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P16

  ..续本文上一页」的简略,在「中品般若」中,扩展为法数繁多,又一一的叙述而成为详备。依「中品般若」来说,增列的法数,主要是部派所传的『阿含经』说。以萨婆多部Sarva^stiva^din为主的,北方的阿毗达磨论义,已有部分的被采录。如「前分」的劝学般若,说到「四缘」与「十一智」(27)。因缘说是佛法所共的,因缘的内容,或分为二十四缘,或分为十缘,或作四缘,各部派是不同的。「十一智」是:「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如实智是佛的智慧;前十智是二乘的,为萨婆多部所立。又如「唐译二分本」,说十六行相:「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集想、因想、生想、缘想,灭想、静想、妙想、离想,道想、如想、行想、出想」(28)。又如以无记法为:「无记身业、口业、意业,无记四大,无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记报,是名无记法」(29),也是阿毗达磨义。又如「一切法──善法、不善法,……共法、不共法」的分别(30);「世间法施」与「出世法施」的分别(31);「名」与「相」内容的分别(32):都是阿毗达磨式的。虽然是契经的体裁,阿毗达磨的分别抉择,还没有太多的引用,但经文的解说多了 [P686] ,答复疑问的多了,不免多少有了重论议、重说明的倾向。

  

  「中品般若」的三部分,是在「下品般若」的流行中,依「下品般若」而各为不同的开展,终于形成了不同的三部分。后来,极可能是「中分」的传诵者,综合三部分,及常啼Sada^parudita 菩萨求法故事,而集成「中品般若」全部。三部分是各别成立的,成立也是多少有先后的,这里且约「空」义来说明。一般的说,「空」是般若法门中最重要的。其实,「原始般若」并没有说到「空」。「下品般若」的『释提桓因品』(第二品,才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33)。『相无相品』(第十三品)、『大如品』(第十五品)说:「诸法以空(无相无作)为相」;这才极力阐明「一切法空」,「有所说法,皆为空故」(34)。这是「下品般若」各译本所共同的,但还没有将种种空组合起来。在「中品般若」──三部分的各别成立中,「前分」应该是先成立的。「前分」到处说「空」,又综合为「七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二二三上)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七空」,其他译本没有列举名目,也许会有不同的解说,但组合种种「空」为一类──「七空」,确是「中品般若」各译本所一致的(35)。「光赞本」八‧九──二卷,不断的提到「七空 [P687] 」,并列举「七空」的名目为:「内空、外空、(所)有空、无(所有)空、近空、远空、真空」(36)。「光赞本」所说的,虽与「大品本」不合,但也是「七空」的组合为一类。内容不明的「七空」说,在当时是曾经相当流传的。其次成立的是「后分」;「后分」各品中,处处说到种种「空」,又综合为「十四空」,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0(大正八‧三六七中)说:

  

   「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内空、内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内外空、内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萨住是十四空中」(37)。

  

  「中品般若」的异译本,「放光本」、「唐译三分本」、「唐译二分本」,都一致的说到了,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十四空」(38);「十四空」是「七空」的一倍。传说弥勒Maitreya 所造的『辩中边论』,先说以「一切法空」为末后的「十四空」,次说「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共为「十六空」(39)。从「十四空」而增广为「十六空」,「十六空」不正是「唐译三分本」所说的吗?「十六空」出于「中分」的「大乘相」中(40),可说是「中分」所成立的。「中分」的「十六空」,「唐译二分本」增列为「十八空」(41)。「放光本」、「大品本」,也说「十八空」(42);「光赞本」也是「十八空」说(43)。到了「上品般若」,更增广为「二十空」了。「空」的综合增多,由「七空」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明显的表示出『般若经』成立的先后。以「中品般若」而论,「前分」为「七空」说,「后分」为「十四空」 [P688] 说,「中分」为「十六空」(后又增列为「十八空」)说。确定了「十六空」(或「十八空」)说,于是集成「中品般若」时,综合三部分及流通分中,到处都插入「十六空」(或「十八空」)了。好在「中品」的各译本,保存了「七空」、「十四空」的古说(在「上品般若」中,已被改写统一而不见了),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出,「中品般若」集成的过程。

  

  

  注【82-001】「诸有所作,生便能知」,依各译本,是恶魔而有所作(娆乱)的:一开始就能知道,不受惑乱的意思

  注【82-00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三上)。

  注【82-003】『大智度论』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四中──下)。

  注【82-00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82-00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82-00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四中)。

  注【82-00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七上)。

  注【82-00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注【82-009】「唐译初分本」、「唐译三分本」,与「大品本」一致,般若是三根都可以趣入的。但「唐译二分本」,「放光本」,局限为利根所入。 [P689]

  注【82-0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0九中)。

  注【82-0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注【82-01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八上──中)。

  注【82-01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三七八下)。

  注【82-01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注【82-015】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各译本的出入很大。「放光本」但举「菩萨慧」与「萨云若」(大正八‧二下);「光赞本」举「道慧」,「欲晓了慧具足充备诸通慧」,「了一切得近蠲除尘劳」(大正八‧一四九中)。虽古译本不完全相合,但「菩萨」「道慧」在前,却是一致的。这与「后分」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次第不同。「唐译三分本」、列举一切智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相智、一切有情心行相智。「唐译初分本」、「二分本」,更加一切相微智。唐译本显然与古本不合。

  注【82-01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二二二中)。

  注【82-01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

  注【82-0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

  注【82-01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四下)。

  注【82-02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五上)。 [P690]

  注【82-02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五上──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

  注【82-0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注【82-02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上)。

  注【82-02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三0下)。

  注【82-02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82-02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二六七上──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九中)。

  注【82-02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二一九上)。

  注【82-02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五(大正七‧三五二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二(大正八‧ 三八三上)。

  注【82-02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注【82-03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二四三中)。

  注【82-03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四中──三九六中)。

  注【82-03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大正八‧三九八中──下)。

  注【82-03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 [P691]

  注【82-03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82-035】『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