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在家生活的厌患情绪,却完全没有了!「下品般若」所说的在家不退转菩萨,是真实的在家者,是人类修学般若波罗蜜,到达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地位(15)。引导在家的修学般若,向不退转位而前进。不是「中品般若」那样,以理想的「法身大士」为不退转,着重在表扬其化度众生的方便善巧。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正表显了「中品般若」的精神。如萨陀波仑为在家的 [P673] 青年,与一位长者女,一同去求般若(16)。当然古代的某些地区,男女生活自由,不能以「男女授受不亲」,及出家生活来衡量的。当时的说法师,是昙无竭菩萨。「与六万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又接受萨陀波仑供养的「五百女人」,「五百乘车」的宝庄严具:这是一位受欲的在家菩萨。当萨陀波仑发心求法时,空中有声音指导他,说到(17):
「恶魔或时为说法者作诸因缘,令受好妙色声香味触,说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汝于此中莫生不净之心!应作念言:我不知方便之力,法师或为利益众生令种善根故,受用是法,诸菩萨者无所障碍」。
这是弟子对说法师应有的态度。如说法师受用微妙的五欲,那是菩萨的方便,菩萨是于一切法无着无碍的。不能见说法师的受用五欲,而生起不清净心,应该恭敬供养的追随法师!萨陀波仑的求法故事,是在家人从在家的说法师修学。经中所说的受用五欲,也应该是方便善巧了。萨陀波仑求法故事,虽是现存的下中上──三部般若所共有的,但「方便受欲」的事缘,是与「中品般若」的精神相合的。「法身大士」那样的「方便」,如一般化而成为在家的修学典型,那佛教精神无可避免的要大为改观!这一意境,与文殊师利Man~jus/ri^法门相呼应。在第十二章,还要论到大乘佛教的新倾向。
注【81-001】『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译为『聚集品』。 [P674]
注【81-002】『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四六五下)。
注【81-003】『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三上──中)。
注【81-004】『宝云经』卷二‧三(大正一六‧二一九下──二二二中)。
注【81-00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二上)。
注【81-00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一中──下)。
注【81-00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六上──中)。
注【81-00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四下)。又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上)。
注【81-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七中)。
注【81-01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五七四中)。
注【81-011】『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五二,「唐译四分本」,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大正七‧八四六中)。是「下品般若」,却与「中品般若」相同。
注【81-01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二下)。
注【81-01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说:「乐佛法中而得出家」(大正八‧五六五中)。
注【81-014】『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四五五中)。『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五上)。
注【81-015】「唐译四分本」,「唐译五分本」,虽还保有对「欲」的厌患情绪,但说:「为有情故,虽处居家,而于其中不生贪着;虽现受欲而常厌怖。……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力所持故」(大正七‧九0二上) [P675] ,与「方便」的思想相结合。
注【81-016】『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四,作「共乘一车」(大正八‧六七二中)。
注【81-0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0中)。
第四节 中品般若
「中品般若」,古人称为「大品」。上面说到,「中品般若」是三部分所成立的。依「大品本」全部九十品,分为三分如下:
图片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后分──『无尽品』第六七……『嘱累品』第九0
先说「后分」:大概的说,「中分」是与「下品般若」相当的。「后分」共二十四品,其中二十一品(末后三品,是流通分),是上承「下品般若」而发展所成的。「下品」的『见阿!B粊佛品』中,佛示现神力,使大众都见到阿!B粊Aks!obhya佛土众会,然后劝学,赞叹般若波罗蜜。须菩提Subhu^ti问「般若无尽」,佛说:菩萨坐道场,观十二因缘如虚空那样的不可尽,是不共二乘的菩萨中道观,与「中品般若」『无尽品』的内容相当。接着,如(「下品」)『小 [P676] 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五七九上──中)说: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具足诸波罗蜜,亦能具足方便力。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有所作,生便能知」(1)。 「菩萨欲得方便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修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时,应念……如十方诸佛所得诸法相,我亦当得」。 「菩萨为诸佛所念者,不生余处,必当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终不堕三恶道,当生好处,不离诸佛」。
如上所引的,『见阿!B粊佛品』末段,与「中品般若」的『六度相摄品』(第六八)、『方便品』(第六九)的内容次第,都是相合的。『三慧品』(第七0)说:「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2)?「行」,「生」,「修」,也出于『见阿 !B粊佛品』。『三慧品」阐明了般若,说到三乘的(三)智断,及般若的名义。所以『无尽品』、『六度相摄品』、『方便品』、『三慧品』──四品,都是依『见阿!B粊佛品』而成的广本。『见阿!B粊佛品』到此为止,「下品般若」也就圆满了,而「中品般若」,却依般若而有的「方便力」,开展出以下的十七品。『大智度论』称这部分为「方便道」(3);「中品般若」的「后分」,的确是处处说到「方便之力」的。「下品般若」是「般若道」,重于般若的无所取着,悟入如如法 [P677] 性;「中品般若」的「后分」,是「方便道」,重于方便的化他;自行、化他而重于不违实相的施设。『道树品』(第七一)以下的内容,主要是:
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念一切种智(『道树品』第七一);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菩萨行(『菩萨行品』第七二);应萨婆若念,得方便而行(『种善根品』第七三)。 二、菩萨遍学诸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而超出二乘(『遍学品』第七四);于诸法无所有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三次第行品』第七五);行般若,一念具足万行(『一念品』第七六,『六喻品』第七七)。 三、住报得五神通,到十方土,以六度、布施、四摄,摄化众生(『四摄品』第七八)。 四、善达法相,于名相虚妄分别中拔出众生(『善达品』第七九)。不坏实际,立众生于实际中(『实际品』第八0)。 五、以方便力具足菩萨道,成就众生(『具足品』第八一);大誓庄严,净佛国土(『净佛国品』第八二)。 六、于佛道中毕定。以神通波罗蜜,现生恶道,化度众生(『毕定品』第八三)。 七、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四谛、实谛(『差别品』第八四)。 八、诸法性无业无报,无道无果,不垢不净(『七譬品』第八五)。诸法平等相(『平等品』第八 [P678] 六)。一切如幻化,涅槃如幻化(『如化品』第八七)。
「中品般若」的「后分」,比对「下品般若」,重点与意趣,都有明显的差别。如一、「下品般若」是一般人修学的般若法门,所以从读、诵、书写、供养等说起。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也绝大多数是人间修行者的模样。一再说到:不退转为二乘,不堕二地的方便;种种修学的障碍──「魔事」;菩萨与声闻的关系。「中品般若」的「后分」,泛说「听闻」,而读、诵、书写、供养等都不见了,菩萨都是深行的菩萨。二、「下品般若」说:「阿惟越致菩萨,……常乐欲生他方清净佛国,随意自在;其所生处,常得供养诸佛」(4)。恒伽Gan%ga^天女受记以后,也「命终之后,从一佛土,至一佛土,常修梵行,……不离诸佛」(5)。这是说受记不退转的菩萨,常生他方净土,常修梵行,常见佛、供养佛:说明不退菩萨的向上增进──自利行。「中品般若」的「后分」,『四摄品』(第七八)以下所说的六度、四摄、报得神通、现身恶道、成就众生,严净佛土,都是不退菩萨(法身大士)的利益众生。所以说:「是菩萨从初发意已来,…… …… 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6)。前七品(『道树品』……『六喻品』)所说发心、修行,得善知识(不离佛菩萨)、供养诸佛、增益善根,虽可说是自利行,但也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实益众生」(7)。般若法门当然立足于无所得行,而救度众生的悲心,「后分」显然的着重起来。三、 [P6…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章 般若波罗蜜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