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簡略,在「中品般若」中,擴展爲法數繁多,又一一的敘述而成爲詳備。依「中品般若」來說,增列的法數,主要是部派所傳的『阿含經』說。以薩婆多部Sarva^stiva^din爲主的,北方的阿毗達磨論義,已有部分的被采錄。如「前分」的勸學般若,說到「四緣」與「十一智」(27)。因緣說是佛法所共的,因緣的內容,或分爲二十四緣,或分爲十緣,或作四緣,各部派是不同的。「十一智」是:「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如實智是佛的智慧;前十智是二乘的,爲薩婆多部所立。又如「唐譯二分本」,說十六行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空想,集想、因想、生想、緣想,滅想、靜想、妙想、離想,道想、如想、行想、出想」(28)。又如以無記法爲:「無記身業、口業、意業,無記四大,無記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記報,是名無記法」(29),也是阿毗達磨義。又如「一切法──善法、不善法,……共法、不共法」的分別(30);「世間法施」與「出世法施」的分別(31);「名」與「相」內容的分別(32):都是阿毗達磨式的。雖然是契經的體裁,阿毗達磨的分別抉擇,還沒有太多的引用,但經文的解說多了 [P686] ,答複疑問的多了,不免多少有了重論議、重說明的傾向。

  

  「中品般若」的叁部分,是在「下品般若」的流行中,依「下品般若」而各爲不同的開展,終于形成了不同的叁部分。後來,極可能是「中分」的傳誦者,綜合叁部分,及常啼Sada^parudita 菩薩求法故事,而集成「中品般若」全部。叁部分是各別成立的,成立也是多少有先後的,這裏且約「空」義來說明。一般的說,「空」是般若法門中最重要的。其實,「原始般若」並沒有說到「空」。「下品般若」的『釋提桓因品』(第二品,才說「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33)。『相無相品』(第十叁品)、『大如品』(第十五品)說:「諸法以空(無相無作)爲相」;這才極力闡明「一切法空」,「有所說法,皆爲空故」(34)。這是「下品般若」各譯本所共同的,但還沒有將種種空組合起來。在「中品般若」──叁部分的各別成立中,「前分」應該是先成立的。「前分」到處說「空」,又綜合爲「七空」,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二二叁上)說: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七空」,其他譯本沒有列舉名目,也許會有不同的解說,但組合種種「空」爲一類──「七空」,確是「中品般若」各譯本所一致的(35)。「光贊本」八‧九──二卷,不斷的提到「七空 [P687] 」,並列舉「七空」的名目爲:「內空、外空、(所)有空、無(所有)空、近空、遠空、真空」(36)。「光贊本」所說的,雖與「大品本」不合,但也是「七空」的組合爲一類。內容不明的「七空」說,在當時是曾經相當流傳的。其次成立的是「後分」;「後分」各品中,處處說到種種「空」,又綜合爲「十四空」,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0(大正八‧叁六七中)說:

  

   「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內空、內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內外空、內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薩住是十四空中」(37)。

  

  「中品般若」的異譯本,「放光本」、「唐譯叁分本」、「唐譯二分本」,都一致的說到了,以「一切法空」爲最後的「十四空」(38);「十四空」是「七空」的一倍。傳說彌勒Maitreya 所造的『辯中邊論』,先說以「一切法空」爲末後的「十四空」,次說「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共爲「十六空」(39)。從「十四空」而增廣爲「十六空」,「十六空」不正是「唐譯叁分本」所說的嗎?「十六空」出于「中分」的「大乘相」中(40),可說是「中分」所成立的。「中分」的「十六空」,「唐譯二分本」增列爲「十八空」(41)。「放光本」、「大品本」,也說「十八空」(42);「光贊本」也是「十八空」說(43)。到了「上品般若」,更增廣爲「二十空」了。「空」的綜合增多,由「七空」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明顯的表示出『般若經』成立的先後。以「中品般若」而論,「前分」爲「七空」說,「後分」爲「十四空」 [P688] 說,「中分」爲「十六空」(後又增列爲「十八空」)說。確定了「十六空」(或「十八空」)說,于是集成「中品般若」時,綜合叁部分及流通分中,到處都插入「十六空」(或「十八空」)了。好在「中品」的各譯本,保存了「七空」、「十四空」的古說(在「上品般若」中,已被改寫統一而不見了),使我們能清楚的看出,「中品般若」集成的過程。

  

  

  注【82-001】「諸有所作,生便能知」,依各譯本,是惡魔而有所作(娆亂)的:一開始就能知道,不受惑亂的意思

  注【82-00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叁七叁上)。

  注【82-003】『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四中──下)。

  注【82-00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82-00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八中)。

  注【82-00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四中)。

  注【82-00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叁七七上)。

  注【82-00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五四二下)。

  注【82-009】「唐譯初分本」、「唐譯叁分本」,與「大品本」一致,般若是叁根都可以趣入的。但「唐譯二分本」,「放光本」,局限爲利根所入。 [P689]

  注【82-010】『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0九中)。

  注【82-01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叁七八下)。

  注【82-01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八上──中)。

  注【82-01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叁七八下)。

  注【82-01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注【82-015】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各譯本的出入很大。「放光本」但舉「菩薩慧」與「薩雲若」(大正八‧二下);「光贊本」舉「道慧」,「欲曉了慧具足充備諸通慧」,「了一切得近蠲除塵勞」(大正八‧一四九中)。雖古譯本不完全相合,但「菩薩」「道慧」在前,卻是一致的。這與「後分」的「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次第不同。「唐譯叁分本」、列舉一切智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相智、一切有情心行相智。「唐譯初分本」、「二分本」,更加一切相微智。唐譯本顯然與古本不合。

  注【82-01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一下──二二二中)。

  注【82-01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中)。

  注【82-01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

  注【82-01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四下)。

  注【82-020】『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五上)。 [P690]

  注【82-02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二五上──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六0上)

  注【82-02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八下)。

  注【82-02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九上)。

  注【82-02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八‧二叁0下)。

  注【82-02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七中)。

  注【82-02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二六七上──中)。『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九中)。

  注【82-02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下、二一九上)。

  注【82-02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五(大正七‧叁五二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大正八‧ 叁八叁上)。

  注【82-02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注【82-030】『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二四二下 ──二四叁中)。

  注【82-03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叁九四中──叁九六中)。

  注【82-03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四(大正八‧叁九八中──下)。

  注【82-03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中)。 [P691]

  注【82-03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82-035】『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章 般若波羅蜜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