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P15

  ..續本文上一頁79] 從「下品般若」看來,般若是不容易持行的。「無量無邊阿僧祗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地」(8),不退菩薩是那樣的難得!但(「中品」)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叁七二上)說:

  

   「是門,利根菩薩摩诃薩所入!佛言:鈍根菩薩亦可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亦可入是門。是門無礙,若菩薩摩诃薩一心學者,皆入是門」(9)。

  

  般若法門,是叁根普被的,也不論行位高低的。經上到處說:「菩薩初發意已來」,初發意就是這樣學的。學般若法門,決定成佛,所以說:「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惟越致菩薩亦畢定,後身菩薩亦畢定」(10)。初發心以來,決定成佛,這與「下品般若」的難得不退,是多麼不同!這一不同,從佛教發展史去理解,「下品般若」反應了般若法門初行,得般若深悟的極少。「中品般若」的「後分」,反應了般若法門大流行,般若成爲當代佛法思潮的主流。正如禅宗在中國,達摩時代,與馬祖、石頭時代的不同情況。四、「下品般若」是開示的,啓發的,誘導的,而「中品般若」的「後分」,卻是敘述的,說明的。特別是,在般若自證的無戲論處、平等性中,一切都不可施設;有情不可得,法也不可得。沒有業報,沒有道果,沒有迷悟,沒有垢淨,沒有修證,沒有名相;佛與佛法也不可說。一切歸于法性平等,那爲什麼要說法?爲什麼有生死業報?爲什麼要發心,要度衆生,要成佛?在「後分」中,說到那裏,就疑問到那裏,解釋到那裏。一 [P680] 層層的問答,問題始終是一樣的。「後分」提出了二谛說(11),到處說:「以世谛故,非第一義」,二谛說是解開這一矛盾的方法。這一(世俗)名相虛妄分別,不能契入「正法」,而又非以名相分別來開示不可的大矛盾,「下品般若」也略有答複,如說:「如是學者能成就薩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菩薩如是學,亦不學薩婆若;如是學,亦名學薩婆若」(12)。「下品般若」的矛盾論法,「中品般若」以「二谛」來作更明白的解釋;但二谛只是假設,二谛「如」是沒有差別可得的(13)。

  

  再說「前分」:「前分」共有六品。第六『舌相品』,是「中分」的序分。同一原本的「下品般若」,沒有這一部分,所以是集成「中品般若」時,增入這一部分,表示「中分」與「前分」間的不同。這樣,「前分」只有五品。第一『序品』,是全經的序分,也是「前分」的序分。「前分」五品,可分爲序起、正說、結贊──叁分,內容如下:

  

  圖片

   ┌ 放光現瑞,十方菩薩來集─────┐

  序起─┤ 列舉菩薩法,勸學般若波羅蜜───┴ 『序品』第一

   └ 得諸天敬奉與護持────────┐

   ┌ 行般若波羅蜜,超勝二乘────┬┴ 『奉缽品』第二

  正說─┤ 習應般若波羅蜜,是空相應───┴─ 『習應品』第叁

  [P681]

  

   └ 般若相應菩薩,何處來生,往生何處─┐

  結贊─┬─聽衆得益受記──────────┴ 『往生品』第四

   └─大衆稱歎般若─────────── 『歎度品』第五

  

  

  

  「前分」,佛爲舍利弗S/a^riputra說。經文的重點是:首先說:「菩薩摩诃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14)。一切種智是佛智,佛智要從菩薩修習廣大的功德中來,而這都非學般若不可。般若能攝受廣大功德行,不只是「下品般若」那樣的攝導五度。這段經文的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上)說: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道慧與道種慧,是菩薩的智慧;一切智與(能斷煩惱習的)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15)。佛菩薩的智慧,都從習行般若中來。聲聞辟支佛的智慧,比起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來,如螢火與日光一樣,簡直是不成比例的(16)!般若波羅蜜,是「住空無相無作法,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淨于佛道」(17)。所以,般若相應是「習應七空」(18);「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爲最第一。……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是空相應,名爲第一相應」(19) ;「菩薩摩诃薩,于諸相應中爲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20)。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 [P682] ,不爲一切,不念一切,而能生大慈大悲,不墮二乘地的,就是「空相應行」。般若波羅蜜與空的一致性,「前分」明確的揭示出來。

  

  在『往生品』中,行般若波羅蜜相應的,舉他方、兜率天、人間──叁處來,與「下品般若」『相無相品』所說相合(21)。說到「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此間終,當生何處」時,廣說修菩薩行人的不同行相,共四十四類。這不但是「下品般若」所未說,也是「中品般若」「後分」所沒有的。這表示了當時佛教界所知道的菩薩,無論是事實的,論理的,傳說的,有那麼多的不同類型。『序品』說到了華積世界,文殊Man~jus/ri^與善住意Susthitamati菩薩(22),當時大乘經的數量,傳出的應該不少了!

  

  與「下品般若」相當的,是「中分」。有次第與內容的共同性,所以可互相比對,而了解「中分」是怎樣的成爲別本。「中分」的文字,比「下品般若」要多出叁倍以上,到底增廣些什麼?

  

  一、內容的增廣:主要是『問乘品』(第十九)、『廣乘品』(第二十)、『發趣品』(第二十一),占「中分」全部的百分之七。「下品般若」說到:「菩薩發大莊嚴,乘大乘故,是名摩诃薩」。對于「大乘」,只說:「大乘者無有量,無分數故」。大乘是虛空一般的容受一切衆生;沒有來處、去處、住處;叁世平等(23) 。「中品般若」的「中分」,從大乘是菩薩行的見地, [P683] 列舉了大乘的內容:

  

   1.六波羅蜜‧十八空‧百八叁昧 2.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叁叁昧 ‧十一智‧叁(無漏)根‧(有覺有觀等)叁叁昧‧十念‧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八背舍‧九次第定 3.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 4.四十二字門

  

  這四類中,1.是菩薩法。2.是共二乘法。菩薩是遍學一切的,所以叁十七道品等,也是大乘法的一分。不過每一法門,都說是「以不可得故」,表示爲與般若不可得相應的行門。3.是佛的功德。4.字門是陀羅尼。在「中品般若」(及「上品般若」)中,字門每每是列在最後的。字門的自成一類,表示了字義本是世間學,被融攝而屬于大乘的。在初期大乘中,字門陀羅尼是比較後起的。「中分」在說明了「何爲大乘」以後,又說到「大乘發趣」,就是「從一地至一地」,敘述了「十地」的行法。這是「中分」所增廣的部分,其他片段的增入,如「阿毗跋致相貌」、「魔事」等,都有部分的增廣。

  

  二、解釋經義的增廣:「下品般若」的深義部分,是簡要深奧的。在「下品般若」的傳誦中 [P684] ,有解釋的必要,就有解釋的傳出。「中品般若」的集成者,以解釋爲佛說、須菩提說而編集進去。如『叁假品』(第七),須菩提說:「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雲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24)?在「下品般若」中,這是須菩提奉佛的慈命,以反诘法,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所以接著說:「若菩薩聞作是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如所說行,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25)。「中品般若」「中分」,也是佛命須菩提說般若,而對于須菩提的反問說法,可能解說爲向佛發問,于是佛說了一大段文字,也只是說明了菩薩、菩薩名的假名施設,所以不得不見菩薩;不見一切法,所以能不驚不怖。我們如注意佛命須菩提說般若,那末「中分」卻是佛爲須菩提說般若,上下文不相應。所以,這不是從「中品」抄出「下品」,而是將解釋部分,作爲佛說而有所補充,文意也就多少變化。又如『十無品』第二十五,須菩提白佛:菩薩叁際不可得等,與「下品般若」的文義相同(次第小變化)(26)。但在「中分」中,舍利弗依須菩提所說的,提出了十個問題,須菩提一一的給以解釋。這些都是將解釋集入而增廣的實例。「下品般若」深義的解釋,在「中分」是到處可見的。

  

  叁、法數的增多:「下品般若」是以五蘊爲所觀境的。在行法中,以般若爲主,略說到其他五度。共世間行──四禅、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共二乘行──叁十七道品、叁叁昧,都已提到。果法中,聲聞的四向、四果,辟支佛,五(無漏)聚;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P685] 法,也都說到了。但菩薩是遍學一切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的,遍知一切法的。所以說明行法,如『問乘品』、『廣乘品』,包含了二乘的共行。論所觀的境,包括了一切的人與法。「法」是陰、處、界、緣起、谛等,二乘與菩薩行,佛的功德;「人」是凡夫、聲聞的四向、四果、辟支佛、菩薩、佛的智證:這一切都是所應知的。這樣,「下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