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1;五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三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0三(大正七‧一三下)。『大般若波罗蜜经』(三分)卷四八0(大正七‧四三五中)。
注【82-036】『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一九九中、二0三上)。又卷九(大正八‧二0四下)。
注【82-03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十四空」的,还有卷二二(大正八‧三八七中);卷一二(大正八‧三0七下);卷二五(大正八‧四0三下、四0五中)。前二则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相同。
注【82-038】『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五(大正八‧一0八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五九(大正七‧ 三二0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五二三(大正七‧六八二中)
注【82-039】『辩中边论』卷上(大正三一‧四六六上──中)。『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三一‧四五二下──四五三上
注【82-04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分)卷四八八(大正七‧四八0中)。
注【82-04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0三(大正七‧一三上)又卷四一三(大正七‧七三上──下)。
注【82-04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又卷五(大正八‧二五0中)。『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一九上)。又卷四(大正八‧二三中)。
注【82-043】『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一五四下)。又卷六(大正八‧一八九中── 一九0上)。 [P692]
第五节 上品般若
「上品般若」,是传说的「十万颂本」,与唐译『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相当。在文段次第上,「上品般若」与「中品般若」是大体一致的。「唐译初分本」,共四百卷。在数量上,比「中品般若」的「唐译二分本」(七八卷),多了五倍;比「唐译三分本」(五九卷),几乎多了七倍。到底多了些什么?法数虽也增加一些,而主要增多的,是每一法的反复叙述;问与答,都不厌其繁的一一叙述。最特出的,如色净、果净、我净、「一切智净」的说明。在「二分本」中,『大正藏本』仅二页零;「三分本」仅有一页;而「初分本」(「上品」)却是从一八三卷起,到二八四卷止,共一百零二卷,五二八页,占了全经的四分之一。在适应印度的部分根性,「上品般若」推演到这样的冗长,在爱好简易的中国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上品般若」的推演集成,是在初期大乘向后期演进的过程中,所以在「上品般若」──『初分』中,有了后期大乘的特征。如:
一、「实有菩萨」:「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有「实有菩萨」说,经中的文句是一致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四(大正五‧一七中──下)说: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 [P693] 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1)。
这一段经文,瑜伽者是作为『般若』全经要义去理解的。无着Asan%ga的『摄大乘论』,立十种分别,第十名「散动分别」,「散动分别」又有十种,如『论』卷中(大正三一‧一四0上)说: 「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 [P694] 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2)。
十种「散动分别」,是所对治的执着;能对治「散动分别」的,是般若──「无分别智」。在世亲Vasubandhu与无性Asvabha^va的『摄大乘论释』中,都是依据上面所引的经文,而分别的解说为对治十种散动分别,圆满的总摄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金刚仙论』与『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也都说到『般若经』的对治十种「散动分别」(3)。般若能对治一切分别执着,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经初的「实有菩萨」一句。「实有菩萨」,与经说的「但有假名谓之菩提萨埵」,直觉得有点不调和。到底什么是「实有菩萨」?世亲『摄大乘论释』说:「言实有者,显示菩萨实有空体。空即是体,故名空体」(4)。无性的『论释』也说:「谓实有空为菩萨体」(5)。原来瑜伽学者,是以「空」为「空所显性」,圆成实(空)性是真实有的。实有空(性)为菩萨体,为「如来藏」、「大我」说的一种解说。如传为无着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六0四下)说:
「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自性。……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 「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别,故名为如。……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以是 [P695] 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
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平等无差别,名为真如。真如是佛的我自性──最清净自性,所以佛称为大我。在众生位,就是「众生界」、「如来藏」;在菩萨位,是「菩萨界」、「菩萨实有空体」。以清净空性为菩萨体,这是不能说没有的。如以为没有,那就是「无相散动」;为了对治这种妄执分别,所以佛说「实有菩萨」:这是瑜伽学者对于『般若经』义的解说。
「实有菩萨」,虽「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同样的这样说,但不能不使人感到可疑。考中国古代传译的「中品般若」,如「放光本」、「光赞本」、「大品本」──『大智度论』所依的二万二千颂本,与上来引经相当的,文义大致相同,而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实有菩萨」一句。略引如下(6):
「放光本」:「佛告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见有菩萨,亦不见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悉无所见,亦不见不行者。何以故?菩萨空,字亦空……」。 「光赞本」:「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非行。所以者何?菩萨之字自然空……」 C 「大品本」:「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 [P696] 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
「放光本」、「光赞本」、「大品本」,是与「唐译二分本」、「三分本」相当的。同样是「中品般若」,在西元三──五世纪译出的,没有「实有菩萨」句,而七世纪译出的却有了。从此可以推定为:当「中品般若」集成时,是没有「实有菩萨」的,也就是还没有附入「真我」说。极可能是从「中品」而推衍为「上品般若」时,增入了「实有菩萨」一句,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四(大正三一‧七六四中)说:
「如是十种分别,依般若波罗蜜多初分宣说」。
安慧Athiramati是西元五世纪人。在他糅释造成『杂集论』的时候,「十种分别」还只是依『般若经』「初分」宣说,所以特地提到依据『初分』。『初分』所说,比「二分本」等「中品般若」,多了「实有菩萨」一句,为瑜伽学者「十种散乱分别」所依。在梵本的长期流传中,玄奘所传的「二分本」(梵本),也已受影响而补上这一句──「实有菩萨」了。
『摄大乘论』、『集(大乘)论』,依『般若经』「初分」而立对治十种散动,瑜伽学者虽一直沿用下来,然对「实有菩萨」的解说,却并不一致。如陈那Din%na^ga的『佛母般若波罗 [P697] 蜜多圆集要义论』(大正二五‧九一三上)说:
「若有菩萨有,此无相分别,散乱止息师,说彼世俗蕴」。
依『释论』说:菩萨有,是对治「无相分别散乱」的。「令了知有此蕴故,除遣无相分别散乱。如是所说意者,世尊悲愍新发意菩萨等,是故为说世俗诸蕴(为菩萨有)。使令了知。为除断见;止彼无相分别,非说实性」(7)。『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是依『八千颂般若』(与「唐译四分本」相当)造的。『八千颂般若』没有「实有菩萨」的文句,所以约依世俗五蕴而说有「菩萨及帝释天主」等。这是除初学者的断见,…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