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15

  ..续本文上一页79] 从「下品般若」看来,般若是不容易持行的。「无量无边阿僧祗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地」(8),不退菩萨是那样的难得!但(「中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二上)说:

  

   「是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9)。

  

  般若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也不论行位高低的。经上到处说:「菩萨初发意已来」,初发意就是这样学的。学般若法门,决定成佛,所以说:「初发意菩萨亦毕定,阿惟越致菩萨亦毕定,后身菩萨亦毕定」(10)。初发心以来,决定成佛,这与「下品般若」的难得不退,是多么不同!这一不同,从佛教发展史去理解,「下品般若」反应了般若法门初行,得般若深悟的极少。「中品般若」的「后分」,反应了般若法门大流行,般若成为当代佛法思潮的主流。正如禅宗在中国,达摩时代,与马祖、石头时代的不同情况。四、「下品般若」是开示的,启发的,诱导的,而「中品般若」的「后分」,却是叙述的,说明的。特别是,在般若自证的无戏论处、平等性中,一切都不可施设;有情不可得,法也不可得。没有业报,没有道果,没有迷悟,没有垢净,没有修证,没有名相;佛与佛法也不可说。一切归于法性平等,那为什么要说法?为什么有生死业报?为什么要发心,要度众生,要成佛?在「后分」中,说到那里,就疑问到那里,解释到那里。一 [P680] 层层的问答,问题始终是一样的。「后分」提出了二谛说(11),到处说:「以世谛故,非第一义」,二谛说是解开这一矛盾的方法。这一(世俗)名相虚妄分别,不能契入「正法」,而又非以名相分别来开示不可的大矛盾,「下品般若」也略有答复,如说:「如是学者能成就萨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无生无成就故」。「菩萨如是学,亦不学萨婆若;如是学,亦名学萨婆若」(12)。「下品般若」的矛盾论法,「中品般若」以「二谛」来作更明白的解释;但二谛只是假设,二谛「如」是没有差别可得的(13)。

  

  再说「前分」:「前分」共有六品。第六『舌相品』,是「中分」的序分。同一原本的「下品般若」,没有这一部分,所以是集成「中品般若」时,增入这一部分,表示「中分」与「前分」间的不同。这样,「前分」只有五品。第一『序品』,是全经的序分,也是「前分」的序分。「前分」五品,可分为序起、正说、结赞──三分,内容如下:

  

  图片

   ┌ 放光现瑞,十方菩萨来集─────┐

  序起─┤ 列举菩萨法,劝学般若波罗蜜───┴ 『序品』第一

   └ 得诸天敬奉与护持────────┐

   ┌ 行般若波罗蜜,超胜二乘────┬┴ 『奉钵品』第二

  正说─┤ 习应般若波罗蜜,是空相应───┴─ 『习应品』第三

  [P681]

  

   └ 般若相应菩萨,何处来生,往生何处─┐

  结赞─┬─听众得益受记──────────┴ 『往生品』第四

   └─大众称叹般若─────────── 『叹度品』第五

  

  

  

  「前分」,佛为舍利弗S/a^riputra说。经文的重点是:首先说:「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14)。一切种智是佛智,佛智要从菩萨修习广大的功德中来,而这都非学般若不可。般若能摄受广大功德行,不只是「下品般若」那样的摄导五度。这段经文的末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上)说:

  

   「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 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道慧与道种慧,是菩萨的智慧;一切智与(能断烦恼习的)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15)。佛菩萨的智慧,都从习行般若中来。声闻辟支佛的智慧,比起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来,如萤火与日光一样,简直是不成比例的(16)!般若波罗蜜,是「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净于佛道」(17)。所以,般若相应是「习应七空」(18);「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19) ;「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20)。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 [P682] ,不为一切,不念一切,而能生大慈大悲,不堕二乘地的,就是「空相应行」。般若波罗蜜与空的一致性,「前分」明确的揭示出来。

  

  在『往生品』中,行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举他方、兜率天、人间──三处来,与「下品般若」『相无相品』所说相合(21)。说到「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此间终,当生何处」时,广说修菩萨行人的不同行相,共四十四类。这不但是「下品般若」所未说,也是「中品般若」「后分」所没有的。这表示了当时佛教界所知道的菩萨,无论是事实的,论理的,传说的,有那么多的不同类型。『序品』说到了华积世界,文殊Man~jus/ri^与善住意Susthitamati菩萨(22),当时大乘经的数量,传出的应该不少了!

  

  与「下品般若」相当的,是「中分」。有次第与内容的共同性,所以可互相比对,而了解「中分」是怎样的成为别本。「中分」的文字,比「下品般若」要多出三倍以上,到底增广些什么?

  

  一、内容的增广:主要是『问乘品』(第十九)、『广乘品』(第二十)、『发趣品』(第二十一),占「中分」全部的百分之七。「下品般若」说到:「菩萨发大庄严,乘大乘故,是名摩诃萨」。对于「大乘」,只说:「大乘者无有量,无分数故」。大乘是虚空一般的容受一切众生;没有来处、去处、住处;三世平等(23) 。「中品般若」的「中分」,从大乘是菩萨行的见地, [P683] 列举了大乘的内容:

  

   1.六波罗蜜‧十八空‧百八三昧 2.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三昧 ‧十一智‧三(无漏)根‧(有觉有观等)三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八背舍‧九次第定 3.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 4.四十二字门

  

  这四类中,1.是菩萨法。2.是共二乘法。菩萨是遍学一切的,所以三十七道品等,也是大乘法的一分。不过每一法门,都说是「以不可得故」,表示为与般若不可得相应的行门。3.是佛的功德。4.字门是陀罗尼。在「中品般若」(及「上品般若」)中,字门每每是列在最后的。字门的自成一类,表示了字义本是世间学,被融摄而属于大乘的。在初期大乘中,字门陀罗尼是比较后起的。「中分」在说明了「何为大乘」以后,又说到「大乘发趣」,就是「从一地至一地」,叙述了「十地」的行法。这是「中分」所增广的部分,其他片段的增入,如「阿毗跋致相貌」、「魔事」等,都有部分的增广。

  

  二、解释经义的增广:「下品般若」的深义部分,是简要深奥的。在「下品般若」的传诵中 [P684] ,有解释的必要,就有解释的传出。「中品般若」的集成者,以解释为佛说、须菩提说而编集进去。如『三假品』(第七),须菩提说:「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24)?在「下品般若」中,这是须菩提奉佛的慈命,以反诘法,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所以接着说:「若菩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如所说行,是名教菩萨般若波罗蜜」(25)。「中品般若」「中分」,也是佛命须菩提说般若,而对于须菩提的反问说法,可能解说为向佛发问,于是佛说了一大段文字,也只是说明了菩萨、菩萨名的假名施设,所以不得不见菩萨;不见一切法,所以能不惊不怖。我们如注意佛命须菩提说般若,那末「中分」却是佛为须菩提说般若,上下文不相应。所以,这不是从「中品」抄出「下品」,而是将解释部分,作为佛说而有所补充,文意也就多少变化。又如『十无品』第二十五,须菩提白佛:菩萨三际不可得等,与「下品般若」的文义相同(次第小变化)(26)。但在「中分」中,舍利弗依须菩提所说的,提出了十个问题,须菩提一一的给以解释。这些都是将解释集入而增广的实例。「下品般若」深义的解释,在「中分」是到处可见的。

  

  三、法数的增多:「下品般若」是以五蕴为所观境的。在行法中,以般若为主,略说到其他五度。共世间行──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共二乘行──三十七道品、三三昧,都已提到。果法中,声闻的四向、四果,辟支佛,五(无漏)聚;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 [P685] 法,也都说到了。但菩萨是遍学一切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的,遍知一切法的。所以说明行法,如『问乘品』、『广乘品』,包含了二乘的共行。论所观的境,包括了一切的人与法。「法」是阴、处、界、缘起、谛等,二乘与菩萨行,佛的功德;「人」是凡夫、声闻的四向、四果、辟支佛、菩萨、佛的智证:这一切都是所应知的。这样,「下品般若…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