅什所譯的『新大品經』;與竺叔蘭所譯的『放光般若』,竺法護所譯的『光贊』殘本,都是叁品中的中品。叁部般若,是在二部──『大品』、『小品』以外,更多了一部十萬偈本。龍樹Na^ga^rjuna造『大智度論』,在西元叁世紀初,當時印度已有了叁部『般若經』;但傳說來中國,已是五世紀初了。不過,如采取「光贊五百卷」說,那末竺法護譯出『光贊』的時候(西元二八六),中國佛教界可能已聽說過「叁部般若」了。

  

  「四部」說,見于僧睿的『小品經序』(大正八‧五叁七上):

  

   「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雲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複何必計其多少」!

  

  僧睿本來是道安的弟子,後來成爲羅什的門人。羅什譯『新小品經』七卷(現在分作十卷),是弘始十年(西元四0八)。僧睿爲『小品』作序,說到了『般若經』有四部,就是在叁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吉藏的『金剛般若疏』卷一(大正叁叁‧八六中)說: [P595] 「有人雲:當以金剛足前叁部以爲四也。然金剛止有叁百許偈,睿公雲少則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剛足之」。

  

  『金剛般若』也是羅什當時譯出的,叁部以外加『金剛般若』,合成四部,是極有可能的,只是偈數少一些。

  

  叁、「八部」: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五0八),菩提留支Bodhiruci到中國來,譯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這部論是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留支又依據世親的論釋,造『金剛仙論』十卷。『金剛仙論』有「八部般若」,也就是菩提留支傳說的般若部類,如『論』卷一(大正二五‧七九八上)說:

  

   「八部般若,以十種義釋對治十。其第一部十萬偈(大品是);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放光是);第叁部一萬八千偈(光贊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問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叁百偈(即此金剛般若是)」。

  

  論文中的小字,是後人所附加的,是爲了推定「八部般若」的實體而下的注說。所以有關「八部般若」,後人的傳說都相近,而確指是什麼經,如『金剛仙論』所說;智者『金剛般若經疏』所說(10);吉藏『金剛般若疏』所說(11);圓測『解深密經疏』所說(12),彼此的異說就相當多了。其實,「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頌多少與次第,都與『大般若經』十六會中的前七會相合。第 [P596] 八部叁百偈的,是十六會中「能斷金剛分」第九。以「八部般若」比對『大般若經』的前十會,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理趣般若分」與「秘密大乘」有關;在西元六世紀初,大概還沒有成立。「那伽室利分」與舊譯『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相當,但舊譯沒有稱爲『般若經』,古人也沒有看作般若部類。這部經而被編爲般若部類,在印度也許是以後的事。

  

  四、「十六會」: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 ,玄奘從印度回國。顯慶五年(西元六六0),開始翻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全部梵本二十萬頌,分十六會,譯成六百卷,內容如下:

  

  圖片

  初會 十萬頌 四百卷 新譯

  二會 二萬五千頌 七八卷 重譯

  叁會 一萬八千頌 五九卷 新譯

  四會 八千頌 一八卷 新譯

  五會 四千頌 一0卷 重譯

  六會 二千五百頌 八卷 最勝天王分 重譯

  七會 八百頌 二卷 曼殊室利分 重譯

  [P597]

  

  八會 四百頌 一卷 那伽室利分 重譯

  九會 叁百頌 一卷 能斷金剛分 重譯

  十會 叁百頌 一卷 般若理趣分 新譯

  十一會 二千頌 五卷 布施波羅蜜多分 新譯

  十二會 二千頌 五卷 淨戒波羅蜜多分 新譯

  十叁會 四百頌 一卷 安忍波羅蜜多分 新譯

  十四會 四百頌 一卷 精進波羅蜜多分 新譯

  十五會 八百頌 二卷 靜慮波羅蜜多分 新譯

  十六會 二千五百頌 八卷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